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正在重塑新的AI产业生态!一场GOSIM HANGZHOU 2025带你看全球AI创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14 22:33  浏览量:1

9 月 14 日,由 GOSIM 全球开源创新汇主办、CSDN 承办的 GOSIM HANGZHOU 2025 大会热度持续攀升!超过 1500 位一线开源开发者齐聚一堂,同时汇集了 200+ 海内外资深专家,他们来自华为、Hugging Face、NVIDIA、Futurewei、北京智源研究院、蚂蚁集团、清程极智、红帽、Kornia AI、奇点智能研究院等产业界顶尖技术团队,以及马德里理工大学、牛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Neo4j、W3C 高性能网页引擎等技术社区也参与其中,为开放标准和开源创新提供了全球视角。

首日精彩回顾

今日的 Keynote 演讲深入解析了 AI 产业范式的转变及开源推动创新的新趋势。随后展开的五大分论坛涵盖 AI 模型与基础设施、具身智能、智能体互联网、应用与智能体、下一代 AI 等主题,,并通过共计 200+ 技术分享将前沿实践和实战经验全面呈现。与会者在问答、演示和互动讨论中直接参与,激发了思想碰撞与交流热情。RustGlobal 与 RustChinaConf 的同期活动,将全球 Rust 社区带到现场,进一步强化开源生态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丰富的互动环节同样精彩:Workshop 与 Meetup 提供了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的平台,让开发者在面对面交流中寻找合作契机;黑客松与 AIGC Spotlight 的成果展示也在今日亮相。获奖团队通过创新项目和即时演示,将创意、技术与社区互动紧密结合,激发了全场灵感与参与热情。本次大会不仅呈现出国际化视野、社区活力和跨界交流的独特魅力,也让每位参与者切身感受到开源与 AI 技术的前沿动态——真正成为一个汇聚思想、技术与创新的开放舞台。

开源瞰全球:AI 创新的新动向

在大会开场致辞中,Second State 创始人、GOSIM 发起人 Michael Yuan 回顾了 GOSIM 的发展历程。他介绍,GOSIM 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由志愿者发起,旨在服务全球开源开发者社区。自 2023 年以来,GOSIM 已先后走过阿姆斯特丹、上海、代尔夫特、北京、巴黎等地,而 9 月的杭州站则将焦点重新聚合在 “AI + Rust”,并与 RustGlobal 与 RustChinaConf 同期举办,让与会者能够在同一舞台下深入交流 Rust 与 AI 的前沿进展。Yuan 指出,这种结合反映出一个关键转折点:过去谈及 AI 与编程语言,大家往往首先想到 Python,但他认为 Rust 更有潜力成为面向 AGI 的未来语言。

Second State 创始人、GOSIM 发起人 Michael Yuan

围绕《开放数据、评测、计算:智源具身智能能力基座》这一主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发表了演讲。她指出,当下具身智能已经成为 AI 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产业面临高质量具身智能训练数据缺乏、具身场景的跨芯片适配和低时延优化的计算挑战、评测体系刚刚起步等共性挑战,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成果的大规模落地。

林咏华认为,要解决这些瓶颈,必须依靠“开放协同”的方式,让行业上下游能够共享资源、共建生态。在这一背景下,智源研究院正式推出“智源具身智能能力基座”,从数据、评测、计算三大方面提供系统化支持:

具身智能数据平台:由云端和设备端两部分组成,云端负责数据管理与处理,端侧则提供开源工具,支持多种机器人本体和遥操方式。目前已汇聚了多个具身领域的开源数据集,并已实现十多万条真机数据采集。

具身智能评测平台:智源为大脑模型设计了 EmbodiedVerse 体系,已在 Hugging Face 公布结果;面向真机,智源推出了过程性评测方案,已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落地应用;而安全性也是具身智能落地的关键,智源正在同步推进一整套安全评测标准。

具身智能计算系统:推出了基于面向多种AI芯片的开源 FlagOS 系统软件栈的完整解决方案,覆盖从 AI 编译、算子库到训推框架。此外,智源还开发了跨芯自动迁移平台 FlagRelease,开发者仅需三步即可完成具身模型的部署,并保持与原模型精度一致。

