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夫妻携手捐献遗体,14年后在“讲台”重逢,两架白骨并肩站

发布时间:2025-09-16 16:26  浏览量:1

清明时节,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放置着两具洁白的骨骼标本。最前方,是学生与家属献上的花篮,环绕着这对并肩而立的骨骼。

这两具标本,竟是一对白发厮守五十余年的老夫妻——李秉权和胡素秋。

多年前,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将自己的遗体全部捐献给医学。

斑驳的老照片中,他们依旧眉宇间透着当年的笃定从医。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对老夫妻的故事。

2005年的昆明,82岁的李秉权躺在病床上,手里紧紧地握着妻子胡素秋的手说:“我们都做了一辈子医生,如今要死了不如再把身体捐出去继续用,你觉得怎么样?”

胡素秋沉默许久,最终点了点头。

她知道,这句话绝不是丈夫临时起意才说的。

夫妻两人本都是云南有名的医学专家,李秉权是神经外科奠基人,而胡素秋则是妇产科专家。

他们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一起经历过战乱、贫困、运动年代,也一起迎接过新生命的诞生、救治过无数患者于危难。

可以说他们才是真正从哪个艰难年代走出来的“白衣战友”,所以妻子理解他尊重他。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子女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毕竟入土为安,捐赠遗体后膝下孩子连去哪祭拜都不知道。

可李秉权依旧非常坚决,他从贫苦中走出来,一生都在敬畏生命,哪怕死后还要被学生划千刀万刀也不想让他们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

李秉权出生贫寒,年少时还亲眼看着亲人因医疗条件差而去世,从小便跟着哥哥嫂嫂生活,那时他就明白学医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所以只要学不死他就往死里学。

后来他终于考入了云南大学医学院,这次的成功并没能让他松懈,因为他知道这个机会是多么来之不易,上完课堂他就去图书馆看书,图书馆闭课他就又去有亮灯的地方“蹭光”继续学。

而胡素秋呢,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胡瑛是抗日名将,用的穿的都是当时最好的,接受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比起李秉权,胡素秋考入这所大学可容易多了。

不过胡素秋并没有因为这个就变得骄傲自满,她与李秉权的用功程度不分上下,因为她也有自己的梦想,“想让更多的孩子健康出生母亲平安回家”,而她的妈妈就是因为生下她才去世的。

两人相识在1943年的一节解剖课上,胡素秋第一次接触人体标本,生理反应难免让她有些犯恶心。

李秉权比她大两届,拿了杯温水走到胡素秋身边轻声说了句:“学医总用过这一关,要是害怕可以和我一起记笔记,把注意力放在结构上就不会那么难受了。”

后来两人经常走到一起,在图书馆里也总能看到两个人的身影指着一个说法争论不休,但最后又能见两个人和和气气的走出来。

1949年,两人在这个美好但又有些动荡的年代成家,婚礼没有大度操办,一支派克金笔成了两人的定情信物,婚后两人又相继来到同一家医院就业。

李秉权被分配到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胡素秋则进入了妇产科,两人虽在一个地方但却不能经常见面,白天都在各自科室里忙碌,只有晚上那一点时间才是属于两人的。

不过医学有专攻,到了后面两人都越来越忙,甚至都没有回家的时间,在医院碰到了互说句注意身体就又都去忙各自的事情了。

尤其是李秉权,那时的医疗条件有限,神经外科更是又冷门又危险的领域。

有次为了抢救一位脑出血的患者,李秉权连续在手术台上奋战了12个小时,走出手术室后直接累倒在了走廊上,胡素秋得到消息后也立马赶了过来,幸好没什么的大事。

李秉权见到胡素秋来便睁开了眼握住了她的手说:“我没事的,还记得我们在毕业的时候说过什么吗?医者的责任就是和死神抢人,只要能多救一个人这点累算什么?”

胡素秋擦了擦眼泪没说话,只是从那天起她总会在啊李秉权做手术的日子里提前做好饭菜保温,让他下了手术有一个热乎饭吃。

而李秉权也会在胡素秋值夜班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去接她,哪怕是寒冬腊月都未间断过。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两人都在各个领域不断突破,李秉权率先在云南开展了脑肿瘤切除术、脑血管畸形手术等多项高难度手术,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而胡素秋也总会忙碌到凌晨好几点,但每次听到新生儿的哭声,看见母亲的笑容,她都特别的欣慰,而且她还会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社区给家长们普及育儿知识。

可是到了晚年,两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了,尤其是李秉权,因为长期过度工作使他得了严重的颈椎病变,2005年3月,李秉权安详离世。

9年后,胡素秋也去世了,她的遗体也同样捐出,在李秉权离世前她就说过一定要陪他再续前缘。

这次子女们没有再阻拦,把胡素秋的遗体捐赠给了和父亲同一所学校,但捐献遗体并非终点。

在成为“大体老师”后,遗体会经过处理支撑骨骼标本用于教学,而就在2019年清明前夕,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做了一次特别的安排。

将李秉权和胡素秋的骨骼标本并排陈列在一起,那并肩而立的样子仿佛依旧是从前那对默契的夫妻、战友。

玻璃柜前,学生们放上鲜花,写下卡片:“谢谢你们用这种方式继续叫我们认识人体、尊重生命。”

其中一名学生还表示,他到现在都记得李秉权老师对他们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不是为了钱来到这里,而是为了拯救生命才来到这里”,这句话一直都让他受益匪浅,这些年来也一直都在遵循这句话。

其子女也没有一开始那么伤心难过了,反而觉得父母又换了另一种方式存在陪伴着自己。

每年清明他们不再去墓地烧纸而是来到生命科学馆,静静地站一会,放一束花,这样也挺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