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选妃真的像电视剧一样,要仔细检查身体,确保是黄花闺女吗?

发布时间:2025-09-13 14:11  浏览量:1

在古装电视剧里经常出现一幕,就是皇帝在给自己选妃的时候,会让人仔细地对应选女子进行检查。不仅要查皮肤是否白皙,牙齿是否整齐,五官是否端正,最重要的是检查她们是否是黄花闺女,如果不是便直接取消参选资格。毕竟皇帝选美要的就是“洁白无瑕”

很多人也会下意识地认为,历史上的皇帝选妃真的都是这样。但事实上中国这么多个封建王朝,这么多的皇帝,真正这样做的只有满清;其他王朝基本没这规矩,寡妇或者再嫁女当皇后、皇妃的案例也非常多。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盘点一下,从秦汉开始算,虽然始皇帝和二世胡亥没有明确记载,娶了寡妇或者再嫁女

但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典型的案例,她先是吕不韦的姬妾,后来成为了嬴异人的夫人,还生下始皇帝成为日后的大秦太后。有人可能会说,异人娶赵姬的时候只是质子,朝不保夕,有老婆就不错了肯定不会挑;但在异人继承王位后,作为他的夫人赵姬成为王后,也没有人说赵姬在嫁给异人前不是黄花闺女,不能为后的话

影视剧中选妃

而汉朝这方面更多,首先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最初是魏王豹的女人,但已经称王的刘邦毫不介意地将她纳入后宫,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最初嫁给了金王孙,也丝毫不影响她离婚后,又嫁给皇太子刘启......由此可见,秦汉时期皇帝选妃对女性谁否婚配过,是不在意的。

不仅皇帝如此,大臣们也有很多娶了寡妇或者再婚女,比如刘邦麾下著名的谋士、开国功臣陈平,他的妻子先后嫁了五次才嫁给陈平,还有民族英雄,大将军卫青,他的妻子平阳公主嫁给他时是第三次婚姻,也没有人说什么。到了汉末三国,娶再婚女或者寡妇的就更多了,当然我们还是以盘点皇帝为主。

影视剧中的王娡

刘备的吴皇后,早期曾经是刘璋兄长刘瑁的妻子;曹叡的母亲甄氏最先也是嫁给袁绍之子袁熙,后来才嫁给曹丕,孙权之妻徐夫人,原本也是陆逊的亲戚陆尚之妻,魏蜀吴三国的开国之君,一个没跑掉,全部娶过寡妇或者再嫁女;在古代上行下效的社会里,皇帝都那么不介意,就更别说其他人了。

而三国时代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是出了名的乱世,五胡乱华后不仅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伦理方面也不断出现挑战,一些皇帝不仅娶了寡妇或者再婚女,而且这些女性还和他们有亲属关系。典型的例子是刘宋的皇帝刘子业,将他的姑姑、新蔡公主刘英媚封为贵嫔,在此之前刘英媚已经嫁给了何迈

而在这混乱的几百年过去后,迎来了更加开放包容的隋唐,特别是唐朝大家耳熟能详的武则天与李治、杨贵妃与李隆基,他们一个是儿子娶小妈,一个是公公娶儿媳,虽然也曾受人诟病,但总体而言当时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不然武则天这种先皇才人,当过尼姑的人,如果社会完全接受不了,李治也无法册封她为皇后

影视剧中的甄氏

杨玉环作为寿王妃,也不能摇身一变成为皇帝的贵妃,在很多人看来,唐朝之后就没有那么开放了,社会风气趋向保守;尤其是宋朝出现了程朱理学,不仅对妇女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约束,皇帝选妃应该也非常重视洁白之身了。但这是彻头彻尾的刻板印象,程朱理学出现在宋朝不假,但不代表整个宋朝就接受了程朱理学

都说越缺什么才越爱嚷嚷什么,宋朝出现了程朱理学,嚷嚷着“存天理灭人欲”,也从侧面证明那个时代其实是非常开放的,皇帝选妃也不会在意是否是黄花闺女,不仅是选妃,连选皇后也可以是嫁过人的。比如宋真宗的皇后刘娥,曾经嫁给龚美,宋仁宗的曹皇后,也曾嫁给李植