林咏华最后强调,具身智能是 AI 走向物理世界的重要路径,前路虽充满挑战,但唯有在坚实的基座上持续夯实数据、评测与计算三大能力,才能让更多科研团队和产业伙伴携手驶向“星辰大海”。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工程师 林咏华

紧接着,奇点智能研究院院长、CSDN 高级副总裁李建忠发表了题为《AI 产业范式转变的若干个核心命题》的演讲。他从十个命题出发,深入剖析了 AI 对产业与技术的深远影响,并分享了独到见解。

命题一:AI 变革的历史周期——计算 VS. 连接。计算与连接的发展呈周期性趋势:“连接 1.0”(电报、电话、电视等)历时 100 年,“计算 1.0”(计算机、PC 为主)迭代约 50 年,“连接 2.0”(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约 30 年。近年来的“计算 2.0”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周期交替,基本呈指数级递减。对此,李建忠做出预测,AGI 有望在 2035 年左右出现。

命题二:智能的源泉——语言还是视觉?「自然语言在“人类智能”中处于中心地位」,李建忠说道,这是因为自然语言不仅能描述客观存在,还能构建抽象概念。抽象本质上是压缩去噪、减少编码量,而神经网络的核心机制恰恰就是压缩(Transformer )和去噪(Diffusion Model),与人类思维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一脉相承。

命题三:计算范式转换——图灵–冯·诺依曼 VS. 神经网络。如今 AI 驱动的计算范式正在从图灵–冯·诺依曼计算范式向神经网络计算范式转变。李建忠认为,神经网络会在未来计算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命题四:开发范式转换——计算机语言编程 VS. 自然语言编程。从传统编程到 AI 辅助编程,再到自然语言驱动的“氛围编程”,他强调,氛围编程正在抛弃传统以复用性为主的软件工程理论,开辟出“可塑软件”的全新领域,让用户可以对软件进行二次加工与个性化定制。

命题五:交互范式转换——AI 时代呼唤什么样的人机交互?交互范式经历 CUI、GUI、TUI,正迈向基于自然语言的 LUI。这种转变将重塑 AI 应用形态:未来应用将服务化,App 不再孤立、无需结构化 UI、生成式 UI 将替代传统结构化图形用户界面。

命题六:操作系统——Agent 是否会塑造全新的操作系统?李建忠指出,智能时代,Agent 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应用形态。Agent 正在重塑操作系统。未来智能体平台的分发入口,将成为 AI 超级助手、操作系统和硬件厂商的必争之地。

命题七:互联网——Agent 是否会重塑互联网?Agent 的核心是行动能力,而智能体网络(包括 MCP 和 A2A 网络)支撑了这种能力,正因此,未来智能体可能将传统信息网络重构为行动网络,人类部分决策将交由智能体执行,实现规划与操作一体化,重塑互联网生态。

命题八:超级设备——手机之后的下一个超级设备。李建忠认为,下一代超级设备不会是单一中心化终端,而是多元化设备的组合,由智能体统一管理,实现跨设备的无缝交互体验。

命题九:具身智能——比特智能的 Scaling Law 是否适用于原子智能?比特智能可以无限复制、零成本,而原子智能受物理特性限制。观察如今的发展趋势,李建忠表示,垂直领域具身智能可快速发展,但通用具身智能的 Scaling Law 尚未形成,需要长期探索。

命题十:异人智能——复刻人类 VS. 赋能人类。AI 与人类智能本质不同:它没有生死概念,虽能模拟视觉和主观体验,但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意图及生死观。李建忠强调,未来的 AI 仍然保留工具属性,赋能人类,而非复刻或超越人类。

奇点智能研究院院长、CSDN 高级副总裁 李建忠

AI 五条技术主线碰撞,5 场主题论坛的交锋

大模型的算力竞赛正在升级,从国产平台到开源工具,AI 基础设施正迎来全新格局。本场「AI 模型与基础设施」主题论坛从算力平台到开源框架,带来了全面的技术实践与思考。

清程极智 VP、CIO 何万青从国产智能算力切入,介绍了面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优化的平台建设思路。紧接着,vLLM 核心维护者游凯超展示了一个人人可用、快速且低成本的大模型服务方案 vLLM,凸显了开源工具的普惠价值。蚂蚁集团资深算法专家陈景东则分享了蚂蚁在多模态大模型上的实践经验,为产业落地提供了参考路径。红帽亚太区 CTO Vincent Caldeira 深入解析了 llm-d 项目,展示了如何大规模释放 GenAI 的推理潜能。

