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本工厂”到“审美战场”:AI重塑文娱的三重冲击
发布时间:2025-09-16 15:39 浏览量:3
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文娱产业,尤其在广告与内容制作领域,已经不再是“试水”阶段,而是正儿八经地“下场干活”。
爱奇艺的CEO龚宇就直说了:AI广告的点击率比传统广告高出20%。B站也不甘示弱,二季度财报显示,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0%,其中30%的广告封面由AIGC工具生成。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在内容制作层面,快手的AI视频生成工具“可灵”靠着订阅服务,2024年第二季度就赚了2.5亿元,预计明年营收将比年初目标翻倍。爱奇艺部分项目也开始用AI做数字资产,效率提升十倍以上,制作成本和周期都被狠狠压缩。
海外的动作也很快。Netflix新剧《永航员》就直接用AI生成了核心镜头,效果不但不输传统视觉制作,效率还快了10倍。
这些数据背后,是AI作为“内容生产力工具”的全面落地。过去靠堆人、堆时间的传统制作方式,如今正被一键生成、自动迭代的AI所替代。
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效率,还有冲击。
一位影视从业者私下透露,圈里几乎所有编剧都在用AI,只是使用程度不同。“不敢说、不敢写,只怕被人贴上‘不值钱’的标签。”这就是现实。AI在提升创作效率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行业生态和职业尊严。
但也有创业者选择正面迎战。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出身的孙武,他干脆自己开发了“黑洞AI编剧系统”,能在2-3小时内产出一部3-5万字的电影剧本初稿。这个系统不光能写,还懂结构、懂节奏、懂情绪推进——因为它背后是数百部经典影片的“剧本标注数据库”。
据孙武团队透露,目前“黑洞AI”已生成近200部剧本,有十多部已拍摄完成,报价也水涨船高:电影剧本39.8万元起,中剧19.8万元起,长剧集10-15万元一集。而这些“高价作品”的质量,也正在不断打破“AI=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
当然,争议也没停。有编剧觉得AI只是在“拼贴套路”,写不出人类的灵魂。但孙武认为,商业片本身就有套路,AI完全可以把这些套路执行得更快、更好;至于艺术片,AI确实做不了伯格曼,但人类也不是每天都在拍伯格曼。
如果说AI抹平了技术门槛,那么真正的差异就回到了人本身——谁更懂审美、谁更会讲故事、谁更能驾驭工具,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
导演陈升亮就体会过“人类和AI赛跑”有多焦虑。他带团队做了国内首批AI生成的长篇动漫,用真人实拍+AI转化的方式,仅用三个月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年半的项目。
但他后来也释然了:AI只是执行者,真正决定内容格调的,还是人。他现在一边做AI剧集商单,一边走进高校开课,培养下一代“会用AI的创作者”。
另一位典型是“等登”,一位读了七年美院的美术生。他靠着AI,从展陈设计跨界做影视广告,拿下了联想、华为、阿里等大客户的TVC项目,1分钟AI视频报价高达3-5万元。
他将AI视作“另一支画笔”,认为未来的关键是:谁的审美更有辨识度。AI可以帮你生成千百个画面,但审美决定了你会选哪一个。
等登说得很直白:以前是创意配合AI的能力来改脚本,现在是AI产出好镜头,反过来他去改剧本。AI不再是工具,而是创作灵感的放大器。
从孙武的剧本流水线,到陈升亮的AI动漫工厂,再到等登的个人IP爆款,AI正把文娱行业从“手艺时代”推向“工业时代”。
但浪潮过后留下的,不是代码,而是人心。AI可以写剧本、生成画面、剪辑视频,但它无法定义什么叫“好看”、什么叫“感动”。真正能穿越时代的,仍旧是人的思想、情绪和审美。
技术越是普及,创作者越要回归本源:你是谁?你想说什么?你如何用新的工具表达旧的问题?
这是AI时代留给文娱创作者最核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