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赛道迎 “超级催化剂”:10 亿融资、2.5 亿订单落地,这些产业链龙头正加速卡位

发布时间:2025-09-14 23:09  浏览量:2

原创 WJM 外骨骼之家

2025年09月14日 22:46 浙江

2025 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行业从 “技术探索” 迈入 “商业化攻坚” 的关键阶段。国际资本密集加注、头部企业订单突破、核心技术专利落地、IPO 进程提速,多重利好信号叠加,推动行业进入 “百花齐放” 的发展新时期。上海证券最新行业周报显示,国内外产业端催化频出,工业场景应用已成为确定性较高的趋势,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渐行渐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资本 + 订单双轮驱动:头部企业打开商业化想象空间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离不开资本的助力与订单的验证。近期国内两大龙头企业 —— 优必选、宇树科技相继传出重磅动态,不仅彰显了行业的投资价值,更标志着产品已从 “实验室” 走向 “产业端”。

在资本层面,优必选的国际化布局再下一城。据机器人大讲堂消息,优必选近期与国际知名投资机构 Infini Capital 签署 10 亿美元战略伙伴合作协议,获得涵盖多种融资方式的 10 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额度。此次合作并非单纯的资金注入,更包含深度产业协同:Infini Capital 计划增持优必选股票,双方将联合布局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借助所投企业资源助力优必选研发,同时协助其开拓中东市场,成立合资公司并建设超级工厂、研发中心及中东总部。

Infini Capital 作为覆盖多科技投资主题的专业机构,已为中国高科技公司提供超 100 亿港币资金支持,此次 10 亿美元授信的落地,不仅为优必选的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提供资金保障,更体现了国际资本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期看好。业内人士分析,中东市场对高端智能制造需求旺盛,优必选在该区域建立超级工厂,有望快速切入当地工业、服务等场景,加速全球化商业化进程。

订单层面,优必选已率先实现 “从 0 到 1” 的突破。报告显示,优必选近期与国内某知名企业签署价值 2.5 亿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采购合同,核心产品为搭载自主热插拔换电系统的 Walker S2,计划于 2025 年内启动交付。截至目前,优必选 Walker 系列人形机器人合同总额已近 4 亿元,其中包含已交付的近 5000 万元订单,且未计入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推出的 “天工行者” 科研教育机器人订单。

从应用场景看,优必选的商业化落地已覆盖多个核心领域。其工业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系列已与比亚迪、富士康、顺丰等龙头企业合作,在新能源汽车制造、3C 制造及智慧物流场景实现应用。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例,Walker S 系列可完成零部件搬运、装配辅助等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成为制造业 “机器换人” 的重要选择。

另一头部企业宇树科技则通过 IPO 进程提速,释放行业发展信心。据其社交媒体披露,宇树科技计划于 2025 年 10 月至 12 月向证券交易所提交 IPO 申请,若顺利推进,将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较早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之一。从产品收入结构看,宇树科技 2024 年四足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销售额占比分别达 65% 和 30%,人形机器人业务已成为重要增长极,其商业化能力将在 IPO 文件中进一步披露。

二、技术突破打破场景限制:从 “能走路” 到 “会表演”,机器人功能边界持续拓宽

如果说资本与订单是行业发展的 “燃料”,那么核心技术突破就是驱动行业前行的 “引擎”。近期头部企业的专利落地与技术应用,正不断打破人形机器人的功能边界,为更复杂场景的应用奠定基础。

宇树科技的一项新专利,为人形机器人进入 “文化娱乐” 场景提供了技术可能。据天眼查 App 显示,宇树科技近日公布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专利,该专利属于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领域,针对当前机器人在复杂舞台表演中 “动作僵硬、与场景脱节” 的痛点,构建了一套全流程解决方案。

具体来看,该方案包含环境采集、地图处理、数字舞台孪生、舞蹈动作设计、轨迹规划、舞蹈合成六大模块,通过模块间的数据交互与功能协同,实现两大核心突破:

一是让机器人精准感知舞台环境变化,如灯光、道具位置调整,动态适配场景;

二是支持自定义舞蹈动作设计,可根据音乐节奏、舞台主题生成复杂连贯的表演动作,解决传统机器人 “只能完成预设动作、表演效果单一” 的问题。

这一技术的落地,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在工业场景 “干活”,还能在文化娱乐、会展等场景 “表演”,应用场景进一步多元化。业内预测,随着运动控制技术的迭代,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参与演唱会伴舞、舞台剧演出等活动,成为文化产业的新 “参与者”。

苹果在 AI 领域的布局,则为人形机器人的 “智能化” 提供了新思路。据 MacRumors 分析师 Aaron Perris 透露,苹果近期向零售员工推出名为 Asa 的 AI 聊天机器人,虽暂未面向公众,但功能已十分明确:帮助员工深入理解苹果产品优势、熟悉 iPhone 不同使用案例,支持自由提问,后续将在苹果内部 “SEED” 应用广泛推广,提升员工销售能力。

尽管 Asa 目前聚焦于内部培训,但苹果在 AI 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技术积累,未来有望赋能人形机器人。从行业趋势看,人形机器人要实现 “具身智能”,需具备 “理解 - 决策 - 执行” 的完整能力,而苹果的 AI 技术若与机器人硬件结合,可能在语音交互、场景理解等方面实现突破。市场普遍期待,在 2025 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或许会披露更多 AI 与机器人融合的相关进展。

