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参加同学聚会越来越尴尬?
发布时间:2025-09-14 07:34 浏览量:1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岁月流转间,同学聚会常被视作打捞青春记忆的锚点,在社交浪潮中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旧友重逢梦”。毕业后各奔天涯,十年“桃李春风一杯酒”,二十年“江湖夜雨十年灯”,无数人揣着对同窗情谊的珍视奔赴这场相聚,盼着再拾少年时的纯粹与热忱。可真正置身其中才发现,现实与想象早已错位,这场聚会,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时光的痕迹,也映出了人心的变迁。
组织者满心期待寻回“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旧友,眼前却是一群被生活磨去棱角的“社畜”;有人渴望再见当年“鲜衣怒马少年时”的身影,对面坐着的却是挂着职业假笑、眼里藏着沧桑的中年人。更多人本想借聚会逃离工作的忙碌,寻片刻“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却意外卷入尴尬的漩涡。其实古人早有箴言:“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情谊从不需要靠聚会维系——关系好的同学,早已成了“天涯若比邻”的挚友,偶尔约饭聊天,自在松弛;关系一般的,安静躺在微信列表,“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无需刻意逢迎。步入社会多年,谁都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若无真心或利益牵绊,又何必耗费精力逢场作戏?
不少人曾怀着“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心境奔赴聚会,想重温青春岁月,最后却猛然醒悟:自己怀念的从不是某几个同学,而是“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青春时光。毕竟如今的我们,早已告别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涩,那段纯粹的岁月也成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的过往。况且“一箪食,一瓢饮”尚且能安,谁还缺聚会那一顿饭?若聚会只剩“朱门酒肉臭”式的攀比、“自吹自擂”式的吹捧,即便自身实力足够,看着眼前的虚伪,也难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膈应。这样的聚会,倒不如在家“春眠不觉晓”般睡个好觉,或做些“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闲事,来得惬意自在。
更令人无奈的是,不少同学聚会演变成了“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的闹剧。曾有一场大学毕业十周年聚会,本该是“相逢意气为君饮”的温情场景,却因多年前的旧怨,变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激烈冲突——双方互不相让,甚至拿起啤酒瓶相向,众人险些大打出手,最终只能“不欢而散”。还有人接待外地同窗时,本想延续“海内存知己”的情谊,却在KTV里看到昔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英”同学,熟练参与低俗活动,眼前景象让人“恍如隔世”。更有甚者,借着聚会名义推销“5万本金年赚200万”的离谱项目,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抛之脑后,让原本纯粹的情谊彻底变了质。
有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校档次决定了同学聚会的氛围——清北复交等名校校友的聚会,常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祥和景象,还能彼此赋能。可对大多数人而言,多年未见的同学,早已没了“同学少年多不贱”的单纯。步入社会后,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有人“潦倒新停浊酒杯”,境遇的差距让“自卑与攀比”悄然滋生,聚会成了无声的“竞技场”。“圈子不同,不必强融”的道理,在聚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人高谈阔论境外游学的“诗和远方”,有人却在为孩子升学的“柴米油盐”发愁;有人分享“会当凌绝顶”的成功经验,有人只能默默低头刷手机。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久而久之,参与聚会的人越来越少,曾经的热闹,渐渐成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冷清。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同学聚会早已不是简单的青春重聚。当现实的残酷磨平了记忆中的美好,或许我们该坦然接受“人生聚散终有时”的常态——有些情谊适合“深藏功与名”般藏在心底,有些聚会,不参加也罢。与其在聚会上感受失望与尴尬,不如将那些“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美好回忆妥善珍藏,让它们成为“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般温暖的慰藉,伴我们走过往后的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