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一身血,两刃刀,一人追着千人削

发布时间:2025-05-23 13:41  浏览量: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放眼中国五千年的帝王,不乏开疆拓土、力挽狂澜者。

可若要从中选出一位“最能打的”,答案可能是很多人不太熟悉的一位。

他就是南朝刘宋的开国之主,宋武帝刘裕——

一位真刀真枪、披甲上阵、以一敌千的猛人。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

他出身寒门,家贫如洗。母亲在他出生时就因难产去世,父亲也将他遗弃。

刘裕早年靠贩草鞋为生,也曾因赌博把家底输光,跌入人生谷底。

没钱没文化,也没有贵胄身份和门阀支持,这样的人若想出头,只能靠拳头。

刘裕加入了东晋的北府军,从一介无名小卒,一路打成了开国皇帝。

399年,东南沿海烽火突起,孙恩在浙江掀起宗教起义。

义军一呼百应,短短十日便汇集数十万众,席卷八郡,局势危急。

朝廷派出名将刘牢之前往平乱,刘裕时为其麾下参军,被派去侦察敌情。

不曾想,十几人组成的侦察队,竟撞上了几千敌军。

刘裕带兵拼死抵抗,手下十几个士兵全部战死,刘裕也孤身被围。

可他毫不怯懦,甚至破釜沉舟,挥起长刀,大吼着发起冲锋,一路连斩数人。

等援兵赶到时,看到的是非常惊人的一幕:

数千敌军竟然四散溃逃,而刘裕只有一个人,却提着刀在后面一路追杀。

司马光将此事写进了《资治通鉴》,想来可信度是不低的。

虽然这数千敌军都是没接受过训练的农民起义军,战力肯定比不上正规军。

但光是“一人追着千人砍”这种逆天场面,就已经足够传奇了。

这是刘裕军事生涯的第一战,也正是从此战开始,刘裕在军中声威大振,成了战场上响当当的“鬼见愁”。

此后,刘裕一战接一战,把孙恩的叛军打得崩溃瓦解。

最后孙恩无处可逃,只能投海自尽。

接着,又轮到篡晋自立的权臣桓玄。

此人本是桓温之子,手握重兵,自称“楚王”。

桓玄挟天子以令诸侯,把东晋逼到了风雨飘摇的边缘。

然而刘裕一出手,一切就不一样了。

一场“覆舟山之战”后,桓玄被打得丢盔弃甲,仓皇出逃,最终被彻底清除。

刘裕则扶持晋安帝复位,成了“中兴名将”。

随后几年,他又清扫南方残余势力,剿灭西蜀的谯纵、岭南的卢循、江州的刘毅和荆州的司马休之。

自永嘉南渡以来,东晋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平定南方之后,刘裕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北伐。

他的目标不是守土,而是复国,他要让中原重回汉族政权之手。

第一战,直扑南燕。

燕主慕容超亲率十万兵迎敌,自信满满。

然而刘裕兵锋所指,锐不可挡。

最终,慕容超被俘,南燕灭国,鲜卑政权在中原彻底断根。

第二战,挥师关中。

灭掉了羌族政权后秦,姚泓被擒,关中回归。

刘裕还顺手收拾了仇池小国,连带把氐人的势力一锅端。

最惊人的还是对阵北魏。

拓跋鲜卑的骑兵当时横扫北方,无人可敌。

但在刘裕布下的“却月阵”中,这支号称铁骑无敌的北魏军被打得四散溃逃。

刘裕趁势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重新控制了青、兖、豫、司、雍五大州。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登临京口北固亭之际怀古,写下了这首广为传颂的诗篇。

身为一位屡经沙场的抗金名将,他所缅怀的,正是几百年前从京口出发、以铁血征伐重振山河的刘裕。

刘裕在乱世中横扫四国,擒敌主于马下,成功收复了中华两座正统之都洛阳与长安,堪称“旷世战神”。

刀锋换来的江山

420年,战功赫赫的刘裕废除晋恭帝,自立为帝,建立刘宋王朝。

这位用刀锋换来江山的开国皇帝,史称“宋武帝”。

刘裕不只是个武夫,也颇具有政治手腕。

他称帝之后,便致力于改革东晋以来积弊重重的制度。

他重用寒门子弟,压制士族门阀;

推行“土断”政策,取消侨郡侨县,削弱旧有士族的政治基础;

轻徭薄赋,安抚百姓,重振经济。

正是在他的改革基础上,才有了其子宋文帝时期“元嘉之治”的盛世繁荣。

刘裕所建立的刘宋王朝,不仅疆域为南朝之最,更是在战乱纷扰的南北朝时期,打下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

要问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最能打,那么刘裕交出的几乎是一份满分答卷。

他一生征战天下,范围横跨江南到黄河、东海至陇右;平六大叛乱、灭四国政权、俘三国君主。

更重要的是,他的战绩并不是在盛世时的开疆拓土,而是在五胡乱华、百姓涂炭的黑暗年代里,拼杀出了汉人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