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归队收官4人爆红3人获利2人登上央媒1人却被骂上热搜

发布时间:2025-09-14 07:28  浏览量:2

茫茫雪原上,一支被打散的抗联小队,用生命践行着“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的誓言。电视剧《归队》收官了,但它的故事还在延续。

胡军拖着冻伤的身躯,掰开马粪找玉米粒吃的场景,看得人鼻子直酸。李乃文从怂包到怒吼“拼了”的转变,让人揪心又震撼。零下20度的环境中,演员们睫毛结着真冰碴,一拍就是几个小时。

《归队》打破了观众心理的“阈值”。它没把抗联战士拍成无所不能的神,而是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在绝境里的挺身而出。

01 火爆银屏,抗战剧的新标杆

《归队》来头不小。是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的“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8月25日在CCTV-8黄金强档与腾讯视频同步开播,没多久收视就破了3。

它选取了一个独特视角——聚焦一支东北抗战中被打散的抗联小队。编剧高满堂曾说,太多“神剧”娱乐化了那段苦难历史,太多“套路”叙事遮蔽了真实的人性光辉。

《归队》不一样。它回到人本身,回到历史现场中具体的人的困境、选择和心灵轨迹。没有宏大战场,而是用情感力量为主线。

四条故事线同时推进。鲁长山(胡军扮演)在森林中迷失方向,偶遇采挖人参的参帮。汤德远(李乃文扮演)和万福庆(宋家腾扮演)落入日军劳工营。高云虎(任彬扮演)卷入围绕金矿的复杂阴谋。兰花儿(袁姗姗扮演)在探亲回家后被林中土匪所救。

02 演技炸裂,零下30度的真实付出

为贴近“老山东”那种饥饿疲惫的状态,胡军疯狂减肥37斤,直接瘦到眼窝凹陷、颧骨凸出。有一场戏是他从马粪里抠未被消化的玉米粒吃,没有台词,但手指颤抖、眼眶泛红的样子,让观众瞬间代入战乱年代的饥饿与绝望。

有人说:“胡军一出来,我就知道这剧稳了。”

林永健扮演的双面卧底“肖铁林”,表面谄媚讨好日本人,眼底却藏着冷冽的杀意。和日本人喝酒那场戏——嘴角笑着敬酒,手指却在桌下掐到泛白,眼神里同时装着讨好和仇恨。

这种“笑里藏刀”的演技,被网友称为“全剧最带感的矛盾体”。不少人二刷专门研究他的微表情,弹幕全是:“这眼神戏我能看100遍!”

倪大红演一个失去三个儿子的猎户。一场雪地里等儿子归来的戏,他光是蹲在坡上望着远方,眼神从期待到绝望,一句台词没有,却让观众哭到窒息。为真实还原角色,他生啃带刺的树皮,口腔被划出血也不喊停。

03 口碑逆袭,从争议到认可

《归队》开播时可不太顺利。一上线就被骂“烂片”。最让人出戏的是袁姗姗演的卫生员“兰花儿”。顶着一脸僵硬的“科技感”妆容,配着脏军装,活像个“假人”。

剧情也被挑刺。李乃文演的角色腿中枪跳冰河,上岸衣服居然秒干,重伤还能单杀野狼。兰花儿娘被鬼子杀了,她不跑不藏,反倒在空荡林子里放声大哭,生怕鬼子找不着。

不少观众都直呼“追不下去”。

后来央视下场力挺。用“孤勇不散终将重聚归途”评价这部剧。说到人们心坎里了。

剧中的角色真实起来。兰花儿全家被害,抱着孩子在战场漂泊,最后中枪时拼尽全力把孩子推上浮冰。田小贵从遇敌就想跑到被抓做实验时选择牺牲,死前还想着要给娘盖大房子。

排长鲁长山冻得指甲掉光,咽气前还惦记着让弟兄们归队。这些角色不是完美英雄,会怕会犹豫。正因如此,他们的坚持才更打动人。

04 冰火两重天,演员境遇大不同

《归队》收官后,演员们的境遇真是冰火两重天。

4人爆红:胡军、林永健、倪大红和李乃文的演技几乎零差评。胡军作为剧中的主心骨,虽然表演层次不够丰富、表情也很少,但不可或缺。

林永健彻底颠覆了形象。网友甚至开始二刷专门研究他的微表情。倪大红的戏份不多,但场场精彩。李乃文把老兵从怂包到怒吼“拼了”的转变演得超到位。

3人获利:宋家腾和陈靖可这两位演员,凭借此剧实现了职业生涯的飞跃。43岁的宋家腾,在演完了一部又一部经典剧后,终于能进到这个演技派的行列来了。

95后演员陈靖可也升咖了。之前接的大多都是偶像剧,现在却能将央视战争剧演得这么出彩。以后的片约一定差不了。

2人登上央媒:作为主演的胡军和蒋欣得到了央视的认可。蒋欣演的酒馆老板娘,风情万种又心怀家国。一场送别战友的戏,她笑着倒酒、转身落泪,自然到像纪录片。

1人被骂上热搜:袁姗姗成了全剧最大争议点。她演的少女战士,被批评“偶像剧式演技”。逃难时头发一丝不乱,临终遗言还要慢镜头吐血。

和其他演员的写实风格格格不入。她的片段被弹幕刷屏:“求你快归队吧…别归了!”

05 历史细节,真实还原的抗联精神

《归队》剧组花了四年时间开发创作。团队深入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遗址进行考察,广泛搜集第一手历史资料。拍摄阶段,摄制组深入长白山核心区域,完成大量实景拍摄。

剧中细节如抗联成员在山林间以野草充饥、用积雪搓洗松子果腹,真实还原了那段艰苦岁月。服装、武器都细细考证,连日军台词都请专家纠正发音。

零下20度拍戏,演员睫毛结着真冰碴,冻伤妆化2小时才逼真。这些付出,最终换来的是观众的认可和感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冷凇看来,《归队》呈现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归队”。它让人们看见普通人如何成为民族脊梁,看见信仰如何在绝境中闪光。

06 情感共鸣,观众心中的归队

《归队》播出的半个月,首都广电新媒体矩阵下掀起一轮情感共鸣热潮。网友纷纷分享观剧感受,字里行间满是对剧集的认可与对历史的敬畏。

有人说:“一想到那时候打仗这么艰难,我就想哭”。“真实的战场中,没有人永远是主角光环”。

剧中最打动人的,是那些小人物的大格局。鲁长山为保护战友中枪后却一直强撑的热血坚守。汤德远从信仰动摇到坚定归队的挣扎成长。

“老山神”临终前掏出记满战友名字的名单,用朴素的一句“招人买枪打鬼子”。

这些藏在剧情里的“泪点”,让观众读懂了先辈们的伟大和抗联的艰辛。对年轻观众而言,《归队》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80多年前,抗联战士在缺衣少食、武器简陋的困境中,凭着“哪怕只剩一人,也要找到组织”的执念,在冰天雪地里筑起血肉长城。

戏里,排长鲁长山牺牲前虚弱地躺在树根下,还在安排任务计划。他点燃一根火柴,盯着火苗喃喃自语,念叨着小贵。火苗灭,他也倒在了汤德远怀里。

没有煽情,没有落泪。甚至连一个交代都没有。一切都是戛然而止。

戏外,《归队》的故事仍在延续。它让观众看到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灵困境和精神成长。英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艰难抉择中淬炼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