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抗战老兵武传文:一身正气 满门清风
发布时间:2025-09-14 08:09 浏览量:2
导
语
我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全力推进离休干部红色档案资料征集工作。截至目前,已征集照片、勋章、手稿、书籍等珍贵红色档案资料8000多件。为进一步推动红色档案资料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我们通过专栏,探寻红色档案资料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重温共产党人火热的革命激情和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清晨的阳光洒进漳浦县一间朴素的石头老屋,这里是百岁抗战老兵武传文的家。屋内陈设简单,摆放一张行军床和一张书桌,面积不足10平方米。那床叠得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被子,无声诉说着他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这是我最珍贵的物件。”武传文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多枚勋章。这位10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目光炯炯,气概不减当年。
武传文1925年3月生于山东沂水,1945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当过民兵,参加过抗日战争,历经解放山东战争、南下作战及剿匪战斗。档案中记载武传文在部队期间立三等功1次;1952年8月转业至漳浦县;1953年7月参加东山保卫战,负责运送伤员;1985年12月从漳浦县委老干部局局长(正处级)岗位离休。
修了炮楼,又炸炮楼
年轻时的武传文
“国家不强大,人民就处处受欺负。”时隔几十年,武传文对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依然刻骨铭心。“那时候,鬼子到处修炮楼、设岗亭,控制交通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武传文十几岁时被日军抓去修炮楼,虽因年幼体弱,几天后得以回家,但自从日军修筑了炮楼,百姓出行便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丧命。怀着满腔愤慨,他不久便响应号召,成为一名民兵,是村里最年轻的热血青年。
因曾参与修筑炮楼,熟知其构造,武传文被部队选中担任攻打炮楼的向导。“我们跟着部队,专炸鬼子炮楼。”老人回忆道,那时常有日军飞机盘旋侦察,危险如影随形,但民兵们毫无惧色。最终,他们配合部队成功炸毁多个炮楼,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这么小年纪就和日军战斗,怕不怕?”记者问。“当时很紧张,但一步不退!”武传文语气坚定,“我对日本鬼子的恨比怕多得多,就往前冲!”这份英勇无畏的胆气,支撑着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
1945年新年刚过,已是村里“老兵”的武传文与同村的5名青年一起报名参军,毅然投身抗日洪流。他机灵肯干、表现突出,仅过半年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虽主要在鲁中南后勤供给部警卫连服役,未能正面与敌拼杀,但他时刻准备着接应前线,为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武传文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解放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华东战场的重大战役,其姓名镌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纪念墙上。
南下剿匪,支前担当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胜利推进,南方广大新解放区亟需大批富有经验的干部建立组织、恢复生产和推进土地改革。为此,中共中央决定从山东解放区成建制抽调优秀干部,组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随军南下,支援新区建设。武传文便是其中的一员。1949年6月南下福建后,他被分配至福建第六军分区警卫排任班长。
和平曙光初现,但硝烟尚未散尽。在漳州,武传文投身艰苦卓绝的剿匪战斗。彼时,其所在的警卫排整编为警备团三营七连二排,武传文先后担任副排长、排长。“南靖深山老林中的土匪几乎都有枪,非常危险!”他回忆道。一次,接到群众线报,他率全排战士进山搜捕,一名被围捕的土匪竟纵身跳入地洞。武传文毫不迟疑,紧随其后跃入搜寻,可惜未能将其抓获。另一次围剿盘踞南靖土楼的土匪,部队包围数日,最终攻入时发现敌人早已从地道逃脱。
“吃了亏,就长记性了。”武传文感慨道。1952年8月,武传文响应漳州地区政权建设的迫切需要,脱下军装转业地方,先后在漳浦县第六区、八区、三区等地工作,历任宣传委员、区委书记等职。
1953年7月,东山保卫战爆发。此时已转任漳浦县赤湖镇宣传委员的武传文,再次接到紧急命令:组建担架队,火速驰援前线!他立即带领队员从漳浦出发,昼夜兼程赶往东山岛,顶风冒雨、争分夺秒地在火线上抢运伤员。
清廉家风,无声坚守
“对于这些峥嵘往事,父亲非常低调,鲜少主动提及。”长期照料武传文的大女儿武玉英感慨道,“他从不允许家人借自己的身份谋取任何福利或搞特殊,始终教导子女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如今,武传文居住的简朴石屋,不仅是他清贫生活的见证,更承载着他对后辈近乎严苛的“铁规”。武玉英介绍,家中晚辈晋升,都必须接受父亲的“廉政谈话”。一次,在镇财政所担任负责人的外孙女兴冲冲地提议自费请全家下馆子,武传文当即沉下脸喝止:“绝对不行!你是负责人,就算自费也不行!别人会怎么想?”而在外省工作的外孙返乡探亲,进门第一件事便是被武传文唤入房间谈话,叮嘱他务必严守底线、廉洁自律,绝不能违法乱纪。
武传文的三女一子及亲属皆深受熏陶,武家家风淳朴而严谨。虽都是下岗工人,但他们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如今,年近七旬的两个女儿和女婿悉心照料着老人的生活。面对组织的关怀和子女的孝顺,老人常念叨:“党叫干啥就干啥!当年入伍,哪敢想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忆及牺牲的战友,他目光深邃,声音低沉:“很多同伴早早就牺牲了……我们要知足、要感恩、要多为党着想。”家人说,老人保持着看电视的习惯,尤其爱看军事频道和《新闻联播》,关注国家的军事动态与发展成就。前两年,他还吵着要当志愿者,为社会多贡献力量。
这份历经烽火淬炼的赤诚之心,正是支撑武传文笑言“希望能活到150岁”的力量源泉。他深情地说:“现在国家强大了,全世界都在学中国、看中国。”他最大的心愿,是能以一名世纪老兵的目光,亲眼见证这盛世华章更长久地延续,多看看这片他们曾浴血奋斗的土地上,绽放的无限好光景。
编辑:王丹颖
校对:裴珊珊
编审:林 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