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的胃病是从高中落下的?“站着吃饭”引争议,教育不该以健康为代价

发布时间:2025-09-15 20:36  浏览量:1

是铃声一响就冲向食堂的奔跑?是五分钟内必须吃完的晚餐?是食堂里没有座椅只能站着的就餐方式?还是一代人的青春胃病记忆?

一则关于“中学食堂无座椅,学生站着吃饭”的新闻近日引发广泛讨论。据报道,山东聊城某中学食堂始终不设座位,学生统一站立就餐,校方称此为“传统”,还强调该校食堂是“省级优质食堂”。

几乎同一时间,央视一则“有多少人的胃病是从高中落下的”报道也重新回到公众视野,短时间就餐、高强度学习、不规律作息……正在成为一代中学生的健康隐痛。

短时间就餐,学生健康正在被侵蚀

央视记者在采访了数十位高中时期患有肠胃疾病的受访者后发现,“奔跑吃饭”和紧张情绪正在不断加剧青少年肠胃问题的出现。

慢性胃炎、肠鸣、胃痛……这些原本多见于中年群体的健康问题,如今已成为不少高中生的“青春记忆”。当“吃饭像打仗”成为校园常态,身体付出的代价远超我们想象。

医学专家多次指出,进食过快、站立吃饭容易引起胃胀、消化不良,长期如此还可能诱发慢性胃炎和胃下垂。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健康是1,成绩是后面的0,没有了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争议不断,传统与健康孰轻孰重

面对质疑,涉事中学回应称:食堂一直未设置座位,这是学校传统。更有一些网友表示支持:“我们当年也是站着吃饭,不也考上了好大学?”“站着吃也是一种锻炼,没必要大惊小怪。”

但也有理性声音指出:“传统不一定都是好的,糟粕的传统就应该抛弃。”站着吃饭是否真有必要?为什么不能给学生提供最基本的就餐条件?

令人深思的是,讨论中很少有人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要在“吃苦”和“健康”之间划等号?合理的休息和基本的生活保障,难道就一定会影响学习成绩吗?

教育观念,滞后三十年的思维困境

这场争论背后,折射的是深层次的教育观念问题。有人直言:“一些人的教育观、人才观,还停留在三四十年前,没有任何改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设施改善了,但某些管理思维却依然停留在“苦难教育”的旧模式中。

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白:教育是育人的艺术,而非制器的工艺。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正在成长的、有血有肉的人。尊重学生的基本需求,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教育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改变发生,从尊重每一个孩子开始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不是所有“传统”都值得保留,也不是所有“严格”都有益学生。

真正优质的教育,应该建立在科学和人文的基础上。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的平衡、紧张学习与放松身心的结合,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用智慧和爱心去精心设计。

有什么比一代人的健康更重要?当我们为学生的分数焦虑时,是否也应该为他们的身体担忧?当他们考上理想大学却带着一身病痛,这又能算是教育的成功吗?

改变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延长课间休息时间,提供更合理的就餐环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进步,虽然缓慢,但从未停止。

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教育最坚实的底座。当我们把目光从分数移到人本身,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考试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