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医生实话:肺气肿若这 3 个指标正常,肺心病离你还远,放心

发布时间:2025-09-13 14:24  浏览量:1

很多人一听到肺气肿,第一反应就是喘不上气、老慢支、年纪大、戒烟太晚,总之就是觉得离年轻人还远。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肺气肿这个病,它并不是一下子就特别严重,而是一步一步拖出来的。

很多人前期感觉就是偶尔咳嗽、爬楼有点累、走快了喘两下,也没觉得有多大问题。但要注意,一旦肺气肿控制不好,后面就有可能发展成肺心病,这个时候就真不是咳两声那么简单了。

肺心病是种什么概念?

它是肺部长期缺氧导致心脏出了问题,说白了就是肺给心脏“添堵”。

心脏为了解决身体缺氧的问题,不得不加大工作强度,时间一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压力上升,最后就演变成肺源性心脏病。

这个病不是光靠吃药能压下去的,属于慢性病里比较“硬核”的一种,发作起来很折腾人。很多人到后期一平躺就喘,晚上睡觉得垫好几个枕头才行,连穿衣服都费劲。

但是肺气肿真的不是一查出来就一定会变成肺心病,有个前提是:关键指标不能出问题。

如果能把这几个指标守住,其实很多肺气肿患者可以长时间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影响生活,不影响活动,更不会一步步拖向肺心病。

这几个指标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可能没认真了解过,但在呼吸科医生看来,是判断肺气肿有没有恶化的关键标准。

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动脉血氧饱和度,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血氧”。这个指标其实在家里就能测,拿个指夹式血氧仪就行。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血氧饱和度应该在95%以上。如果肺气肿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能维持在92%以上,说明肺的换气功能还在可控范围内,暂时没出现严重缺氧。

但如果经常低于90%,那就要警惕了,这可能代表肺部气体交换效率已经大幅下降,开始影响到全身供氧。

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里的建议,一旦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88%,就属于低氧血症,需要考虑吸氧治疗。

很多人不太重视血氧这个指标,总觉得喘口气缓一缓就好,殊不知持续低血氧不仅对大脑、肾脏不好,对心脏打击更直接。长时间缺氧会促使心脏代偿性肥大,最后就可能转成肺心病。

再来说第二个关键指标,就是二氧化碳分压。这部分可能平时体检看不到,但在做动脉血气分析的时候医生会特别关注。

正常人的二氧化碳分压在35-45mmHg之间,如果肺气肿患者这个值长期超过50,就说明呼出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身体开始进入慢性碳酸中毒状态。

这种情况下,人容易表现出头晕、乏力、反应慢、晚上睡不沉等等。有的人甚至因为高碳酸血症出现呼吸抑制,睡觉时打呼严重、憋气明显,这时候其实已经对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造成了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在面对肺气肿病人时,特别怕听到“晚上总是醒”“白天老是打盹”“走路突然没劲”这些话。

看似小问题,其实是身体已经适应了一个高碳酸的状态,不再对二氧化碳的堆积做出强烈反应,这就是所谓的呼吸驱动机制改变。这种人再不及时干预,很快就会心功能不全、血压紊乱,最后发展成右心衰。

第三个需要盯住的指标,是心脏彩超里的肺动脉收缩压。

这项数据通常是在医院检查才会显示,一般通过超声心动图判断。正常人肺动脉压应该在25mmHg以下,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尤其是达到40以上,就属于肺动脉高压。

这对心脏的负担是非常大的。肺动脉压力高了,右心室就得拼命工作去把血泵进去,时间久了右心室肌肉增厚、腔室扩大,最后就变成了右心衰,也就是肺心病的典型表现。

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肺气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人群中,五年内发展为肺心病的比例接近60%。

而那些肺动脉压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哪怕病程超过十年,也很少出现肺心病的情况。这说明只要肺动脉压守得住,心脏就不会轻易被拖下水。

在笔者看来,很多人之所以对肺气肿发展为肺心病感到恐惧,是因为不了解这两个病之间的关联机制。

其实肺气肿本身不一定会要命,但如果长期不加控制,它带来的缺氧、高碳酸、肺动脉压升高这几个连锁反应,才是真正的隐患。尤其是很多老人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再叠加肺功能问题,心脏压力会指数级上升。

所以除了上述三个指标以外,日常生活里的一些信号也不能忽略。

比如走路时胸闷气短的程度有没有加重,晚上睡觉时候是否需要垫高枕头,体重有没有明显下降,脚有没有水肿,这些其实都可以作为辅助参考的点。尤其是脚踝水肿和静息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增加,是右心功能受损早期的常见表现。

当然,守住这几个指标也不是说就可以掉以轻心了。维持血氧、控制二氧化碳水平、稳住肺动脉压,其实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是改善肺功能。

怎么改善呢?第一就是戒烟,这是肺气肿控制的起点和基础。再好的药物也没办法抵消香烟对肺泡的持续损伤。

第二是合理运动,不是指剧烈运动,而是每天适量进行肺康复训练,比如腹式呼吸、吹气球、练习延长呼气时间,这些都能增加肺泡通气效率,减轻二氧化碳的堆积。

再一个是营养不能跟不上。很多人肺气肿到了后期会体重下降,甚至出现“桶状胸”,其实是慢性消耗状态。

适当补充高蛋白、富含维生素A和E的食物,对修复肺部上皮细胞、改善免疫功能很有帮助。还有就是防感冒,这个必须重视。

一次小小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就是诱发肺功能急剧恶化的导火索。所以天冷时戴口罩,避免人群密集区,感冒了要第一时间处理,别觉得拖几天就过去了。

总的来说,肺气肿虽然听着吓人,但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关键指标稳定,其实它就是一个可以慢慢养、慢慢调的慢性病,不必过度焦虑。

最怕的是无症状期不管不顾,等到发展到肺心病再去治,那时候就不仅仅是肺的问题了,整个循环系统都会跟着遭殃。换句话说,肺气肿本身可控,但肺心病一旦形成,治起来就要付出成倍的代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刘彦彦,胡丽琴.临床护理干预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C]//榆林市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论文集(四).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2024:74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