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辅回归教学辅助本位 助力教育减负提质
发布时间:2025-09-16 07:10 浏览量:1
“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要求”“严禁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及其家长推荐教辅材料”……新学期以来,各地各校深化利用征订教辅谋利问题专项整治,严格规范进校园教辅管理。相对于过去有些地方随着新教材配发一大摞教辅,今年有的地方没有配发教辅,这导致了部分家长的误读。有的自媒体趁机炒作“全面禁止教辅进校”“教辅治理‘一刀切’”博取流量,进一步加重了家长的焦虑。
何为教辅?顾名思义,教辅是教学辅助材料,是与教材配套、供中小学生使用的各种学习辅导、考试辅导等出版物。优质的教辅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拓宽视野,是学习的好助手。但学生订购的教辅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成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各类教辅质量参差不齐,不仅无法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反而给学生添堵、添乱。同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围绕教辅推荐、征订,还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条,滋生出教育腐败问题,形成了“教辅乱象”。
“教辅乱象”非一日之寒,教辅治理也并非首次。早在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文要求“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确立了教辅评议、“一科一辅”、自愿购买、无偿代购、不得牟利等教辅进校的基本原则。这次教辅集中整治,就是严格落实该办法的规定。
教辅应回归辅助角色,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给教辅做“减法”,本质上是对教辅乱象的及时回应。今年5月,教育部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明确将“利用征订教辅及购买校服谋利等侵害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列入重点难点问题整治清单。7月,教育部召开专项整治推进会,要求根治教辅征订乱象,重点强化入校全流程管控,推进免费教辅政策落地,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让教辅回归教育本质功能。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各地陆续推出相关举措,强化教辅治理。不管是避免教辅过多过滥,让学生的书包轻起来、作业少起来,还是斩断灰色利益链条,维护学生和家长权益、治理教育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环境,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教辅治理,杜绝过度营销、无序征订。
教辅材料少了,学生的书包轻了、作业量也少了,回家更快乐了……教辅治理效果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政策被误读,部分家长焦虑增加。网络上有一些声音,将规范教辅征订解读为“全面封杀教辅”,甚至演绎为“禁止学生个人自带学习材料进校园”。对此,有必要对各类误读予以澄清。
规范教辅进校园,是为了治理教辅乱象,而不是“一刀切”全面封杀教辅。从各地的政策来看,教辅治理更多是对学校层面统一推荐、征订教辅的规范,而非限制学生自主使用教辅。对此,深圳就重申了“一科一辅”的原则,要求在《深圳市2025—2026学年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辅材料及教学资源选用目录》中自主选择、统一征订、免费发放。广东省教育厅在回应时也强调“不存在禁止学生个人自带学习材料进校园的问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需求携带自购的相关学习材料到校”。一些地方要求学校立足校情学情,为学生研发、印发校本讲义等教辅材料以替代校外教辅,其政策本质同样不是“全面封禁”教辅,而是让教辅更精准适配学情。面对公众的误解,各地各校务必加大政策宣讲力度,以更全面、细致的沟通消除误解,为政策的落实凝聚家校社共识。
教辅少了、作业少了,学习怎么抓?一些家长可能担心学校免费教辅的质量,也可能陷入“你有我无”的焦虑中,一些机构还可能借机炒作“教辅焦虑”。对此,各地各校必须直面家长的焦虑,在做好教辅“减法”的同时,做好课堂教学质量和精细管理的“加法”。通过着力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水平、提高教师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力,更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遵循“一科一辅”的原则,要严把教辅材料选用关,精选符合课程标准、契合学情校情的材料,让“减量”与“提质”同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家长的焦虑,减少对教辅的依赖。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必然面对各方观念的冲突、利益的博弈。教辅治理与落实“双休日”改革等都指向以小切口的改革重塑教育生态,改变靠卷时间、机械刷题“提分”的传统学习模式、竞争模式。万事开头难,政策推进初期,师生和家长的不适与焦虑可以理解。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以科学的理念、充分的沟通、完善的配套,凝聚更广泛共识和力量,便能深化乱象治理,形成新的教育生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6日 第01版
作者:杨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