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发展为全球提供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5-09-14 00:45 浏览量:1
9月12日,由瞭望智库与普华永道共同举办的《机遇之城2025》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从机遇之城看中国机遇”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秘书长魏建国以“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发展为全球提供新思路”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魏建国在会上作主旨演讲。
当一群法国游客第一次站在上海外滩,眼前景象让他们目瞪口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黄浦江对岸历史悠久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璀璨的灯光将整个外滩装饰得如梦如幻,他们不禁惊叹:这是上海吗?比巴黎、纽约还要壮观!
这并非个例。自2025年中国免签政策实施以来,一季度入境游人数同比增幅高达37.08%,这个转变是惊人的!这说明中国城市不再是全球经济版图上的竞争者,而是引领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世界关注中国城市发展,因为中国经历了“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超9.4亿人。中国城市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据统计,我国36个重点城市贡献了全国39.2%的GDP,呈现了强恒强的马太效应。
而国际社会更期待中国的方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全球城市发展战略创新团队撰写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已连续14年发布,该报告明确指出,全球城市网络将面临进一步“扩容”要求,而全球南方城市将是未来网络发展重要的增量群体。
其次,西方部分城市发展的困境,已使城市发展陷入死胡同。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2025年全球城市报告》指出,对全球1000个城市进行的评估结果不容乐观,环境、城市治理、安全、人力、生活质量将是未来全球城市面临的最大压力和挑战。
旧的矛盾没有解决,新的挑战又摆在面前,那就是全球化带来的技术变革——数字化、网络化、5G的实施等,更使得西方城市不堪重负、难以应对。
中国与此相反,中国城市的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的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最主要的标志是,提出了“人民城市”的理念。前不久闭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阐述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这个转变的核心在于实现了从“物本”向“人本”的价值回归。这是我们同西方城市发展的根本不同,也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所在。
第三,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的城市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同质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从重建设轻管理转向建管并用。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是全球城市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本次到会的有不少城市的领导、企业家、设计师和专家。下一步如何结合各自城市的特点,提升城市的发展呢?我建议从这5个抓手做起。
1.强化城市的规划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要科学制定规划,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例如,北京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这三条红线,有效疏解人口,突出首都的作用。
2.推进新型城镇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城乡发展的试验区,让更多的人看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人居住、生活、工作的梦想,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城镇化不仅解决的是民生问题,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
今后,世界城市的竞争和排名将是以低碳、绿色为主要基调。城市的绿色发展关系到衣食住行游,关系到千家万户,更关系到生活、生产和布局。从资源的充分利用到“无废城市”,从蓝天白云、宜居宜游到产业低碳绿色循环,这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谁抢先一步,谁就一招领先。
4.推进大中小城市形成协调发展格局
未来,世界城市的竞争绝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竞争。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大中小城市要避免同质化发展,要真正做到优势互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超大城市群都要打造好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例如,成都和重庆就都实现了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加速建立产业生态圈。
5.把城市治理能力提高到战略地位
要加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创新,实现精细化管理。例如,杭州运用城市大脑提高交通、文旅等方面的治理,效果显著。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国方案成为了引领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