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只有花儿不会老——江宏伟作品展”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09-16 20:04  浏览量:1

2025年9月10日15:00,“只有花儿不会老——江宏伟作品展”分享会在雨花美术馆一号展厅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宏伟,江苏省国画院画家、一级美术师沈勤,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刘伟冬,展览学术主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安源,《澎湃新闻》艺术主编、上海书画院画师顾邨言,诗人、作家、《雨花》杂志主编育邦,展览策展人、雨花美术馆执行馆长李文钢展开对谈。

分享会现场

李安源——

在当代画坛中,江宏伟的绘画被公认为一种教科书式的独特审美个案。他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艺术教育家。许多人谈起江宏伟,总免不了要谈到宋画,但如果仅仅把他的绘画和宋画勾连起来,虽然能看出严密的关系,但还不是非常准确。

从宋画到近代美术,从笔墨特点到色彩运用,江老师不仅仅结合了个人对传统的继承和生活体悟,更关键的是他对于宋画和印象派的重新发现。他的画不只在主题上延续了东方美学的核心,更在形式层面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这是带有千年包浆的宋画,但骨子里,他却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现代主义者。

从他的绘画中获得愉悦毫不费劲。那些柔和的灰调、细腻的渲染、仿佛呼吸着的花瓣与羽片,几乎能瞬间打动任何人。但是真正读懂他的艺术却并非易事。他观察自然,却不止于自然;他描绘生命,更是在诠释生命背后的精神维度。他往往能穿透物象的表层,洞悉人性与自然相通的奥秘,从而形成一种既独立又饱满的审美趣味与精神风格。

在随笔集《只有花儿不会老》中,我尤其感受到了一种动人的诚恳。他对一花一叶极尽精微的观察与体验,对瞬间与永恒的捕捉与思考,尤其令人动容。我看到的不仅是画家面对世界的凝视,更是一份审视自我、面对艺术的恳切。他的文字与他的画一样,不张扬,不刻意,却在平和之中自有千钧之力。

今天是教师节,江老师的很多学生千里迢迢赶来祝贺展览,他们如今已是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坛的代表性人物。这些学生的成就也反映了江老师在教育上的成功。我经常说,衡量一位教育家有两个标准,一是看有没有关于教育的著述,二是看有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如果自诩自己是一名教育家,却没有教育观点和艺术思想,我觉得是无从谈起的。

我过去和江老师做过一场关于艺术教育的访谈,重点探讨了技术与观念的问题,那篇稿子直到今天仍令他非常满意。文章反映出他关于传统、图像、艺术思想等方面极为开放的认知。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江老师仍持续以散文随笔的方式输出这些观点,形成了“形散意不散”的独特文风。《只有花儿不会老》自6月出版到7月加印,受到了大量读者的欢迎。今天这么多朋友齐聚展览现场,更让这场与书同名的展览意义非常。

刘伟冬——

艺术作品的奇妙,常体现为对时间痕迹的捕捉。在江老师的艺术中,这一点尤为明显。他从宋画的高点出发,却并未停留于摹古,每一笔都是时间的痕迹,也让观者在细腻的笔触间感受到生命的参与。他擅长通过作品细节的处理来留住时间,更以创造性的色彩语言抒发情感与美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色彩正是时间的另一种形态。我曾撰写文章讨论江老师作品中的时间性。宋画虽为高峰,但其色彩历经千年早已不复当初,正如古希腊雕塑原本着色鲜明,却在时间的流逝中褪成温克尔曼口中“高贵的单纯”。时间在艺术品中沉淀出另一重美学,而艺术家要做的,正是理解、顺应并表现这种时间的语言。

我自己也画画,深知每一笔都是时间的积累。江老师的绘画也是如此,他以顺应而非对抗的态度进行创作。他的画面需细看,需走近端详。那些层叠的灰调、精微的渲染,无一不是时间的物化,是艺术与生命交融的痕迹。

他的色彩系统具有鲜明的当代性与主观预设。我相信他在创作前便对色调有某种预设,进而寻找与之契合的物象。他笔下的灰调,不是传统的复原,而是基于现代审美和个人体验的主动构建。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将他的作品与宋画简单类比。

更重要的是,江老师创造了一种审美范式。他不仅个人成就突出,更推动了中国当代工笔画的多元发展。他推开一扇门,而后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路,他的领地内有一片独属于自己的花园。后人可欣赏、借鉴,却难以重复,这促使年轻艺术家不得不另辟蹊径。他创造了审美的新范式,学生和后来者才能在艺术原野中找到新的可能。在当下工笔画创作趋于同质化的环境中,江老师的艺术更显得珍贵而有力量。他的展览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后来者树立了参照与高度。

