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金丹教起义始末

发布时间:2025-05-22 00:13  浏览量:2

民间宗教的兴起

民国时期建平县东北部,有个叫杨悦春的人,以行医、吃斋念佛为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因为他平时行善,官府也没太管他。

到了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出现了一些叫“在理教”的组织,主张戒除烟酒,还有“武圣门”这样的团体,设神坛、练拳术,和后来的义和团类似。

后来,有个山东人李某暗中联络这些组织,统一称为“金丹教”,也叫“学好”。信众越来越多,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受骗的人有两三万。由于地方偏远,官府管不过来,虽然闹得厉害,但还没真正造反,只是有见识的人已经感到担忧。

蒙汉矛盾激化

当时,敖汉旗的贝子达克沁(昭乌达盟盟长)按照惯例召集各旗会盟打猎,结果有人造谣说“这不是打猎,是来报仇的”。

金丹教的人本来就恨蒙古贵族,这下更坚定了造反的决心,开始煽动百姓,搞得人心惶惶。

建昌知县章奏凯没当回事,但达克沁听信传言,在贝子府加强戒备,架设抬枪、炮台,搞得像打仗一样。结果反而让一些坏人混进去,局势越来越失控。

直隶

光绪十七年十月初十(1891年11月11日)夜里,数千教众突然围攻贝子府。他们来自虎白权沟、曲连沟、莱毛子沟、上长皋、下长皋、金厂沟梁、红山嘴等村,人数越聚越多,达到两三千人,武器大多是火枪,甚至有人把菜刀绑在木棍上当武器。起初,贝子府的蒙古兵还能坚守,双方互有死伤。但到了半夜,蒙古兵突然看到火药车被击中爆炸,火光冲天,吓得以为是什么神怪显灵,纷纷逃跑。教众趁机攻入贝子府,达克沁被杀,他的妻子爱新觉罗氏带着儿子逃进山里,但因受伤服毒自杀,儿子色恩亭守着母亲的尸体不肯走,也被杀。达克沁的孙子德色赖托布(字松坪)被仆人扎拉西理朝洛德勒根与那邈巴图及其弟铁柱儿救出,昼伏夜行,逃到三百里外的扎鲁特旗才保住性命。贝子府上下三百多人全部被杀,连达克沁的近亲家族也有不少全家自焚而死。

赤峰人文地图

四处劫掠

教众分兵两路,一路进攻喀喇沁洼的蒙古营子,另一路攻打下洼镇(当地乡绅王臣成诰组织乡勇抵抗)。

同时,匪首李彬、王福、王增等人攻入朝阳县,联合当地的会匪丁义和、李广等人,烧毁喇嘛庙,并在十月十三日攻陷朝阳县城。

杨悦春称王

十月十九日,教众用马车队把杨悦春迎接到下长皋村的“玉泉盛”烧锅(酿酒作坊),跪拜迎接的人排了两里多长,高喊“接大老师”。

杨悦春进门后,见到店主张殿忠,哭着说:“我吃斋念佛三十年,没想到今天要做灭族之事了!”

教众头裹红巾,分成青、黄、赤、白、黑五队,眉心涂色作为标记。

起初,他们只抢枪马衣服,严禁奸淫,甚至有人因为抢银子被处死。但遇到蒙古人或反抗的人,就大开杀戒。

他们打出“开国府杨”的旗号,旗帜上写着“替天行道”,还宣称要“剿除洋匪、扫灭胡人”,十分荒唐。

幸好当地没有外国人,只是烧了三十家子的教堂,没引起国际纠纷。

清末民初的蒙古人

奉天、直隶两路出兵

奉天将军派左宝贵、聂桂林从锦州进军,很快收复朝阳,并发布告示说:“匪徒仇杀蒙古,已被大军剿灭。蒙古人若趁机滥杀汉人,也一定严惩!”

直隶总督李鸿章派聂士成从热河进攻建昌,直隶提督叶志超还亲自到贝子府视察。

玉泉盛围剿

残余的几千教众退守“玉泉盛”烧锅,那里有三百多间房子和八千多石粮食。

聂士成围了十天,店主张文璨劝他:“这些人大多是受骗的百姓,不如放他们一条生路。”聂士成也同意,说:“都是百姓,我也不忍心全杀。”

于是清军故意撤开西北面的包围,教众果然突围逃跑,清军追击五十里,在二十家子村全歼最后几百人。

结局

杨悦春、李广等头目被押到天津处死,胁从者大多被张文璨保释。

这场动乱导致汉蒙百姓死亡四五千人,上万人流离失所,尸体堆积数月无人收殓,惨不忍睹。

事后,清廷表彰达克沁“忠孝节义”,并嘉奖王臣成诰、张文璨等维护地方有功的人。

晚晴时期的清军形象

这场“金丹教起义”本质上是清末社会矛盾(民族、阶级、宗教)的爆发,虽然很快被镇压,但反映了底层民众对官府和蒙古贵族的不满。清廷为了避免事态扩大,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既严厉镇压首领,又安抚普通百姓,试图平息汉蒙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