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巨头扎堆,初创加速入场,具身智能赛道谁能领跑?
发布时间:2025-09-15 18:35 浏览量:2
具身智能,正在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产业浪潮。它不是哪一个行业的专利,而是汽车、制造、互联网、机器人等多个产业全员下场、混战的新赛道。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排面”
什么叫具身智能?说白了,就是让AI有个“身体”,能像人一样感知、决策、行动,而不是只会在屏幕上输出文字。清华MBA具身智能俱乐部主席王明玥说,具身智能是硬件、软件、算法的系统级创新。
汽车产业和机器人本就技术同源。比如小鹏汽车在德国展出的IRON“铁人”人形机器人,就是用自动驾驶积累的大模型和AI能力来给机器人赋能。比亚迪和香港科技大学刚成立了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未来几年将投数千万港元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前沿研究。
传统制造业也在积极转身。博世和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组建了合资公司“博银合创”,专攻复杂装配和智能质检,用灵巧机器人推动AI在工厂里的规模化落地。
互联网大厂、初创公司扎堆入局
互联网巨头动作同样迅猛。京东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宣布百亿级投入,推出“JoyInside”品牌,聚焦陪伴、教育、产业三大场景。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刘少山分析,具身智能的短期市场想象空间比汽车还大,企业只要说“我入局了”,估值立马水涨船高。长期看,新能源智能车和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技术栈高度重合,能降低成本、加速研发。
赛迪研究院钟新龙总结,“跨界”的动力其实很简单:一是寻找新的增长点,二是技术卡位和防御风险,三是产业升级和降本增效。特别是制造业,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具身智能几乎是现实必选项。
但真正把AI变“有身体”的机器人推向全行业,还不容易。比如农业无人机龙头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就说,农业具身智能的门槛在于“数字农田”。极飞花十多年建了2000多个北斗基站,才解决导航和数据采集问题。只有这样,未来无人车、无人机、农田机器人才能“说走就走”。
智能穿戴也是与具身智能高度协同的领域。亮亮视野的娄身强认为,智能眼镜属于“人体机能延伸”,而具身智能是“机器主体进化”。智能穿戴还缺乏自主移动能力,但在感知、交互等方面,未来有望和具身智能深度融合。
刘少山直言,具身智能绝不是哪家企业单打独斗能搞定的事。技术、硬件、算法、供应链都得协同。汽车厂商有动力系统和制造规模,互联网公司有大模型和数据,芯片厂商能给底层支撑。未来一定是全链条产业合作。
美国、欧洲、韩国巨头都在抢滩具身智能。特斯拉已经把机器人和AI整合成核心业务,擎天柱机器人用上了xAI的Grok助手。英伟达发布Isaac GR00T N1大模型,专为人形机器人加速。OpenAI一边投Figure AI,一边也是挪威1X的股东,还有消息说自己也在搞硬件。
韩国现代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准备让人形机器人进自家工厂。LG收购Bear Robotics补齐服务机器人短板。德国宝马和Figure合作测试人形机器人装配零件。英国奥卡多买下两家机器人公司,力图用自主机器人提高分拣效率。
欧洲不少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比如英国Neural Foundry做工业自主机器人,瑞士Resmonics用AI监测呼吸风险,挪威Zygizo用AI优化雪水检测和水电预警。
未来生态:“超级巨头+应用型公司”双极格局
刘少山认为,未来很可能是“少数超级平台+大量应用型企业”的结构。巨头掌控核心算力和底层平台,应用型公司深耕各行各业的落地场景。中国具身智能的机会,在于供应链升级和算法壁垒的双重突破。
但也要防止“伪需求”和纯炫技。北邮刘伟坦言,当前不少企业热炒概念,实际落地和盈利难度很大。
行业需要分清“场景价值”与“炫技花活”,真正把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做实,才有可能在全球具身智能竞赛中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