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教会孩子编程更重要的,是教他认识生命

发布时间:2025-09-15 15:01  浏览量:2

民小编说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面对这样的挑战,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应对,班主任应该关注哪些议题,一起来看——

伴随着AI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生存意义上的恐慌:

技术对于人类的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

什么职业、行业会被技术所取代?技术能否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个人如何安身立命?

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

面对数字时代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学校教育应该回到人本身,关注人的本体性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从当下仅仅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转向普遍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的议题从一种缄默的知识转向自觉的显性知识,甚至进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实现学校教育的人的回归。

觉察学校教育和自身的生命体验

在教育现代性的背景下,学校教育越来越沦为工业生产的流水线,将时间和效率作为衡量的唯一指标,教师和学生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

学校教育充斥着多快好省、向时间要效率的工业化思维,而忘记了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即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在学校教育的发展演进中,对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关注更多,而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关注较少,导致课程难度加大,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学困生、“问题学生”不断被生产和制造出来。

承载着过多社会期待和要求的学校教育,变成了家长和孩子的主要压力来源,学校的教育生态、师生的生命状态也在不断走向恶化。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学生负担的举措,但尚未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一个问题即所有问题,如果班主任能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觉察到今天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时代的呼唤,体察到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及发展变化,能够用自己的良知和爱心对身边的学生和家长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与帮助,哪怕自身力量微弱,也会发光发热,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与其坐等学校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发生,不如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将自身的生命体验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做自觉教育者和自身教育理想的践行者。

觉察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和成长环境

青少年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数字时代形塑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教师不能囿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自己时代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强加在年轻一代身上,而应自觉地站在学生立场、儿童立场上看待与思考问题。

同技术给青少年带来的便利以及虚拟世界的丰富多元相比,他们更加渴望教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渴望与教师和家长进行真诚的对话与交流,渴望教师和家长感知他们这一代人的爱与恐惧,进而发挥对于青少年精神世界、意义世界的价值引领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和灌输知识。

“今天我们怎么做教师、怎样做父母”,是摆在每一个成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为此,班主任要做一个永远的学习者,在学习中与青少年的思想脉搏同频共振,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者,一起拥抱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班主任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离学生最近,对于外部世界,除了通过自身的直接经验或体验进行察觉外,还可以通过儿童世界的变化加以觉察。

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中最年轻、最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新人,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最敏感,适应力最强;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其有利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在他们身上都能得到体现,从网络沉迷、手机依恋,到成为AI技术的创造者,这些蜕变或巨变都是由他们完成的。

手机问题、“早恋”问题,曾经被视为中小学班主任最关注的两大现实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抑制异性交往、防范青少年早恋,到今天关注并且引导青少年正常的异性交往。

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变化,都体现出学校教育在面对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青少年身心变化、青少年亚文化的凸显表现出的本能性恐慌。

这种恐慌既来自学生对成年人已有知识权威、道德权威的挑战,又来自学校教育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为此,学校教育应该跳出固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业的思维定式,转向以培养能力和核心素养为目的的现代教育,从被动的应对社会的挑战,走向主动建构青少年的意义世界,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新时代的到来。

同时,要前瞻性地关注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与生命状态,将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新人作为自己的教育自觉。

觉察学校和外部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

与传统的农耕时代相比,数智时代的学校教育不再是世外桃源,而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区、房地产经济等相互拉动纠缠,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

学校教育除了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还要关注青少年在虚拟世界的生活样态。

现实生活世界的人际关系与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人机关系的复杂互动,以及新技术给学校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长不再是简单地配合学校教育,家长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家长的力量成为学校变革中不可忽视的因素。[1]

对于年轻班主任而言,如果说凭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胜任教学尚且可以达到,那么面对各不相同的家长、面对复杂多元的家庭结构下成长着的青少年学生则无疑是一个挑战,与人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班主任最重要的一项专业技能。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与人沟通的学问,这门学问不是从书本上可以直接获得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得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家庭结构的复杂性,走进各不相同的学生家庭成为班主任看世界的一个窗口。

走出单一的学校主导型的家校关系,发掘优秀的家庭教育资源,可以反哺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化,为寻求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2]

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生命教育的具身实践

在学校教育的思维惯习下,强调任何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都要通过制度化的课程体系加以落实。

生命教育固然可以形成一系列活动或课程体系,但生命教育本身并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或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实质是人学,重视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重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体体现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和传统的风俗或习俗中,强调对于自然规律的遵循与尊重,正所谓“顺其自然”。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许多自然资源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例如农耕土地。

这些破坏性的行为往往被视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代价,并没有引起人类对于自身行为的反思和应有的警醒。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社会性学习和发展,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如何安身立命的本源性问题,需要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

生命教育不是只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而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与自己切身相关的生活或重要事件中。

例如,亲人或周围同学、朋友的离去,都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和重要时间节点。

但在学校教育非常具有压迫性的时间管控中,人们对于身边这样一些重要的生命教育的契机往往视而不见,表现出对生命离去的冷漠或淡漠。

大家本能地选择不看、不听、不说,将生命教育压抑在学校教育的底层或暗处,而不是加以及时地疏导,引发关于个体生命、对于生死问题的真诚对话,进而失去了一个个真实的生命教育的当下。

笔者多年前曾去加拿大一所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地考察,有一天学校的每日新闻播报中播出了一则消息,学校一名学生不幸离世,校长向全校师生表达了自己的悲痛心情,并集体静默表达哀痛。

学校更是以一名品学兼优的已故学生的名字命名了学校的奖学金。学校的几位残障儿童有专门教室,由专任教师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跟其他学生一样参加每学期的春游秋游,出行前每个学生的食谱都是与家长沟通后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予以安排的。

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教育不是口号或宣传,而是发生在学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班级人数的减少,“关注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个性化教育逐渐成为可能。

教师也应该从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转向关注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学生发展指导,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将生命教育转化为一种具身实践,善于捕捉身边的教育资源,在润物无声的生命体察和关照下,使师生成为班级生活的共同体、生命成长的共同体,让生命教育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齐学红.结构与行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52.

[2]齐学红.文化反哺:家校关系的另一种可能[J].中国德育,2023(20):51-55.

文章作者|齐学红,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