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契丹、柔然、突厥、鞑靼、女真,都是哪人?看完你就明白了
发布时间:2025-09-04 12:51 浏览量:1
前些天翻到一段老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时候想,古书里的冷峻句子其实透着一股子“咬牙死磕”的感觉。哪怕是没打过仗的人,读起来也会忍不住脑补出那一身盔甲沾满沙尘、眼里只有远方烽烟的汉子。说起来,唐朝那些守边将士,真不是寻常人,放在今天大多数人估计都扛不住那种吃沙子、睡冰地的日子。他们守着的不仅是国土,还得应付隔三岔五就往南边窜的草原骑兵——那些一到冬天没草吃、没盐舔、就琢磨来抢一把粮食和女人的北方游牧民族。
其实,这种“边关难守”的局面,唐朝才不是第一次。熟悉点的朋友都知道,从秦朝起,北方那些骑马的部族就像跑步机上的影子,甩也甩不掉。你看,霍去病一身是胆,却要年年都跟匈奴玩命拼杀,把他们堵在北边。再往后数,唐朝薛仁贵打的是突厥,北宋杨家将死磕契丹,岳飞则把女真族打得上蹿下跳。这仗仗打得,仿佛每一代人都要接力,完全没个完。
讲真,很多人以为那些草原民族是哪个朝代突然冒出的,其实翻翻老书才发现,他们在华夏文化刚刚发芽时就在北边折腾了。像匈奴吧,哪是到了秦汉才现身?早在三皇五帝那会儿,就有他们的祖上在草原跑着呢,只不过当时还不叫匈奴,叫做淳维族。之前听个朋友调侃,说匈奴就是蚩尤的后人,天生喜欢打劫——话糙理不糙。神话故事里蚩尤是多勇悍,失败后那些个族人可没消停,沿着风吹草低的北地一路逃窜,最后落脚成了游牧部落。可草原上不是你种田就能活,天寒地冻、牛羊抢不过别人,能靠手抢着活下来的不是全家都是能打的,就是命硬。
话说那时候南边的北京、河南一带可都是天子脚下,谁都忙着自己家闹一闹,没顾得上草原那档子事。结果北方少数民族趁着大一统没盯上,一天天壮起来,信奉的还偏偏是“神战”,个顶个的能打。从周到春秋战国,匈奴就像草原上的土匪头子,把边境闹得鸡飞狗跳。
到了秦始皇,拗不过还是要修一圈长城——那可不是做风景,都是拿血汗和命堆出来的。可再高的墙,也只是防得住一阵子。到了汉武帝那会儿,刘彻一声令下,霍去病卫青这两位年轻将军,奔着北边,愣是把匈奴打分裂了。有人说霍去病二十不到,靠着和骑兵日夜奔袭,“封狼居胥”那会儿的豪情至今没人学得来。被打服的一支匈奴直接投降,剩下的丢盔弃甲,逃到更远的西北,像被赶出家门的孩子,几百年都不敢回来找死。
不过你说匈奴彻底没了?其实哪那么简单。草原民族打不过,会藏会躲,乱世一起,还是会回来搅搅浑水。等到汉朝一垮,魏晋南北朝序幕一拉开,中原自己先来个“八王之乱”,皇族互撕,打得鸡飞狗跳。趁这个空当,北方那些老牌和新兴的游牧部族就像逮到了机会,五胡乱华来了。“五胡”这说法儿,听着就简单,其实背后闹腾的民族多得很,匈奴、鲜卑、羯、羌、氐只是其中最响的几口。
最后折腾出胜利果子的,是鲜卑族。这个鲜卑就有意思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草原狼,他们出身蒙古东北角,有一条祖线能追到东胡族。东胡人本分两路,其中一路进了鲜卑山,成了鲜卑,另一部分留在草原,把血脉一代代续下去。话说鲜卑族后来一度蛮强,统一北方,闹出个北魏王朝,他们家族姓拓跋。别看现在这个姓很稀有,当年可是皇族待遇,直逼大唐李家。
鲜卑跟汉族融合得最快,也是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典型。像隋唐正史里常见的宇文氏、独孤氏,真要顺藤摸瓜,也都是鲜卑后裔。比如独孤皇后、杨坚的妻子,她娘家就是鲜卑,不少老百姓都不知道,觉得是土生土长的汉族,其实血统早都五花八门了。
说鲜卑,插一句,他们内部也不都一心。北魏败了后,有个鲜卑奴隶机灵得很,连夜跑进西北大漠,一边召集逃亡兄弟,一边搭伙造新窝,凑了个叫柔然族的新部落。你真想象他们过的是啥日子?草原巫师,皮革匠人,被赶尽杀绝的游民,一起混成的杂牌军,架不住团结难维持,不用旁人捣乱,内部撕几次就得气虚——结局也必然,被邻居一脚踢翻。灭了柔然的,正是后来唐人头疼的突厥。