育邦——

阅读江老师的书令我深有感触。这是创作记录也是艺术随笔,文字与绘画彼此呼应,共同构建出完整的美学世界。他的文章谦和、画境静谧,没有尖锐的笔触,只有娓娓道来的温情。书中以花为主题,却不同于作家笔下的花事。他的花连缀生活、自然与时光,从静物中传递动态世界甚至声音气息。他的艺术始终关联人的存在与精神境遇,我特别注意到他画中的细节,真正体现出中国艺术“因微而妙”的精神。他的工笔画并非传统意义的工笔,而是经现代洗礼、融汇中西的当代表达,既承古意,亦具现代感性。书中可见他涵养深厚,广涉文学与中外艺术,展现出综合而丰沛的精神世界。人画合一,正是其最动人之处。

顾邨言——

六年前在金陵美术馆“桃花源”展上初见江老师,后来读到他写朱新建的文章,至今都觉得是写朱新建最好的一篇。他评朱新建绘画“干净”二字,尤为精到。他们俩一个如绿豆糕细腻微妙,一个似浓茶畅快淋漓,风格迥异却成知己。我想,正因他们的艺术背后都是真诚和干净。江老师的作品细腻、优雅、淡然,更重人本感受与文脉涵养。他能从宋画吸收滋养,也能在浮躁中守住敏感,带观者重返记忆与自然。看他的芦苇、看他的花,仿佛时间静了下来。他作品中的现代性,正在于这种深植传统的鲜活。感谢南京这样一座充满包容性的城市,让我看到了这样一场如诗如画的展览,也感谢江宏伟老师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沈勤——

江宏伟就像连缀时代与传统的锚,让我们和深厚的文人脉络始终相连。于我而言,他更是人生中重要的贵人与支持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便多次推荐我的作品,联系藏家,协助我与画廊合作。在我最艰难的时刻,他出手购画、引荐知音,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多年前与江宏伟一同去安徽泾县写生,画出人生第一幅现代水墨画。他还建议我涉及园林题材,二者成为我此后创作的主要题材。他推倒了工笔画传统的壁垒,开辟了新境。他也不参与任何竞争,只用艺术本身说话。他的绘画不仅承载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文化记忆,也让我在精神上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南朝人”。

李文钢——

调色如调味,灰度是最高级的鲜。江宏伟老师以美食家的敏锐,将生活体察转化为艺术的层次与温度。策划这场展览期间,我仔细翻阅了两遍《只有花儿不会老》这本书,从中深深感受到他极简却不失趣味的人生态度,也进一步理解了他如何在工笔画中既延续静穆,又融入当代哲思。看他笔下虞美人那抹欲滴的嫩红,恰似炖汤时对火候的精准把握,多一分则柴,少一分则寡。他不仅捕捉物体形色,更敏感于环境与情绪交织的瞬间。厨房与画案在他眼中本是一体,真正推动创作的从来不是技法,而是深植于生命体验的洞察与感受力。

江宏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状态,随着生活的展开,自然流露出各自的情感,也由此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我始终认为不需要过于强硬地将自己的认知套在后辈身上。我们那会儿住宿差、物资缺,人却很快活,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焦虑。那时信息不像现在这么泛滥,但也没那么多行当的界限。现在年轻人画得比我们当年好得多,却困于“选择太多”,在多元的标准中分散了心力。

我始终觉得自己的创作走向是时代使然,虽然经历过时代的起伏变化,从始至终却都轻松、从容。我现在每天仍然画六个多小时,靠跑步静心。画画前并没有什么预设的想法,只是安静地打发时间。稿子漏矾、色层积叠,问题出现了,才顺手去收拾。我不愿意过度地解读绘画,真想那么多,根本画不出来。

人不必把社会的欲望当成自己的欲望。真正的幸福,是能找到一件让自己沉浸的、哪怕在别人看来很无聊的事。如果你把它当作欲望,那也只是属于自己的,是不被社会标价的幸福。喜欢一件事不需要引经据典,走向哪儿都是缘分。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氛围浓厚,嘉宾发言精彩深入,现场反响热烈。通过对江宏伟艺术的多维度解读,观众进一步理解了工笔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探索路径与精神指向。

据悉,“只有花儿不会老——江宏伟作品展”将展至2025年10月23日。值此清秋,雨花美术馆诚邀广大观众步入这座永不凋零的花园,于方寸之间,品读时间与生命的诗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