皇帝不在乎,民间也不会对寡妇或者再嫁女有偏见,王安石曾鼓励他守寡的儿媳再嫁,陆游之妻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还嫁给了宗室、宋太宗之后赵士程。甚至在民间再嫁还是风俗,也得到了朝廷的肯定,而在程朱理学出现后没多久宋朝就亡了,因此宋朝对寡妇或者再婚女的容忍是很高的,也没有时间去管这些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和李治

蒙古灭宋不到一百年,朱元璋就建立了明朝,日月重开大宋天,首先蒙元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确认妃子入宫前有没有嫁过人,或者说没有这个概念;因为蒙古人本就少,只要能够生育后代,女性是否是黄花闺女根本不重要,典型的例子就是孛儿帖,她已经嫁给了铁木真,但其他的蒙古首领不嫌弃,将她掳走

虽然被铁木真弄了回来,但怀孕了,术赤也不知道是谁的。而明朝时,朱元璋的后宫有很多人都是再婚者,最著名的潭王朱梓的妈妈达定妃,曾经是陈友谅的女人。即使到明朝末年,社会风气也是趋向于开放的,虽然皇帝没有选成亲过的女子为妃的案例,但作为儒林领袖的钱谦益,明媒正娶名妓出身的柳如是

影视剧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并不是完全不行,直到清军入关后编写律法,规定“再嫁之妇不得受封,所以重名器也。命妇再受封,义当守志,不容再嫁以辱名器。”虽然没有明确说妇女再婚不行,但已经将再婚妇女纳入了“上不了台面”这类,同时满清皇帝选妃也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确保被选进宫的都是黄花闺女,就像电视剧中放的一样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蒙古的原因已经说了,现在将我们汉族王朝和清廷进行对比分析,其实就是一句话,汉族王朝的实用主义和清廷小族临大国的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汉族王朝,皇帝选妃为的就是绵延皇嗣,巩固政权,而我国古代医疗水平相对落后,难产率比较高,稍不留神就容易一尸两命

结过婚的女性大多已经生育过,具备了一定的经验,选入皇宫诞下皇子的成功率也更高,因此不是黄花闺女,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是减分项,还是加分项;其次皇帝婚姻往往充满了政治性,是皇权拉拢各方势力稳固政权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刘邦将薄姬纳入后宫,就是要让魏王豹原来的手下看到汉王海纳百川

刘娥

敌人的姬妾自己都要,作为敌人的手下,投靠自己也会得到重用;三国时期这一现象就更为普遍,刘备娶吴皇后,就是拉拢益州大族吴家,也和刘璋这个原本的益州之主“亲上加亲”,从而安抚原本的益州领导集团。曹丕娶甄宓也不完全是冲着她的美貌,更多的是曹操要拉拢河北的世家,至于对方是否是黄花闺女,不重要

而清军作为关外族群入关,要面对庞大的国家和人口数十倍的汉族,整日焦虑会被推翻,因此将搞意识形态,把强调他们的所谓纯洁放在了第一位,首先就明确他们选妃必须在八旗中选。除此之外,他们害怕被戴帽子,使得他们的血统被污染,失去所谓的纯洁,故而必须确保妃子入宫前,没有和其他人有染,没有成过亲

最后就是自宋代灭亡后,程朱理学影响力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扩大,而他们入关后自认为汉族都接受“存天理灭人欲”,对贞洁看得很重,因此他们打着融入中原文化,建立更稳固的统治为旗号,要求全社会从上到下都非常非常重视贞洁、同时将一女不嫁二夫强行抬到了一臣不事二主的高度,仿佛再嫁跟背叛是一个意思

而在清廷皇族内部,对贞洁的看重更是走向了极端,因此清廷对妃子是否是黄花大闺女,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王朝,所以不是所有王朝都如此看重妃子是不是黄花大闺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