在框架层面,华为软件架构师王天策则介绍了在 MindSpore 框架中引入 SGLang 的探索,推动模型与底层框架的深度结合。Runhouse 机器学习基础设施工程师 Paul Yan 围绕基础设施优化和个性化 AI 方面,分享了如何通过微调激活企业的一方数据,构建更贴近自身需求的专属 AI。华为 AI 编译器专家张任伟带来了 AIKG 的最新进展,展示了大模型驱动下算子自动生成的可能性。Hugging Face 软件工程师 Xuan Son Nguyen 带来了 llama.cpp 的多模态升级,为轻量化推理开拓新方向。同时,Procero AI 董事会成员兼顾问 Richard REINER 强调动态优化在边缘侧 AI 部署中的关键作用。最后,Hugging Face 机器学习工程师黄靖雅分享了基于 Hugging Face 实现开源模型的硬件无关加速方案,为开发者提供了更灵活的部署选择。

具身智能

如果说大模型改变了信息世界,那么具身智能的意义,则是让 AI 真正“走向现实”。在「具身智能」这一主题论坛上,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多位嘉宾带来了不同角度的探索。

NVIDIA 资深研究员兼技术小组长顾金伟从 Cosmos 世界基础模型切入,展示了 AI 如何在物理环境中进行理解与推理。顺着这一思路,BAAI 具身智能大模型负责人王鹏伟介绍了具身大小脑操作框架及具身大脑模型构建的实践,强调了多层次智能体设计的重要性。具身智能的落地往往离不开硬件支持,为此 Hugging Face 具身智能工程师 Martino Russi 展示了 HopeJr——一款面向大众、仅需 500 美元的开源人形机械臂,让具身智能的实践更加普及。而 ZettaScale 高级软件工程师袁佑缘则探讨了如何通过 Zenoh 驱动 ROS 2,实现快速、可扩展且具备弹性的机器人与自主系统通信。

感知与交互是具身智能的另一条关键路径,Kornia AI 联合创始人史鉴介绍了基于 Kornia 的易用型智能体视觉计算框架,为具身智能的视觉感知提供工具基础。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研究员夏轩提出的 AIRSPEED,为具身智能提供了一个开源通用数据生产平台。群核科技研究工程师毛永森则分享了 SpatialLM 在室内结构化建模中的进展,让 AI 体能够“读懂空间”。最后,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岑明则针对非结构化环境,分享了地图生成与路径规划方法,为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导航提供了启发。

智能体互联网

当互联网逐步向智能体驱动的形态演进,信任、身份、交互方式都面临重塑。本场「智能体互联网」论坛汇聚了标准组织、产业巨头以及开源实践者,共同勾勒出“智能体互联网”的雏形。

First Person Project 创始人 Drummond Reed 开场便切入个人层面,他强调在 AI 代理成为日常助手之前,如何建立可信机制是基础。与此呼应,Danube Tech 首席执行官 Markus Sabadello 把焦点放在身份层面,提出去中心化标识符(DIDs)在智能体网络中的关键作用。技术落地的探索同样不可或缺,华为云技术专家莫春辉分享了在智能体 Web 应用开发中的实践经验。Futurewei 技术战略高级总监 Wenjing Chu则展示了如何在 TSP 之上运行 MCP 与 A2A 协议,并提出了 TMCP/TA2A 的概念。

除此之外,马德里理工大学副教授 José Andrés Muñoz Arcentales 提出了一套自主主权身份与信任基础设施的构想,希望为跨数据空间的智能体交互提供更坚实的安全保障。面向开发者的具体工具层面,iTunel 科技 CTO 尚志斌提出了开源 MCP 通用访问网关,用以打破“Agent 工具孤岛”困境。与此同时,W3C 高性能网页引擎社区组主席 Martin Alvarez Espinar 分享了高性能 Web 引擎的最新进展。而华为 Web 内核专家 Guangzhen Li 则介绍了 OpenHarmony ArkWeb 的最新成果,并展望了其在 AI 方向上的探索。

