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减负需要各地各校向内发力

发布时间:2025-09-15 09:33  浏览量:1

为教师减负还需各地各校向内发力

特约评论员 李昌林

《江南晚报》报道:第41个教师节当天,无锡新吴区教育局发布《关爱教师十条》,明确提出“取消教师手写教案硬性要求”。这项减负措施赢得广大网友热议与老师们赞许。

设计教学、撰写教案是教学应有之义,但教案撰写方式无需千人一面。新吴区取消手写教案硬性要求这项小动作引起大反响,是因为硬性规定手写不切实际、不合时宜,徒增教师负担;取消手写硬要求契合减负需要,顺应教师愿望,彰显自我为教师减负的新思路。

这些年来,教育部和各省市出台一系列“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文件,推出一系列减负惠师举措,为广大教师带来真真切切的便利,但未全面消除教师负担过重的痛点难点的重要原因在于以“减负文件”落实“减负文件”、以“具体规定”执行“具体规定”、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地方和学校缺乏向内发力的减负行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学校是育人场所,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减负最终要落实在各地各校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譬如面对大量社会事务向学校转移的现象,各县市区教育管理部门应增强应对这种转嫁的责任担当,当好学校和教师“减负”的守护人。打铁需要自身硬。要敢当铁面包公,敢于抵挡、善于推辞,强化源头把关、过程监管、追责问责,形成社会事务进校园规范管理长效机制,细化教师减负清单,筑牢抵御形式主义“进校园”的坚固防线。更要刀刃向内,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取消重形式轻内容的活动与干部绩效考核挂钩。教育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管理即服务的意识,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从不增加学校和教师负担入手,整合形形色色的表格、精简可有可无的会议、取消花里胡哨的活动、减少华而不实的调研,引导机关干部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贴近师生,现场听取心声呼声,实地解决急难愁盼,用自身辛苦减轻广大教师的额外负担。

学校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实效出发,向内使劲,自我救赎,竭力创设教师静心治学、潜心治教的时空。比如教案撰写类似工作,手写也好,电脑打字也罢,都应以便利有效为宜,不必强求一律。特别需要高度警醒的是,不少负担源于学校内部。有的学校内设处室太多、分工太细,政出多门、花样繁多,往往以迎合喜好、频繁开会、台账问卷、拍照填表、撰写材料、制作APP、投票点赞等为工作成绩,“自创”形式主义劳碌自身和裹挟教师。学校管理应遵规守章,完善工作报备报批和活动协调统一机制,要求管理干部用自身教育教学行动引领教师。既不光说不做搞假把式,又不随意增加活动项目、工作要求和考评标准。严禁挤压教师时间精力,干扰教师施教,影响教学质量,贻误教师身心健康,磨灭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

减负松绑,回归教师育人本位,是中小学教师期待潜心教书、渴望静心育人的共同诉求和期盼。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将更多时间精力放到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上、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上,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恃人不如自恃,寄望莫若求己”。减轻教师负担需要上级督查检查、严肃问责,更需要县市区和学校自查自纠、立行立改。各地各校应自警自省自律自强,用政策护航、措施加力、行动导向,切实“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真正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让广大教师心无旁骛、轻装上阵,热心从教、精心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