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才女的一世孽缘:结婚36年,无爱无性无子女,最后孤独终老
发布时间:2025-09-14 01:21 浏览量:3
这是关于苏雪林的第二篇文章,没有读过第一篇的请点击以下链接:
她是民国才女,为求学几欲自杀抗争,为何会掉进包办婚姻的牢笼?
1925年,在家人的撮合下,苏雪林遵从母意,和虽通过信但从未谋面的张宝龄在乡下老家完婚。
婚后,他们也曾有过一段感情还算融洽的日子。
张宝龄在岳母的病床前表现的亲睦而恭顺,和岳父交谈时也会偶尔发出笑声。
翁婿相处的和谐,像微风一样吹皱了苏雪林心头的一池春水。
一个月的婚假到期,在张宝龄即将返回上海之际,29岁的苏雪林忽然心血来潮,画了一张《秋山送别图》赠给丈夫,上面还题了一首小词。
几个月后,苏雪林受邀到苏州任教,张宝龄偶尔节假日时赶去探望。
小别新婚,两人的相处还算和美。
来过几次苏州后,张宝龄慢慢喜欢上了这个清朗秀丽的地方,想在这里安家。
恰巧,东吴大学聘他过来任教,他欣然接受了。
夫妇俩在同一所大学工作,东吴大学就为他们在天赐庄安排了一幢中西合璧的房子。
此处美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也让他们婚前的芥蒂慢慢消解。
一次,聊天中,两人谈到张宝龄当初拒绝苏雪林邀他赴法留学的事。
苏雪林说:“你不来,我不怪你,可你不该那样措辞”。
张宝龄好奇的地说:
“奇了,我的措辞有什么不对之处?……我不能到你那里,就直接了当地说我不能到你那里罢了。难道要学文学家肉麻地喊道:‘爱人啊!我蒙了你的宠名之后,喜得心花怒放,连觉都睡不成了。我恨不得多出两个翅膀,飞到你那里,但是……’那样说才能叫你满足吗?”
苏雪林被丈夫的幽默逗得乐不可支。
不过,在张宝龄眼里 ,文学家是酸腐的,每当说起这一点,总是惹得他大笑。
虽然对丈夫的看法不愿苟同,但看到刻板严肃的丈夫,还有诙谐幽默的一面,苏雪林也感到了婚姻的甜美。
这段生活被她一段段地记录下来,形成了散文集《绿天》,字里行间洋溢着新婚少妇的乐观和快慰。
天赐山庄生活的一年时间,是夫妻二人一生中感情最融洽的阶段。
02当新婚的甜蜜逐渐褪去,浪漫情怀被严酷的现实所替代,两人生活中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在苏州生活一年后,返回上海的张宝龄生了一场大病。
在病中,他还是托人在苏州买地造屋,想长久地安一个家。
很多人都认为,张宝龄这样做,是为了苏雪林。
苏雪林在若干年后,回忆起这件事,却认为对方这样做,“不过想将来有个家,并非完全为我”。
养病期间,张宝龄的脾气很暴躁,苏雪林端茶奉药地伺候,但他并不满意,总是无端发脾气。
原来,张宝龄不满苏雪林总是拿她自己的钱,贴补娘家的大姐和大嫂。
苏雪林这样做也实在有自己的苦衷:
大姐婚姻不幸,带着孩子生活艰难;大哥去世后,大嫂也有孩子要养;母亲离世后,父亲的小妾有吸鸦片的恶习,父亲的生活并不宽裕。
因为这件事,两人大吵了一架,本就性格不合却勉强结合的婚姻,已经到了破裂的边缘。
为了修复夫妻关系,苏雪林也曾通努力过,可终没能化解丈夫那块“又冷又硬”的坚冰。
到了如此地步,苏雪林只能黯然离去。
此后,她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和武汉大学。
婚姻的不幸,让苏雪林把更多精力用在她钟爱的文学事业上,全心全意地著述修书,大量作品的不断创作和发表,成就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和盛名。
1944年,抗战期间,张宝龄也受聘来武大教书,这次见面距离上次已有7年之久,此间,两人连信也未通过一封。
多年不见,张宝龄也经过了世事磨难,虽说对妻子谈不上什么感情,但态度温柔了许多。
战时生活困难,他也知道帮妻子做些劈柴扫除的工作。
一年之后,抗战胜利前夕,他辞职返回上海。
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苏雪林去了香港,张宝龄留在了大陆,两人再也没有相见。
03苏雪林和张宝龄婚姻不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两人性格不同。
她性格活泼冲动、热情奔放,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而他却刻板理智,冷酷偏狭,严厉无情,如一块冰冷的岩石。
水火不容的两人,即使婚姻维持了数十年,也不过是相互折磨。
两人在情趣爱好方面差异也很大。
苏雪林是文艺青年,喜欢浪漫情调,热衷于吟风弄月。
而张宝龄却不解风情,永远都是二五相加等于十的思维。
在苏州的时候,一天晚上,小夫妻二人挎着胳膊出门散步。天上月挂柳梢,银辉遍地,分外妖娆。
苏雪林触景生情,对丈夫说:“今晚的月亮好大好美啊!你看,那么圆……”话没说完,正想即兴作诗一首。
不料,丈夫的声音传来:“它再圆,也没有我用圆规画的圆哪!”
