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业绩披露,细分市场打响“攻防守擂战”
发布时间:2025-09-14 15:01 浏览量:1
近期,各家上市公司相继披露2025半年报,几家欢喜几家愁。
据汇川技术披露的数据显示,相比去年同期,2025上半年其SCARA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仍然位居第一,但市场份额下降约6%,而其多关节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0.8%,被库卡挤出前三。汇川技术表示,上半年其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锂电、物流、机床、包装、储能等高景气度行业,并且推动直驱电机、高精度丝杆、导轨、协作机器人、相机等新品的销售,上半年在汽车点焊工艺实现了技术和方案的突破。新时达表示,其工业机器人相关产品出货量在一季度同比增加25.7%,二季度同比增加52.4%,并于上半年相继发布了高速版SCARA、洁净版SCARA机器人,在3C电子、半导体、数码锂电、仓储物流、食品饮料、金属制造等通用工业领域取得增长。作为新时达重要战略业务的半导体机器人领域,上半年新时达在该领域客户数量实现同比增长,且成功获得国产头部半导体工艺设备商批量订单。上半年,埃斯顿在工业机器人相关业务增长26.54%,还推出了自研的1000kg重载六轴机器人。除了在三大基本盘布局的产品体量优势,埃斯顿在7月取得了喷涂机器人防爆认证,实现了在金属加工领域所有工艺应用的闭环,将金属加工的体系化解决方案覆盖了家居、建材、家电等一般工业市场。新松机器人表示,在汽车、锂电、光伏、一般制造等主线产业之外,上半年其积极加大在半导体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的投入,并推进六轴机器人产品标准化,实现了销量快速增长,在自动化装配与检测产线、物流仓储装备领域营收分别实现了44.6%、10.83%的同比增长。此前受到光伏板块产能过剩影响的埃夫特,今年在汽车、3C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其半年报显示,2025上半年埃夫特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同比出货增长40%,在3C领域出货同比增长50%,并与富士康、比亚迪电子、立讯精密、捷普绿点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但受国内外集成业务收缩,上半年埃夫特相比同期亏损扩大,通过战略调整,其系统集成业务拓展至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方向。拓斯达表示,上半年在3C行业的工艺及应用优势进一步显现,自产多关节工业机器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0.86%,工业机器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2.55%。同时基于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加工需求爆发、产能复苏,其数控机床业务同比增长83.74%。爱仕达表示,钱江机器人以焊接机器人为切入点,持续保持在获取大客户订单上的竞争力,上半年发货台数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时在FPD面板、家具、工程机械、特殊材料表面涂装自动化实现了突破。从以上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出货量和市场变化,不难看出,下游行业虽然多有复苏,但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依然激烈。
海外市场仍面挑战
企业感受喜忧参半
再来看海外市场,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依然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贸易摩擦、地区冲突不断,但部分海外地区在制造业产业链迁移的背景下保持着经济活力和旺盛的自动化升级需求。GGII数据显示,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出口量达17169台,同比增长52.36%。据财报显示,各大企业上半年对海外市场的体感冷暖不一、喜忧参半。2025上半年,埃斯顿海外业务收入7.49亿元,同比微增2.18%。上半年埃斯顿加强了对欧洲市场的投入,紧随新能源汽车、锂电设备客户出海,相继在意大利、德国成立子公司并组建本土团队,其波兰制造基地将在下半年竣工投产,将形成海外3个(含Cloos、M.A.i)+中国5个生产基地的供应链结构。汇川技术上半年海外业务整体营收同比增长39%,“借船出海”战略取得成效,同时布局泛亚太地区、欧洲地区、美洲地区,上半年其工业机器人产品取得德国SGS-TUV Saar认证证书,具备了海外高端市场的准入要求。埃夫特在海外营收挑战较为明显,相比去年同期,其境外收入占比从43.95%下降到29.61%,主要是欧洲、巴西、印度市场的集成业务收缩,非核心战略业务盈利情况下降所致。对此挑战,埃夫特表示将调整组织结构与成本结构,积极增大拓展德系高端业务客户的力度。新松机器人上半年在海外北美地区取得新能源车企客户订单,强化了锂电、整车制造领域的本土化服务能力,并携手国内汽车制造龙头客户出海,在印尼落地整车装配智能产线升级项目。越疆机器人在上半年首次完成海外“落子”——于马来西亚成立了子公司,目前越疆机器人全球已经实现累计10万台出货量,未来将同步强化具身智能产品线的出海战略,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变。基于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全球的出货量格局分布来看,出口排在前五位的地区分别是韩国、越南、印度、德国和荷兰。GGII预测,今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超过3万台,在东南亚市场、美洲市场的出货量有望创新高。
今年以来,ABB、库卡相继发布了新一代协作机器人PoWa、iico系列;拓斯达推出智能双臂机器人解决方案;埃夫特进行单臂、双臂复合机器人的样机设计;汇川技术、新时达则完成了首款协作机器人产品的技术验证,并在下半年相继发布。
以传统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产品见长的企业,为何纷纷在协作机器人领域持续“开疆拓土”?
高工机器人通过调研了解到,一方面是随着协作机器人产品越发成熟,已经在多个工业场景中经历了稳定性、可靠性的检验,在3C电子、汽车、通用工业等场景应用的渗透率增加,同时在外销出海上增长迅速。GGII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协作机器人出口量为6033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4.26%。
另一方面,具身智能催生了机器人产业从追求传统高速、高精作业到灵巧操作的应用需求,协作机器人的轻量化、一体化集成技术,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上半身手臂方案打下基础。
而在工业场景CNC上下料、码垛、搬运等场景中,复合机器人的需求同样快速起量,为协作机器人打开了新的增量空间。
▌写在最后
整体来看,2025年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正迎来弱复苏,行业格局变化迅速,企业新品发布周期加速、市场竞争依旧激烈。
GGII预测,今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达到33.2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93%,国内市场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有望达到60%。但今年主要外资品牌在华市场营收和订单量同样增长迅速,受国内需求复苏影响,工业机器人行业原本加速的内外资分化格局将会有所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