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熊猫奖舞台上 成都影视城这颗“新星”正加速出圈

发布时间:2025-09-15 08:36  浏览量:1

作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成都又一次站到了联通世界的舞台上。

9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金熊猫奖在蓉举行。这个以影视为载体、以大熊猫为文化符号的国际影视文化大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每两年一届。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的“金熊猫”从诞生伊始就被赋予了与其他“金奖”不同的定位。按照组委会的说法,金熊猫奖旨在办成“一场深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的国际盛会,一台共飨影视佳作、传递中国审美的视听大赏,一次畅游天府之国、走近国宝熊猫的文化之旅。”

本届评委会主席陈凯歌早前也表示,“金熊猫奖不设藩篱,不论流派,只以作品本身的力量来说话”,只要承载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这样的作品就值得被世界看见。据悉,第二届金熊猫奖汇聚5343部参评作品、覆盖126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作品占比高达73.2%,近半评委来自海外。

光影璀璨,美美与共。近年来,成都这座立于中国西部的现代化城市亦被越来越多人看见——仅从影视作品看,“哪吒”成功全球闹海,让其数字文创产业声名大噪,吸引志同者近悦远来的同时,更谋划打造更多“成都造”现象级影视精品、文创产品。

成都底气何来?位于郫都区的成都影视城,堪称其中关键。

成都影视城

作为成都市级产业园区,成都影视城是成都影视产业核心发展区、四川影视产业“一核多极”中“一核”所在地,也是首批国家级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眼下,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加速出圈、升位进阶,助力成都郫都区建设“西部影视时尚之都”。

牵手头部企业

优质内容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

尽管和东部各大老牌影视基地相比,2019年启动建设的成都影视城尚显年轻,随着越来越多佳作“傍身”,业界近年对其愈发青睐。

在9月11日举行的“熊猫带你看世界”影视项目发布活动上,“成都影视城”频频登上“遇见光影·牵手成都”的签约台,揽获5个重点影视项目和1个高科技数字摄影棚项目。

其中,作为此次签约的“技术先锋”项目,真人AI科幻武侠电影《峨眉》以2045年峨眉金顶为背景,融合AI数字人、虚拟制作技术,开创“新武侠美学”新形式,为观众带来“传统与未来碰撞”的视觉体验;

现实题材电视剧《诉罪》将镜头对准检察官群体,在成都司法机关实地拍摄,通过展现司法工作者办理复杂案件的过程,传递新时代法治精神,兼具专业性与人文关怀;

科幻电影《揽月》作为金鸡创投科幻单元入围项目,将“成昆铁路建设者精神”与“中国——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相结合,在展现太空探索壮丽图景的同时,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成都影视城管委会主任何玉建表示,这些项目的签约是业界对郫都区影视产业生态的认可,更是对成都影视城“内容为王”发展理念的肯定。未来将持续为优质项目提供拍摄、制作、宣发等全链条支持,推动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作品从郫都走向全国。

项目签约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不仅有一批优质内容“奔赴”而来,成都影视城更得到先进技术的进一步加持。此次签约的高科技数字摄影棚重大项目,就是其与腾讯的联手。

成都影视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张蝶表示,该项目将依托现有摄影棚资源,规划建设专业虚拟棚与动捕棚,预计年底完成测试调试,明年有望投运,打造“亚洲一流国内领先的虚拟拍摄棚”,为郫都影视产业发展装上“技术引擎”。

据悉,这一项目标志着成都影视城向“数字影视产业枢纽”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腾讯IEG内容生态部虚拟制作总监李海峰表示,未来双方还将围绕“成都影视城数字影视产业”目标,开展数字影视资产管理和交易平台搭建、虚拟制作相关新型产业人才培养实训等深度合作。

换句话说,成都影视城不仅将成为“数字拍摄基地”,更将成为“数字技术研发中心”与“人才培育基地”,推动影视产业从“内容生产”向“技术赋能+内容创新”转型。

筑强核心承载

打造中国西部“最完善影视产业链”

在业内人士看来,成都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产业潜力,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西进”布局,成为影视产业的新热土。这也意味着,这个曾经的文娱“资源输出地”,正加速转向“要素集聚地”。

以成都影视城为例,其作为成都唯一以影视为特色的文创园区,是四川影视产业“一核多极”中“一核”所在地,2019年至今已招引影视文创企业400余家,其中包括灵河文化、联瑞影业、壹同制作、春光好等头部企业10余家,成都影视硅谷集团、成都广播影视集团、成都文旅集团等影视川军10余家,同时还吸引姜文、郭帆、陈思诚等一批名导名演设立影视公司。

