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船政赋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5-09-14 22:50  浏览量:2

马尾船政赋及赏析

林承强 撰

闽江之畔,马限山阳;罗星塔峙,沧溟浩荡。清季颓云压海疆,列强舸舰裂金瓯。左公宗棠,怀“师夷长技”之智;船政肇基,开近代自强之猷。铸铁舰以卫山河,兴学堂而育梁栋。马尾一隅,遂成华夏海权之滥觞,工业文明之曙光。

若夫船政之魂,在砺志报国,碧血丹心。甲申马江,惊涛裂岸;甲午黄海,鼙鼓震天。船政子弟,操巨舰而御外侮,挽危澜以靖狼烟。昭忠祠畔,忠骨长埋青史;中坡炮台,铁魄永镇狂澜。是谓“天行健,君子自强”,血沃沧波,魂铸国疆!

至若革新之道,在破旧立新,融贯中西。设学堂而译西典,聘洋匠以传技艺。轮机驾驶,分科授业;测绘格致,穷究天工。遣俊彦远渡重洋,探泰西之精粹;引火轮纵横碧海,开寰宇之先声。昔者闽越“习水便舟”,今成近代海军之摇篮;千年船屯旧地,终诞亚洲第一之钜厂!

其科教人本,尤彰卓识。“谋海权之政,首在储才”。严复译《天演》,启蒙醒世;邓公世昌,烈魄贯虹。船政精英,或执教鞭以启民智,或驾艨艟而守海权。熔铸古今,博采众长,遂使马尾星火,燎原九州!

嗟乎!四秩兴衰,岂惟船政?一曲悲歌,实系国运。

昔者舰阵连云,厂厦如林;然体制桎梏,终叹式微。然其精神不死:爱国自强之志、改革创新之魄、海权图存之思,已化民族血脉,薪火永续。今观罗星塔影,犹闻历史回响;船政群雕,凛然浩气长存!诗曰:

闽江潮起荡苍穹,船政旌旗映日红。

铁骨初熔惊海表,学堂肇建启文风。

左公擘画开新境,沈相焚香祷远戎。

莫叹百年时局变,至今犹听警钟雄。

赏析:林承强先生的《马尾船政赋》,以其磅礴的气势、深邃的立意、典雅的文辞,将福建船政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浓缩于方寸之间,不仅是对船政四十年兴衰史的生动再现,更是对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深情礼赞。此赋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意象丰赡,情感沉郁而激昂,堪称一篇荡气回肠的史诗性佳作。

一、 纲举目张,历史脉络清晰可辨

赋作严格遵循“左公创局—工业启蒙—海战悲歌—精神永续”的历史主线,将船政从创立、发展、鼎盛到衰落,及其精神遗产的传承,娓娓道来。开篇“闽江之畔,马限山阳;罗星塔峙,沧溟浩荡”,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马尾船政的地理形胜,随即转入“清季颓云压海疆,列强舸舰裂金瓯”的时代背景,为左公“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壮举铺垫了悲壮的底色。“船政肇基,开近代自强之猷”一句,点明了船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开创性地位。从“铸铁舰以卫山河,兴学堂而育梁栋”的初创,到“甲申马江”、“甲午黄海”的惨烈海战,再到“体制桎梏,终叹式微”的无奈,最后落脚于“精神不死”、“薪火永续”的昂扬,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史诗被浓缩并提炼,历史的厚重感与纵深感扑面而来。

二、四维精神,内核凝练意蕴深远

赋作并未停留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并凝练了船政精神的核心内涵。作者巧妙地将“爱国”、“革新”、“科教”、“海权”这四个维度融入赋文的肌理之中,使其成为贯穿全文的精神主线。 “爱国”是船政精神的基石。无论是左公的“怀‘师夷长技’之智”,还是船政子弟“操巨舰而御外侮,挽危澜以靖狼烟”,亦或是邓世昌“烈魄贯虹”、严复“启蒙醒世”,无不彰显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碧血丹心。

“革新”是船政发展的动力。“破旧立新,融贯中西”,“设学堂而译西典,聘洋匠以传技艺”,“遣俊彦远渡重洋”,这些举措皆是当时惊世骇俗的改革创举,体现了“改革创新之魄”。“科教”是船政强盛的根本。“谋海权之政,首在储才”,船政学堂的设立,严复、詹天佑等人才的涌现,印证了“科教人本,尤彰卓识”,凸显了“熔铸古今,博采众长”的办学理念。 “海权”是船政创立的初衷与不懈追求。从“华夏海权之滥觞”到“近代海军之摇篮”,再到“谋海权之政”,无不承载着“海权图存之思”,力图“探泰西之精粹”以自强,抵御外侮。这四维精神,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船政文化的核心,也呼应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诉求。

三、意象交织,时空意境立体构建

赋作在艺术表现上,成功运用了意象铺陈的手法,将罗星塔、马限山、昭忠祠、中坡炮台等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古迹,与铁舰、学堂、译著、火轮等象征工业文明与近代化探索的符号有机交织。这些意象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标识,更是历史时间的节点,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时空意境。“罗星塔峙,沧溟浩荡”开篇即奠定雄浑开阔的基调;“昭忠祠畔,忠骨长埋青史;中坡炮台,铁魄永镇狂澜”则将读者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感受英烈们的悲壮;“昔者闽越‘习水便舟’,今成近代海军之摇篮;千年船屯旧地,终诞亚洲第一之钜厂”则通过今昔对比,凸显了船政的历史跨越。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抽象的历史叙述变得具体可感,冰冷的史实也因此焕发出温热的情感,引导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感受船政的辉煌与落寞,以及其间蕴含的复杂情感。

四、情感跌宕,史诗悲歌与精神礼赞

赋作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跌宕起伏。从开篇对船政创立的希冀与赞誉,到描绘海战的惨烈与悲壮(“甲申马江,惊涛裂岸;甲午黄海,鼙鼓震天”),再到对船政因“体制桎梏,终叹式微”的惋惜与无奈(“四秩兴衰,岂惟船政?一曲悲歌,实系国运”),情感由扬而抑。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笔锋一转,将情感推向高潮——“然其精神不死:爱国自强之志、改革创新之魄、海权图存之思,已化民族血脉,薪火永续。”

这种“悲”与“壮”的交织,“衰”与“存”的对比,使得船政精神的价值更加凸显。末章“今观罗星塔影,犹闻历史回响;船政群雕,凛然浩气长存!”以及后续的诗作,更是将对船政精神的礼赞推向极致,实现了从“悲歌”到“警钟”的情感升华,契合了船政作为“精神瑰宝”的历史定位。全诗“闽江潮起荡苍穹,船政旌旗映日红”等句,气势恢宏,格调昂扬,既是对船政历史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其精神永续的期盼,余音绕梁,引人深思。

总而言之,林承强先生的《马尾船政赋》,以其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典雅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成功再现了马尾船政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刻揭示了其精神内涵。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浓缩的船政精神史,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薪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诚如赋中所言,船政的物质形态或已式微,但其“爱国自强、改革创新、海权图存”的精神,已然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