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击落“不明飞行物”!逐帧分析是真的!中国导弹这么牛逼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15 22:25 浏览量:2
黑漆漆的天幕里,一个火球从右上角斜插下来,速度快到肉眼能感觉出“呼一下”的压迫感。下一秒,另一个光点迎面顶上去,两团光撞到一块,空中炸开一朵白亮的“花”。
不少在山东潍坊、日照、济南抬头看见的人说,后面还听到一声闷响,窗户跟着抖了几下,家里宠物被吓得直往沙发底下钻。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流星体闯入大气层自爆,还是有人把“子弹”打上了天?
9月12日晚上。山东多地的夜空都能看到那道火线。有人掏出手机追着拍,有人站在阳台上喊邻居来看热闹,也有人本能地关上窗子。一个潍坊小区的保安说得直白:就像有人在天上点了个大礼花,但爆得有点狠,真怕掉东西下来。他话音没落,在日照海边散步的一对小情侣也在视频里说,远处海上方向更亮,“像是从海那边扔过来的”。
第一拨讨论没跑出老三样:流星,自爆,军演。很多天文爱好者看轨迹,觉得像。下坠火球前端亮得刺眼,后面拖着一条短短的尾迹,看上去符合高速入大气层被气动加热的状态。也有人把它和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那次对照。那年2月的早上,一颗直径约18米、重约12125吨的小行星,以19千米每秒的速度冲进大气,在三万米高空解体,亮得像第二个太阳,冲击波把玻璃全震碎了,伤了一千多人,几千栋房子受损。再往近里说,2018年白令海上空,直径约10米、重1500吨的小行星在约26千米高度爆了一次,NASA的卫星刚好拍到。也就是说,天上“自爆”的事儿并不稀奇,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受力不均,松散结构扛不住,嗞的一下就解体了。
可这回的争议点在另一个光点上。有技术党把热点视频降了帧,做到每0.3秒一张,逐帧看。可以清楚地看到,下坠的火球前,朝着相反方向,有个亮点迎上去,碰撞的那一刻,主火球猛地一亮,照亮了大片云层。与其说它是自己炸,不如说像是被“点燃”的。还有爱较真儿的去找了更长的镜头,不止一个角度里能看见“前传”——从很远处划过来的“来客”不是直愣愣往下坠,而是一个抛物线,先高高挑起来,再往回落,落到某个段位,被对向的亮点逮住,啪一下,没了。
抛物线这个细节很要命。流星体通常是从太空以高超音速插入大气,轨迹更像长长的直线切入,并不“挑杆子”。抛物线更像什么?更像地地火箭或者战术弹道导弹的弹道轮廓。加上这事发生在靠海的潍坊、日照一线,很多人顺着逻辑往下推——很可能是近海方向的一次拦截测试,拦截发生在较高空,被岸上居民看见了。网传有航行警告的信息,编号鲁航警674/25,把几个坐标连起来,是一片不算大的封闭海域。这个细节和很多演训的做法对得上。航警的权威文本及更多细节,暂无更公开的渠道统一发布,真相还需要等相关部门说明。
那到底是拦了啥?流行一个大胆设想:能不能是把流星给打下来了?听起来很燃,但一琢磨,问题一箩筐。流星体入大气的速度,最低也在11千米每秒,最高能到72千米每秒,这个量级已经摸到第二宇宙速度边上了。拦截系统要想跟上,首先要“看得见”,还得“算得准”,最后还要“追得上”。这三关,每一关都不轻。
先说“看得见”。几十米的小天体很难提前被光学手段发现,白天更难,晚上也得看运气。就算靠红外,在80千米高度开始发热变亮,也就被你看见了,但从那儿到地面,时间有多短?以11千米每秒的速度斜插30度,粗算不考虑空气阻力,15秒不到;考虑阻力,拉长也就四五十秒。反导系统从早期预警到解算轨迹,再到发射拦截弹、爬升、修正、撞击,全流程往往需要分钟级。十几分钟很常见。四五十秒,连穿鞋都来不及,这仗打不起来。
再说“算得准”。流星体是“烂泥团”似的东西,质地不均,重心乱飘,进大气层以后受热、碎裂、变轨,哪怕你有两三次观测,误差都大到惊人。今天算它落太平洋,明天就可能跑去印度洋。这和拦截弹道导弹完全不一样,后者的运动状态、目标特性、弹道数学模型都更稳定。反导的很多算法,靠的就是“计算碰撞点”,目标轨迹越可预期,越好拦。
再说“追得上”。就算你脑补出某种极限火箭发动机,地面拦截弹要在几十秒里冲到十几二十千米高度,还得在横向上追上目标,这是工程外加物理的双重炼狱。现实世界的反导,更多是靠“谋”,提前在轨道上“堵”,而不是临时起意“追”。
山东这次。它给公众上的第一课,是“短视频会骗人”,剪掉头尾的镜头,会把本来“抛物线”的东西,变成“从天而降”的错觉。第二课,是“理性吃瓜”。航行警告不是摆设,演训活动也有边界和规则。看到海上方向有封航、有亮光、有巨响,不等于“外星人来了”,更不该联想过度。第三课,是“信息甄别”。网上还流传一个“美国某机构公布地狱火导弹打不下光球”的视频,真假未核,传播链很乱。把这个和山东拼在一起比高低,只会把事实搅浑。涉及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专业门槛高,闭环信息少,最好等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