慕尼黑车展上的德国媒体:汽车大国地位不保?

发布时间:2025-09-13 11:51  浏览量:2

最近的德国慕尼黑,正在举行国际车展,德国媒体感叹:“中国车企在宝马的大本营里,抢走了风头。”

他们提到的那些品牌——Omoda、Jaecoo、长安、广汽、小鹏,对中国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但对许多欧洲人却像是从天而降的新名字。偏偏这些名字,还真是在用速度和规模,撕开德国汽车工业自诩百年的“护城河”。

要知道,德国车曾是全世界汽车工业的代名词。奔驰、宝马、大众,就像是身份的象征。你如果开一台三系,仿佛就比开一台日系车多了几分“人生赢家”的气质。

可这几年,德国媒体自己都承认,他们的汽车工业正在被政策和时代一步步拖下水。

能源贵、税负重、监管多,再加上欧盟定下的2035年燃油车禁令,让这帮老牌车厂像是被迫放弃手中擅长的武器,跳到一个并不熟悉的战场上——电动车。

这里有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细节:德国的电价长期居高不下,2023年家庭电价一度突破0.4欧元/度,是美国的三倍以上。充电桩呢?数量远远跟不上。德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是,2024年德国一共大概有9万个公共充电桩,而中国同期超过700万个。

你要是个普通德国人,面对那么高的电价和稀缺的充电桩,真会去掏钱买电动车吗?所以民调显示,66%的德国人说电动车对他们不是选项。德国政客喊得震天响,可市场冷冰冰。

反观中国这边,政府在十年前就开始布桩、补贴、投研发。

2014年全国只有3万个公共充电桩,到2024年已经突破700万。

电动车销量方面,中国连续八年全球第一。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万辆,占全球总销量超过60%。比亚迪甚至超过特斯拉,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动车制造商。这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十年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完整的产业链。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德国人穿着西装皮鞋、背着政策包袱,非要换跑道去和中国人比谁跑得快,结果可想而知。

德国媒体的焦虑,还在于他们发现中国车企崛起的速度远比想象中快。

奇瑞的Omoda品牌2022年才成立,2023年就出口到欧盟,2024年直接进军德国本土市场。

要知道,大众在中国深耕了几十年才建立起市场优势。中国品牌刚开始,就已经在德国的后院里亮相。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产业史上的报复。曾经是德国人高高在上,把中国市场当成利润奶牛,如今角色对调。

问题是,德国的困境并不只是“别人太强”,而是自己“作死”。

默克尔时代的退核政策,让他们能源成本飙升。再叠加俄乌冲突,俄罗斯天然气断供,德国电价比美国、中国高出三五倍。制造业哪顶得住?大众、宝马、奔驰2023年利润集体下滑,仅汽车工业就丢掉了5万个岗位。大众总部沃尔夫斯堡的工人甚至走上街头,抗议裁员。

德国人自己形容,这不是衰退,这是“去工业化”。

当然,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德国《商报》的评论说:欧洲和美国的掌权者是法律专家,中国则是工程师说了算。

这话说得很直白,但现实确实如此。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崛起,背后是上百万的工程师团队、几十万家供应链企业在死磕电池、电机、电控。宁德时代做出全球第一的电池,比亚迪十年如一日的研发投入把成本打下来。德国人却在争论“燃油车禁令是不是太激进”。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光伏产业。德国曾经是全球光伏技术的领跑者,可后来补贴政策一改,整个产业迅速被中国接管。2023年,全球十大光伏企业里,中国占了九家。德国人本可以稳坐龙头,却在政策摇摆中,亲手把优势拱手让出。今天的汽车工业,看起来又在重演这个剧本。

当然,中国车企能在慕尼黑车展上“气势如虹”,背后不仅仅是成本优势,还有整个全球格局的变化。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让德国汽车出口受阻;中国市场消费也不像过去那样火热;欧洲本土经济又低迷。几重压力叠加,德国车厂利润雪崩。

对比之下,中国品牌带着智能化、低价格和大规模生产的优势,正好趁虚而入。就像足球比赛里,德国门将正在和观众吵架,中国前锋已经带球杀到门前。

问题是,德国还有机会翻盘吗?

《世界报》喊话新总理梅尔茨,说他必须展现领导力,去改变欧盟的绿色政策。但这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因为政策调整需要时间,而产业链优势已经转移。中国的电动车供应链不仅覆盖国内,还在加速全球化。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宁德时代在德国埃尔福特投产电池工厂。换句话说,就算欧盟继续折腾,中国企业已经在他们的地盘上扎根。

这场产业的攻防,其实已经胜负已决。德国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要进博物馆了。几十年后,慕尼黑车展上的奔驰和宝马,或许真像德国媒体讽刺的那样,只能摆在展柜里,供人怀旧。而展台中央,则是长安、比亚迪、小鹏的新款概念车。

但我们不能幸灾乐祸。德国的汽车曾经是工业文明的骄傲,他们在机械制造上的精密和严谨,给全世界设立了标准。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工业竞争不是靠情怀,而是靠投入、效率和执行力。德国人仍在争论“要不要吃香肠”,中国人已经在算下一代电池的能量密度。

有一句话说得好:历史从来不会怜悯犹豫的人。

德国汽车工业的衰落,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过于相信旧的成功会自然延续。可现实告诉我们,工业的护城河,一旦被攻破,就像大坝决口,来势汹汹。

所以,当德国媒体惊呼“我们正在输给中国”的时候,我觉得更值得他们警惕的是:这还只是开始。电动车只是第一个战场,未来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新材料上,中国的产业力量还会继续逼近。德国如果还沉浸在绿色禁令的争论里,那他们真可能被彻底甩开。

而我们在看到德国的困境时,更要提醒自己:不要以为今天的领先就是永远的领先。德国就是前车之鉴。产业必须不断创新、持续投入,不能被政策和自满消耗掉。否则,历史也会用同样的冷酷方式提醒我们:

没有永恒的工业强国,只有不断进化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