应用与智能体

在“应用与智能体”论坛上,与会者有机会一窥未来智能应用的模样。

本场论坛上,杭州半个宇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究员韩虹莹带来了下一代自主智能系统 kOS 的最新成果,重点介绍了其在自主决策、多任务协同以及智能交互方面的能力,勾勒出智能体在未来应用中的潜在图景。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白婷围绕 AI 个性化记忆操作系统的构建,分享了智能记忆管理在提升系统个性化适应能力和交互体验中的作用。随后,Mindverse 联合创始人应翔以开源项目 Second Me 为基础,展示了如何通过个人的观点、经历与记忆训练专属大模型,实现高度个性化的智能体验。要问在游戏中使用 LLM 是怎样的体验,Elevatia 工作室首席程序员 Sizhe Cheng 通过基于 LLM 的辅助作战 Agent 在多单位即时战略游戏(RTS)中的可行性与实现给出了答案。

针对知识图谱在智能代理中的应用,Neo4j AI 社区架构师 Alexy Khrabrov 介绍了 OAKS ASKG 的代理-服务器架构,展示了其在高效管理和查询大规模知识网络中的潜力。Rokid 产品、工程和生态系统全球高级总监赵维奇从多模态技术出发,结合智能体实践,展现了 AI+AR 如何推动人机共生的应用场景。记忆张量首席技术官李志宇围绕 MemOS 构建的记忆管理新范式,带来了智能系统从记忆出发实现高效认知与决策能力的方法。Afnor Group AI 和 NLP 负责人 Abdallah ESSA 则从超越关键字的信息检索出发,探索了大规模解锁监管与标准知识的方式。论坛的最后,Exel industries 人工智能研究与 MLOps 工程师 DANDJINOU Charbel 提出了上下文工程的新策略,他舍弃了传统重排序器,引入记忆机制,打造了从 RAG 搜索到机器人动作的一体化架构,这一方法不仅简化了信息处理流程,还让智能系统在理解上下文和执行任务时更高效、更连贯。

下一代 AI

在“下一代 AI”主题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Fraunhofer IAIS、华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专家学者,从协同创新、科研基础设施、硬件架构到智能认知等不同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

其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国际信息研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史忠植深度讲解了智能时代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推动技术与社会的协同进步。随后,Fraunhofer IAIS 基础模型与生成式 AI 系统团队负责人 Nicolas Flores Herr 展示了欧洲在大规模主权 AI 上的探索成果,特别是基础模型的数据管道与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华为推理存储首席专家张静斌分享了 UCM 面向稀疏化注意力加速的推理架构设计,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优化计算与存储协同,提高大规模模型推理效率与硬件利用率。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助理教授杜凯从生物启发的视角,阐释了迈向生物通用智能的研究思路与探索路径。

同时,浙江大学助理教授郑乾从脉冲计算维度,分享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潜在机遇。针对面向高性能计算的新型硬件加速需求,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教授何虎介绍了 Ventus OpenGPGPU 项目的整体架构与关键技术进展,并阐明了其在加速复杂计算任务中的应用潜力。对于神经网络是否能够被严谨解释以及 Scaling Law 是否会成为大模型的长期限制,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拳石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最后,牛津大学英国皇家牛顿国际研究员刘世伟对大语言模型所面临的“深度诅咒”进行了深入解析,探讨了其在模型扩展与性能优化中的核心挑战。

探索技术新边界,6 大 WorkShop 齐登场

延续昨日 8 场 WorkShop 与 Meetup 活动的精彩,今日的会场再次迎来一波高能。

首先,作为大模型领域最著名、热度最高、DeepSeek 推荐使用的开源推理引擎之一——SGLang 迎来全面开源后的中国首场 Workshop 线下活动。在现场,诸多开发者与来自阿里云、科大讯飞、美团、华为昇腾、英伟达、字节跳动等企业的社区核心专家和行业大咖深入交流,直击 SGLang 全面开源开放。与此同时,Dora 工作坊聚焦机器人方向,从多维度切入,共同拆解 Dora-rs 的潜力与应用场景。而 AI 教育工作坊则让大家思考智能技术如何真正落地课堂,推动教学模式革新。

另一边,在开源出海工作坊上,嘉宾们分享了中国开源项目走向全球的经验与挑战,引发热烈讨论。对于硬核开发者而言,嵌入式 Rust 与 AI 工作坊提供了直击端侧智能与系统级开发的实践路径;而 Makepad 工作坊则以新颖的界面与交互设计方案吸引了大批与会者驻足体验。

