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发布时间:2025-05-23 08:00  浏览量:1

辛音

因家庭暴力致未成年人死亡案件接连发生,刺痛社会神经。据报道,5月8日,温州郑某某在家中训斥打骂9岁女儿胡某某,致胡某某受伤离世;5月18日,青岛王某元在家中管教打骂9岁儿子王某某,致王某某受伤死亡;近日,杭州9岁围棋少年跳楼死亡,疑生前长期被父亲家暴。

都是9岁的孩子,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稚嫩鲜活的生命之花,竟因失控的家庭管教而凋零,实在令人痛心。家庭本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角色;家庭教育本是满怀爱意的浇灌,却成了令孩子绝望的深渊;父母本是耐心指导的监护者,竟成了高举棍棒的施暴人。

不同于其他暴力形式,针对子女的家庭暴力,往往披着“我为你好”的外衣。可是,不顾孩子死活的“爱的教育”,哪里是为孩子着想?一起起伤害儿童致死案件表明,不少涉事家长都是长期而非偶尔实施暴力行为。即便施暴的出发点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一次次令人发指的暴力行径,早已把对孩子的爱和期待异化成个人情绪的出口。以爱之名的野蛮教育,即便没有导致孩子死亡,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不可估量。既有身体上的创伤,也有心理上的摧残;既践踏孩子的尊严,也背离育人本质。

生养之恩,不是肆意伤害孩子的理由;严加管教,不能扭曲成对生命的伤害;一时失手,更不是让孩子付出生命代价的借口。《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尊重未成年人个体差异,不得实施家庭暴力;《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未成年人。郑某某、王某元已被刑事拘留,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这是法律为不幸离世的孩子讨公道,也是给曾经施暴、正在施暴、想要施暴的家长以强有力的震慑。

很多家长把打骂孩子当家常便饭,因“失手”给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的悲剧也不时发生。鉴于家庭暴力的隐匿性,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不能总停留在事后追责的层面,还要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的全链条预防体系。除了推动家庭教育理念革新,学校需敏锐捕捉学生异常伤痕和情绪波动,履行强制报告制度,第一时间帮学生报警;社区管理人员也应定期走访,排查家庭管教异常情况。司法部门更有责任拦截“管教式暴力”,帮孩子识别家庭暴力、为孩子上报家庭暴力情况提供便捷通道。让家庭教育指导成为每一名家长的必修课,让社区关爱、心理救助、司法保护共筑起一道道防护网,才能让更多孩子免遭家庭暴力。

打骂自己的孩子,不是简单的家务事;家长在法律上“失守”,在管教孩子时迟早“失手”。别再以“我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拳打脚踢,孩子生命夭折、家长追悔莫及的悲剧,不能再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