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美果然是假象?李在明对美国忍无可忍,打出一套组合拳,对中国态度转变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5-09-15 09:22  浏览量:1



据报道,最近的韩国政坛,风起云涌。李在明的操作,可以说是让人眼前一亮。谁能想到,这位新总统竟然悄无声息地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三箭齐发,既对内收拾极端势力,又对华递交“投名状”,更首次在公开场合,对美国说“不”。一时间,整个东北亚的战略格局,悄然发生了微妙变化。

先来说说第一招。李在明主持国务会议,罕见点名批评首尔明洞一带的极右翼遏华集会。他并不遮遮掩掩,直接说这些行为“脱离言论自由范畴”,属于“胡闹”和“蓄意挑衅”。他还要求法务部研究制裁方案,明确表示对这种行为绝不能姑息养奸。

这一招,其实妙在两头。一方面是对内,警告国内的极右翼势力,别以为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就能胡作非为。李在明的话掷地有声,说到底,“如果我在外国被骂丑陋的韩国人,我绝不会再去第二次”。这是在提醒国人,极端言论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数据显示,2024年来韩国的全球游客有1600多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就占了460万,超过四分之一。明洞本是人气商业区,结果极右翼团体在这里闹腾,直接影响商户生意。砸掉的,其实是韩国普通人的饭碗。

另一方面,这一手也是对外。对于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投名状”。李在明的态度,等于向中方表明,韩国政府不会纵容极端势力损害中韩关系。中方早就向韩国外交部发过公函,表达对大使馆周边遏华示威的强烈关切。李在明此举,既是净化外交环境,也是为后续中韩友好合作扫清障碍。

再来看第二箭。韩国政府正式提名已故前总统卢泰愚之子卢载宪为新任驻华大使。这个人选的背后用意,实在耐人寻味。

卢载宪是谁?他是中韩建交的“历史见证人”卢泰愚的儿子。1992年,就是卢泰愚顶住国内外压力,大力推动“北方政策”,最终促成中韩建交。如今让“建交功臣之后”出任驻华大使,说白了,就是给中国送上一份满载感情的国书。卢载宪本人也并非“花瓶”,他身兼法学博士和国际律师,长期活跃在中韩文化领域,对中国社会、文化、经贸环境非常熟悉。用韩媒的话说,他是一位“中国通”。

为什么要在这个节点打感情牌?其实韩国经济的命脉很大程度系于中国。连续18年,中国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三星、现代、LG等韩企,有哪家能离开中国市场?李在明很清楚,稳住对华关系,是稳住韩国经济的根本,是韩国民众饭碗的保障。

卢载宪的到来,被韩国舆论寄予厚望。有分析认为,他既不属于传统外交官,也非总统亲信,却能成为“最佳人选”,就是因为他代表了两国最珍贵的情感纽带。“文化纽带”战略,既能促进两国青年交流,也有助于打破误解和偏见。韩国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李在明政府希望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互信,为中韩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最让人意外的是第三箭。李在明罕见公开批评美国。这一招,是对美国忍无可忍后的“亮剑”。

事情的起因,是美国移民局突查行动,导致300多名韩国工人被拘留。这些工人本是去美国短期安装设备的技术人员,因为签证屡遭拒签,才被卷入风波。李在明毫不客气地指出,美国企业缺工人,韩国公司不得不派人去帮忙,结果却被美国“卡脖子”。他说,这可能会影响韩国对美的直接投资。“投资了数百亿美元的企业感到不安”,这话讲出来,分量极重。

近年来,韩国企业响应美国号召,承诺在美投资近千亿美元。现代、三星、SK等韩企,都在美国建厂投产。可美国的回报呢?不是友好合作,而是签证刁难、政策突变、关税壁垒。这次工人被扣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李在明的表态,分明是在警告美国:韩国不是美国的附庸,投资是互利互惠,不是单方面的“进贡”。

更耐人寻味的是,李在明还点破了美韩贸易协议的尴尬。7月的贸易协议维持了对大多数韩国产品的高关税,特朗普迟迟不肯签署降低汽车关税的行政令,双方就3500亿美元投资承诺分歧严重。李在明说,“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有些粗糙、过度、不合理”,但“最终结论会以合理方式得出”。这话里有狠劲也有分寸,既表达了不满,又给美国留了台阶。

这三箭,表面看各打各的,其实环环相扣。李在明等于用一套“组合拳”,为韩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