创新闪耀,黑客松、Spotlight 获奖团队精彩亮相

经过昨日的紧张开发,覆盖超级智能体 Campathon、Code Alert 黑客松大赛、Adora 机器人黑客松、Adora LeRobot 黑客松四大主题的黑客松迎来了今日的高潮——项目展示与颁奖环节。来自国内外的开发者、创意者和技术爱好者齐聚一堂,现场充满了期待与热情。

下午的展示环节中,参赛团队轮番上台,向评审和与会观众讲解各自的创意构想与技术实现。从智能体算法的巧妙设计,到机器人交互功能的精细打磨,每一个项目都体现出极强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现场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互动频繁,浓烈的创意碰撞氛围让在场的每位开发者都感受到技术探索的激情。

经过激烈角逐,各赛道获奖团队最终揭晓。他们凭借独特创意、扎实技术和出色展示脱颖而出,荣获本次黑客松奖项。恭喜所有获奖团队!

与此同时,GOSIM AI for Humanity Spotlight 特色活动,聚焦 AI 在教育公平、心理健康、文化表达、无障碍设计等方面的前沿应用。来自国内外前沿技术项目与 AIGC 艺术作品在此集中亮相,展示了 AI 赋能社会的无限可能。通过观众票选,最终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团队,再次恭喜获奖团队!

属于 Rust 开发者的年度盛会!

十年之前,Rust 还是一个新兴的小众语言;十年之后,它已在系统软件、AI、操作系统乃至工业级验证等领域全面开花。今年,RustChinaConf 2025 & Rust Global China 首次与 GOSIM 同台亮相,这不仅是社区的一次汇聚,更是对 Rust 稳定版发布十周年的特别庆祝。

在上午的主题论坛中,Rust for Linux 核心开发者 Miguel Ojeda 分享了 Rust 在 Linux 内核中的最新进展,让业界看到了 Rust 在系统安全与稳定性上的潜力。字节跳动研发工程师于涌溢 & 李宇从实践角度切入,讲述团队从 Go 转向 Rust 的经验,并在 Tbps 级直播协议栈中验证了 Rust 的性能与可靠性。与此同时,TrustInSoft 解决方案工程总监 Rolland Dudemaine 将话题推向工业验证,展示了 Rust 如何支撑严苛的安全与合规需求。在高性能计算方向,Dimforge 创始人、nalgebra 和 Rapier 的创建者及维护者 Sébastien Crozet 展示了如何借助 Slang 与 Rust 实现单源跨平台 GPU 科学计算,进一步拓展了 Rust 的边界。SecondState 创始人 Michael Yuan 则提出了Rust 在 MCP Server 与 Client 构建中的应用,为 Agent 系统注入强大“引擎”。在更底层的探索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兼该软件研究所副所长陈渝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深入探讨了基于 Rust 的组件化内核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

除了上午主题论坛的精彩分享,下午 RustChinaConf 2025 & Rust Global China 还设立了行业深度应用、语言生态进化、基础设施 AI × OS 革新三大分论坛。近 20 位来自一线的 Rust 技术专家和主流框架的开源开发者接连登场,带来了涵盖工具链优化、操作系统实验、高性能网络和大型工程实践等多元话题,在互动环节更是与现场开发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不仅在技术层面收获满满,更在开放、自由的社区氛围中感受到 Rust 十周年所凝聚的蓬勃生命力。

致谢

本次大会的顺利举办,离不开众多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与支持。在此,特别感谢华为、蚂蚁开源、清程极智、GitCode、GMKtec、鸿蒙生态服务公司、明基编程显示器、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康迪科技、北京容天汇海科技有限公司、模优优、khronos、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异步社区对大会的支持与信任。正是有了你们的共同参与与贡献,今天的大会才能如此精彩纷呈。

至此,GOSIM HANGZHOU 2025 大会圆满闭幕。三天的精彩议程汇聚了全球开发者、企业伙伴与学术机构,每一场演讲、每一个论坛、每一次互动,都彰显了技术人的热情与创造力,也让思想与实践在现场充分碰撞。本次大会虽已阶段性收束,但技术探索的脚步永不止步。我们相信,开源 AI 的力量将继续推动产业创新与社区成长,也为未来更多合作与实践留下可能。

让我们相约 GOSIM 2026,期待再次汇聚,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