一句话,如兜头冷水瓢泼而下,苏雪林一下子兴致全无,把脸一甩,回屋去了。
另外,他们在家庭观念上也存在巨大分歧。
苏雪林整日沉浸于文学的梦幻之中,不知人间疾苦,不理家务,不注重家庭的经营。
张宝龄却家庭观念极重,他忘我工作,修建房屋,积聚家财,而且很看重子嗣。
他旨在把家庭经营成富裕充足、儿孙绕膝的生活;而苏雪林却一直没有怀孕,这一点也很令张宝龄不满。
张宝龄指责妻子“浮华无用”,而苏雪林却认为丈夫“现实好利”。
彼此三观不和的婚姻,想要修复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041960年夏天,在苏雪林离开大陆,辗转赴台8年之后,听说了张宝龄逝世的消息。
至此,两人多年有名无实的婚姻,随着张宝龄的离去宣告结束。
细细算来,36年的婚姻生活,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其实不到4年。
据说,两人婚后,就没怎么同过房,也没有生育子女,即使抗战时期在一起的那一年,也是分室而居。
真不知,这样漫长又毫无半点生趣的婚姻生活,他们二人是怎样熬过来的?
那为什么不离婚呢?
因为苏雪林是天主教徒,教义规定不能离婚。另外,鉴于她在文坛的盛名,怕离婚后,有损自己的名声。
张宝龄那边是否也是这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多年来,他也一直没有提出过离婚。
这样不同的两个人,在这一点上却形成了鲜有的共识。
单就人品来说,苏雪林对待父母亲人有情有义,对待朋友至情至性,对落难的旧同事也能做到慷慨解囊,唯一和自己的终身伴侣相处起来却如此困难。
张宝龄为人也很好,和善,健谈,人品正派,和妻子分居多年,也没有任何绯闻。
都是好人的两个人,在一起时,却像两种惰性气体一样,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张宝龄心目中的伴侣是那种相夫教子似的贤妻良母,只是苏大才女,孤芳自赏,始终不肯为了不解风情的丈夫放弃身姿在婚姻里低眉顺眼,委曲求全。
婚后多年,苏雪林始终不会干家务,不会洗手作羹汤,只会写文章。
当然,张宝龄也从来没有试着了解过才女妻子的内心,他完全读不懂她的爱和痛。
婚姻没有对错,只有是否合适。
也许,两个人本就是对方那个不合适的人。
05张宝龄去世后,时空的隔离和时间的消逝,将早年夫妻间的隔阂冲淡了许多,
苏雪林开始想念起丈夫的种种好处。
当年,婚假期间,聪明的张宝龄竟然为了她,利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学会了岭下方言,和她交谈时便用她的家乡话。
对此,苏雪林很是感动,倍感幸福。
因为,当时有人认为夫妻之间不能用家乡话交流,就没有任何情趣可言。
张宝龄当初也是为了妻子做过努力的。
80年代,大陆和台湾通邮后,张宝龄的侄子写信告诉了苏雪林这样一件事:
张宝龄临终患病时,侄媳为他织了一件毛衣,线不够,见他箱子里有一条羊毛围巾,正巧颜色相同,便要拆开来用,他连忙阻止说:
“这是你们二婶的东西,我要留作纪念,线不够可以到街上去买。”
他说话时,留下了眼泪,“我过去对你们二婶太过分了,现在追悔莫及。”
可惜的是,他说过这些话后,不久便去世了。
苏雪林读完来信,心中也十分感伤,评价自己这段婚姻:“一世孽缘……”。
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叫张宝龄孤栖一世,不能享他理想中的家庭幸福,也十分觉对不住他!”
1999年,丈夫去世后,苏雪林又在台湾孤独地生活了38年,于102岁高龄逝世。
她的人生经历和悲剧的婚姻故事,也在她死后,随着时空的流转,慢慢隐藏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但这段故事,却留给我们很深的启示:对待婚姻,只选对的,不要试图改变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