不仅如此,在成都影视城内,还能见到电视剧后期制作公司鼎盛佳和、器材设备库火焰山、服化道公司海南满天星的身影,而它们共同的标签在于——“全国知名”。用成都影视城管委会副主任江勇的话说,园区拥有中国西部最完善的影视产业链,涵盖IP孵化、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全产业链。

成都影视城

目前,成都影视城已累计摄制影视文艺作品100余部。“我们将通过‘叩门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模式,继续对接头部企业,同时实施‘一企一策’专项培育计划,力争2025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20亿元。”江勇表示。

近年来,随着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影视基地逐渐从东向中西部地区外溢,各路城市都有意承接影视项目,打造属于自己的“爆款IP”。在此过程中,成都影视城抓住机会加速突围——

一方面,硬件“过硬”。依托四川传媒学院,建成数字光影街区、超高清科创中心、“视界一号”单体摄影棚等产业载体50万平方米,正加快成都数字影视创制中心、微短剧拍摄制作基地等核心载体。成都影视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建自营的12座高科技摄影棚群落、占地1万平米的特色风格实景片场以及服化道灯光器材等配套设施,均可满足各类影视项目拍摄制作需求。

摄影棚“视界一号”

与此同时,人才“给力”。《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新晋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分镜设计、特效渲染等制作环节的主创人员中,有数十人是来自四川传媒学院的师生,而在五年前“降世”的“哪吒1”中,园区同样“贡献”了五十多位专业人士深度参与。

据悉,成都影视城的前身,是郫都区政府与辖区内高校四川传媒学院共同推进的一个和影视产业有关的重点项目。而在江勇看来,与高校的紧密合作,正是成都影视城最突出的优势。

“视界一号”大棚外景

他解释说,四川传媒学院有3万多影视类相关的师生资源,对剧组而言,可以实现就地用人。比如王宝强导演的电影《八角笼中》,女主角就是该校在校学生。

针对剧组的本地群演用人需求,成都影视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通过办活动、进社区、进高校等方式持续收集群演资源,目前已收录上千名本地群演,通过成都影视城群演公会可快速筛选演员资料库,实现剧组用人本地化。

优化产业生态

聚焦“降本增效”持续提高吸引力

一边强链延链补链,做大影视产业集群,一边瞄准痛点发力,精准捕捉行业需求——郫都区和成都影视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9月14日,成都影视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打造的“拍在成都”一站式服务平台正式发布,以“取景全城化、服务一体化、落地专业化、合作增值化”为服务宗旨,针对资源整合、剧组服务、产业生态三大板块,链接资源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集场景服务、人才服务、剧务服务、政务服务于一体,打造综合性、一站式的影视拍摄服务平台。

“拍在成都”实景片场

从实践看,通过整合省市影视基地、实景片场、群演公会等要素资源,“拍在成都”已为120余部影视剧提供一站式落地服务,推动影视剧平均拍摄周期缩短20%、成本降低15%,助力各大剧组“带着剧本来成都,产出作品卖全球”。

据悉,“拍在成都”下一步将不断完善资源内容展示及交易功能、社群板块系统架构,持续解决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配套服务缺失等行业痛点,吸引更多影视企业和项目来蓉拍摄。

成都市郫都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影视企业近年对项目审批效率和影视摄制成本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为此,郫都区结合全市“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在成都影视城设立企业综合服务驿站,通过“影视拍摄一件事”改革,初步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不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

其中,着眼解决企业相关问题,梳理形成12个环节37项“影视拍摄一件事”清单,通过并联审批、“双专员”服务等方式,推动高频事项办理流程压缩40%、报审材料精简30%;

着眼影视作品“快审、快拍、快播”,争取省广电局支持,设立园区影视行业政务服务窗口,下沉备案、审查、变更等省级许可事项7项,影视剧本立项备案和成片审查周期有效压缩。

政务服务窗口

当前,郫都区正瞄准“2027年经济总量超千亿”目标全线出击,而根据四川省政府去年11月批复的成都15个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显示,郫都区未来要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西部影视时尚之都”。

在此背景下,加速崛起的成都影视城无疑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激发新动能。

按照官方说法,成都影视城将坚持以“立园满园”为牵引,发挥“文化+科技+人才”特色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创意人才孵化基地、西部影视拍摄制作总部基地、国家级超高清视频创作基地,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影视之都、时尚之城。

文/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