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笔绘西藏华彩

发布时间:2025-09-14 05:56  浏览量:1

图为潘缨、崔亚鲁、王旭冉、王元中国画《幸福西藏》。

晶莹的雪山、辽阔的草原、神秘莫测的原始苍茫,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以雄浑壮丽的地球第三极自然景观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激发着一代代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灵感。西藏题材美术创作丰盈着青藏高原文化的厚度,也架起了西藏和国内其他地区沟通的桥梁,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发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在西藏工作生活了50多年的文艺工作者,我感触颇深。

由于雪山环绕、交通不便,西藏曾是画坛少人问津之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川康、康青等公路陆续通车,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走向西部。山川灵气、光影色彩、人文风情和阔大气象,不仅改变着美术家的心理张力,也拓展着他们的创作空间。20世纪40年代,张大千前往西北写生,其作品风格由此改变。之后孙宗慰、韩乐然、吴作人等一些美术家开始踏入青藏高原这片神秘的土地,用画笔描绘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美术的西部之旅,打开了人们了解高原、认识高原的大门。

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美术家事实上未能到达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西藏。伴随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不少美术家在有关部门组织下陆续走进西藏,比如黄胄曾于1954年、1962年两次进藏,董希文则分别在1954年、1955年、1961年三次进藏,他们和以安多强巴为代表的区内外艺术家群体,形成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西藏题材美术创作的高潮,诞生了《洪荒风雪》《千年土地翻了身》等一批现实主义绘画经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藏高原题材再次成为文艺创作的热门,众多美术家争先前往高原地区,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众多史诗般的佳作,其蕴含的深意则是艺术的回归和精神家园的找寻。代表作如李伯安以10年之功创作的高1.88米、长121.5米的巨幅水墨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作品以黄河文明为依托,突破传统水墨语言,刻画了266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力图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一巨作气势磅礴、豪气逼人,将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和震撼力推向了新的高度。可惜的是,正值壮年的画家还未实现全部构想便因积劳成疾倒在了画案前……

如今,随着交通更加便利,美术家们前往西藏地区的写生愈发频繁。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一支名为中国高原画派的艺术名家采风团,刚从阿里顺利返回拉萨,他们历时半个月,行程超4000公里,通过切身感受用画笔记录下西藏的发展新貌。

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西藏是中国美术创作的富矿。经过几十年发展,随着西藏美术家群体的崛起和各地美术家的广泛参与,西藏题材美术广受关注,“蓝天净土·高原画派”不断成长壮大,其作品多次应邀到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近年,西藏美术进国内其他地区、国内其他地区画家画西藏的展览接连不断,美术交流更加深入。这种双向互动,既推动西藏本土美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创作从“神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也开辟了美术创作审美新境,比如在色彩上变“混沌凝重”为“高灰明亮”,笔法变“塑造”为“抒写”,内容从小桥流水转为大漠长河,风格化文人雅气为雄浑大气。

数十年来,一代代美术工作者行走高原、深入高原、表现高原,深刻感受藏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造化和自然的魅力,以艺术创造镌刻这片土地的永恒记忆。这些绘画洋溢着高原人民崇尚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纯朴刚毅,折射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和生机活力。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由衷相信,60年的持续投入、60年的厚积薄发,西藏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时代发展砥砺艺术创新。随着“国家一流艺术家西藏题材创作工程”等艺术文化工程项目持续实施,西藏题材美术创作会更加深入、更加扎实、更加触动人心,以新时代的宏大气象谱写雪域高原的华彩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