突厥出身也不清白,据说有传说说是匈奴后裔,甚至把他们老祖宗和狼联系起来,说是狼养大的,当然是传说。细究起来,从阿尔泰山一路南下,他们最早嚷嚷着想占西域。唐太宗李世民,在安史之乱之前,曾派大将李靖等人打东突厥,别看嘴上说得云淡风轻,实际败了一次又来一次,折了不少兵。再到唐高宗时,程咬金领兵,进入雪漠苦寒地,终于把西突厥打得服服帖帖——西域地界彻底归入了大唐。可突厥一脉被安居后,还是三天两头不安分闹叛乱,不管怎么说,最后终究被赶出了边境,消散在人眼看不见的远方。
打完突厥,唐王朝也松了口气,不过天下没永久安稳。唐朝一分崩,五代十国乱七八糟,草原上又冒出一个契丹族。契丹其实是老东胡一支,跟匈奴的余部合在一起变种,怕被汉人追杀才临时换名字。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上位后,不是先打仗,而是先拉拢草原上的部族当“小弟”,一通捆绑搭伙,建了“辽国”。这哥们见台面高了,又顺手捞走燕云十六州,你说石敬瑭,明明是中原人却偏要把命根给了别人——大宋吃了这么大闷亏,直到燕云十六州丢了,长城也跟着没了,宋辽中间彻底没了屏障。宋朝那会儿怕契丹人打,跟他们签《澶渊之盟》——每年给好玩意儿,“买”来的和平,说实话就是忍辱求存。
契丹国火着时,倒是有人在旁边悄悄攒势——女真族。耶律阿保机治辽国,心思还算缜密,把女真人贵族和底层分别安置,无非不让他们连成一片。可老天爷看得明白,底层里总有不平之气。后来完颜阿骨打出头,苦寒之地咬牙整合所有女真部族,硬生生把金国打出来,还联合宋、西夏扯掉了辽国大旗。成事后的金国力气大到连救命恩人宋朝都不放在眼里,跟宋朝翻脸,直接南下进攻。你要说北宋那些将军,跟契丹、女真打仗的水平真不敢夸,多是被打得搬家跑南边,宋高宗能保住命那也是靠了长江天险。
金国如日中天的时候,南宋岳飞逆流而上,带岳家军冲到黄河边,把金人赶回去不少。要不是有个秦桧一手捣乱,历史还真不好说怎么续。女真人在中原扎根,人口大融合,甚至很多北方老百姓自己都不知道,祖上哪一代是不是留了女真人的血。连我老家河北的老人偶尔都调侃说,咱家可能早年也沾过那金国的风头。
可历史不会停在某一代,好景常在边地。草原上又来一拨新主角——蒙古族。要说元朝的祖宗,翻细了,其实还是东胡的分支,文化习俗里能看到不少同样痕迹。蒙古族分层又复杂,室韦、达怛、南北诸部错综交错,只是到了铁木真(成吉思汗)那一代,各部头子终于服气了,统一旗号,像磨合好了的一盘铁骑,谁都能用。
成吉思汗挑头,出征西夏,紧接着打到了金国都城,金人那么多年攒的底子,几乎在一夜间崩溃。剩下的女真人能逃高丽的就逃,后来等到明朝建立才敢往回走。一部分女真人融进了本地汉人中,北地血脉大一统。接着元军杀劲不减,忽必烈再下一城,南宋也没了,“大一统”元朝登场。说元朝变化大,你瞧见现在河北、山西不少村子还能说唱蒙古族歌谣,哪家亲戚里蹿出个远房堂叔说自己祖宗是“鞑靼”,大家也都信个八九分。
可一国盛极必衰,元朝撑不到百年,朱元璋摸准时机,农民起义一帮人把蒙古赶回草原,成了后来明朝眼里的“鞑靼”,但这词儿意思已变,再不是达怛那一套。后面那些被赶走的女真人,藏身东三省,隔好几个朝代,努尔哈赤又起来,再次造反建“后金”,后来改叫大清。入关南下,满汉融合,最后乾隆自称满洲人,女真人成了历史身份。你说华夏民族融合,几千年流转,早都融合得讲不清了。
翻到最后,如今北方黄河流域不少人自诩是“纯血汉人”,其实说不准哪家老祖宗是金、契丹、女真、蒙古人的后裔。历史里的你我他,血脉其实已经分不出明线暗线,倒是边关那份坚守和百年磨难,才是一代又一代都唱不完的老歌。或许,哪天你窝在家刷剧,忽然想起祖辈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传说,心里藏着一丝遥远而真实的热血与悸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