特斯拉则通过品牌动作,持续点燃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9 月 7 日,特斯拉开通名为 “TeslaAI” 的官方微博,认证为 “特斯拉官方账号”,简介明确提及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智能辅助驾驶、Robotaxi 无人驾驶网约车、Cortex 计算集群” 四大 AI 产品。目前该账号已发布首条内容,展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实物 —— 采用浅金与黑色结合的流线型机身设计,印有特斯拉标志性 Logo,配文 “我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身材”,暗示其在外观设计、运动性能上的升级。

作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的 “风向标”,特斯拉的动态始终牵动行业神经。此次开通官方账号并展示新品,意味着其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正稳步推进,而 Cortex 计算集群的提及,也表明特斯拉正从 “硬件迭代” 向 “软硬件协同” 发力,为机器人提供更强的算力支撑,加速其在工业、家庭等场景的落地。

三、产业链 “百花齐放”:从总成到零部件,国内企业加速卡位核心环节

随着头部企业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正迎来 “多点开花” 的格局。上海证券指出,当前行业已进入 “百家争鸣” 阶段,国内车企(比亚迪、广汽等)、科技厂商(华为、字节、小米等)纷纷加码具身智能,海外特斯拉、1X、Figure AI 加速量产,而 DeepSeek 等人工智能公司推动的通用机器人大模型发展,进一步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 “具身智能”,产业链各环节的国产替代与技术突破正同步推进。

从产业链结构看,核心环节的国产企业已具备较强竞争力,上海证券重点推荐三大产业链方向:

(1)T 链:聚焦总成、减速器、电机核心环节

T 链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链,涵盖机器人 “躯干” 与 “关节” 的关键部件,国内企业已在多个环节实现突破:

总成环节:三花智控、拓普集团为代表企业。三花智控在热管理系统领域具备技术优势,其产品可为人形机器人的电机、电池等部件提供温度控制,保障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拓普集团则凭借在汽车底盘领域的积累,向机器人结构件延伸,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轻量化、高强度的底盘总成解决方案。

减速器环节:双环传动、中大力德表现突出。减速器是机器人关节的 “核心器官”,直接影响运动精度与可靠性。双环传动已实现 RV 减速器的量产,产品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满足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中大力德则在谐波减速器领域布局深厚,其产品体积小、传动比大,适合机器人末端关节的驱动。

电机环节:鸣志电器是行业龙头。电机是机器人的 “动力源”,鸣志电器的步进电机、伺服电机产品具备高扭矩、高转速、低噪音等特点,已批量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为机器人的灵活运动提供动力支持。

(2)赛力斯机器人产业链:绑定车企资源,打开场景空间

赛力斯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玩家,其机器人产业链布局聚焦 “汽车制造 + 机器人” 的协同场景,推荐关注永茂泰、隆盛科技:

永茂泰主营铝合金精密压铸件,可为机器人提供轻量化的结构件,如机身框架、关节外壳等,其产品在强度、耐腐蚀性上符合机器人长期运行的需求;

隆盛科技则在电机轴、传动部件领域具备优势,其产品可适配机器人电机与减速器的连接需求,保障动力传输的稳定性,同时依托与车企的合作资源,有望快速切入汽车制造场景的机器人应用。

(3)华为机器人产业链:依托生态优势,推动技术协同

华为凭借在 AI、算力、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正以 “生态赋能” 的方式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推荐关注拓斯达、兆威机电、中坚科技、禾川科技、埃夫特:

拓斯达聚焦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与华为合作开发基于鸿蒙系统的机器人控制系统,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兆威机电主营微型传动系统,可为人形机器人的手部、头部等精密关节提供传动解决方案,其产品体积小、精度高,满足机器人精细化操作需求;

中坚科技、禾川科技在电机、伺服系统领域具备技术储备,可与华为的算力平台协同,实现 “算力 + 动力” 的高效匹配;

埃夫特则在工业机器人整机领域布局,依托华为的 AI 大模型,提升机器人的场景理解与自主决策能力,加速在制造业场景的落地。

四、行业趋势与风险提示:商业化可期,需关注三大核心变量

上海证券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已进入 “确定性向上” 的发展阶段,核心逻辑在于:

一是工业场景需求明确,制造业 “机器换人” 趋势下,人形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高危、高强度、高重复性工作,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二是技术迭代加速,运动控制、AI 大模型、算力支撑的协同发展,正不断提升机器人的性能与可靠性;

三是政策与资本双重支持,国内外均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未来产业的核心方向,资本密集加注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

从未来催化事件看,需重点关注国内外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的成果发布,如特斯拉、优必选、宇树科技等的新品迭代、订单落地、产能扩张等动态,这些事件将进一步验证行业的商业化进度,推动产业链估值提升。

同时,也需警惕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

一是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人形机器人涉及运动控制、AI、材料等多学科技术,若核心技术突破缓慢,可能延缓商业化进程;

二是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若工业场景的需求验证、成本控制未达预期,可能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是供应商环节竞争加剧,随着行业关注度提升,更多企业进入产业链环节,可能导致价格战与利润压缩,需关注具备技术壁垒与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

总体来看,2025 年是人形机器人行业 “从概念到落地” 的关键一年,资本、技术、订单的三重催化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聚焦具备核心技术、绑定头部客户、已实现商业化验证的企业,把握行业从 “0 到 1” 再到 “1 到 N” 的成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