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形机器人“订单狂欢”?行业经不起猛火快炒

发布时间:2025-09-16 20:24  浏览量:1

9月以来,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订单狂欢”:9月2日,星尘智能宣布与仙工智能签订千台级工业机器人订单,计划未来两年在工业、仓储、物流等场景分阶段部署,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首笔千台级商单。

星尘智能机器人 星尘智能官方

仅两天后,优必选再传捷报,与国内某头部企业达成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以WalkerS2为主力产品交付,刷新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订单纪录。

回溯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已超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仅三家企业就分走了六成的市场份额。

然而,看似繁荣的“爆单潮”,背后潜藏的是行业的深层隐忧。

从早年新能源车企亿元大单因技术欠熟、场景水土不服集体跳票,到特斯拉Optimus原定2025年量产5000台的计划屡屡延后,再到机器人世界模型落地面临的技术壁垒,都预示着行业尚未进入成熟阶段。

对于尚处于“路线未收敛”阶段的行业来说,这样的“明星事件”是必需品,它们替行业完成全民科普,把人才、资金、政策注意力一次性拉到同一条赛道,也为后续“耐心资本”入场提供故事入口,让长钱愿意留下来。

狂欢之下更需冷静沉淀。眼球和订单是早期行业不可或缺的“燃料”,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把聚光灯错当成终点线,把故事直接当财报。

资源是种子,而非柴火

在具身智能产业中,技术路线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以具身合成数据领域为例,目前就存在“视频合成+3D重建”与“端到端3D生成”两条主要技术路线的激烈争论。前者通过先生成视频或图像,再重建为3D数据,最终转为结构化语义模型,像李飞飞团队的“世界模型”项目、群核科技的SpatialLM和SpatialVerse均采用该路线。而“端到端3D生成”则运用图神经网络、扩散模型等直接合成结构化空间数据,像ATISS、LEGO-Net等模型便是这条路线的代表。

现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路线还处在发散期,不管是整机结构、驱动方式、控制算法,还是大模型如何耦合,都远没到能确定下来的地步,在技术路线收敛的信号明确之前,也不该对单一技术路线过度投入资源去“喂养”。

种种矛盾因素之下,资本越是狂热,就越得克制住“一把梭”的冲动,这在行业里的共识已经越来越清晰。

也正因为如此,主流机构内部已经悄悄划出了两条红线:一是,单团队人数不能超过100人,二是,要是单轮融资金额和团队当前阶段不匹配,就不跟投。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有限的试错资源拆成更多“小样本”,让不同的技术路线能平行推进,而不是把所有柴火都塞进一口灶里,早早把锅底的“水”给烧干。

订单是试纸,而非勋章

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被订单金额和签约数量两大指标裹挟着向前,头部企业与腰部玩家均加入这场机器人“抢单大战”。

头部阵营中,优必选以及其面向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是“订单收割机”。7月18日,其刚以9051.15万元中标觅亿汽车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当时全球人形机器人单笔最高中标纪录;仅一个多月后,2.5亿元大单再度落袋,按WalkerS系列机器人约30万元/台的市场价估算,此次订单涉及机器人数量约800台,虽不及星尘智能的“千台级”规模,但金额再度刷新行业峰值。

优必选机器人

星尘智能则以“千台量级”打破行业订单规模纪录。此次与仙工智能的合作,聚焦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核心场景,计划分阶段部署上千台AI机器人。

具体来看,仙工智能此前聚焦于轮式物流机器人研发,这类机器人主要依赖导航线行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的“最后一米”短板:没办法完成随机物体的分拣工作,只能搬运规格统一的大箱子,在灵活性和场景适配性上有不少局限。

而星尘智能为仙工智能提供的人形机器人,则需要针对性解决“非规则场景搬运”“随机物体抓取”这些轮式机器人搞不定的难题。

星尘智能之前在WRC展示的Demo,展示的抓取对象还都是橡胶玩具一类物品,虽然对外宣称“能抓取随机物品”,但这套能力是否可行,还没经过工业场景下长期、大规模的实际验证。

此外,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凭借着多线中标以巩固市场地位。

6月,两家企业联合拿下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项目,总金额1.24亿元——智元中标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采购包,预算7800万元;宇树科技则拿下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采购包,预算4605万元,相关订单面向“多元的应用场景。”

9月2日,智元机器人再入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3102万元项目拟中标名单。而宇树科技更以“中标次数”领跑行业,上半年直接中标7次,且在多个集成商中标项目中,其机器人作为标准设备被纳入,适用场景包括通用场景、工业场景等。

为支撑订单落地,智元机器人已构建起全产业链合作网络:联合富临精工、中移信息、蓝思科技等上市企业合股建厂,还收购上纬新材,将材料、制造、应用环节打包,试图解决量产瓶颈;宇树科技则选择绑定资本航母,通过资本运作加速产能与技术落地。

智元机器人开售宣传图

从订单金额看,2025年上半年的3.3亿元订单蛋糕中,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三家分走六成,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资本的密集入场更放大了这场订单竞赛。

尽管近期机器人行业订单金额屡创新高,但绝大多数合同的交付节奏都透着谨慎——几乎都是先交付50到100台,等在实际场景中跑通流程、验证效果后,再逐步扩大交付规模。

这样的交付模式,其实藏着双方的顾虑:对采购方来说,先用小批量订单试水,能更稳妥地测算投入产出比,避免盲目大规模采购带来的风险;对机器人企业而言,借助真实场景的工况测试设备,刚好能发现技术短板,进一步优化硬件可靠性和软件适配性。

行业若只盯着订单数字狂欢,很容易陷入“比规模、拼金额”的竞赛,忽略落地的核心价值;唯有把每一笔订单都当作场景验证和技术迭代的“试纸”,才能让发展回归场景需求推动技术升级,技术成熟适配场景落地的正常节奏。

把“量产”当系统战,而非单机

从行业整体来看,沃尔沃汽车哲晰软件深度学习负责人,知名网络博主刘斯坦对观察者网表示,机器人要落地主要有两个重大因素,分别是“足够的智能”和“长期的可靠”。

第一个因素聚焦软件层面的智能程度,机器人的智能必须足够高,要能真正完成实际场景中的任务,而非仅能实现Demo演示效果。如果智能水平达不到实际需求,机器人在物流、工业等真实场景中根本无法投入使用,这是决定其能否落地的首要前提——智能不达标,后续所有硬件适配与场景磨合都无从谈起。

软件的适配也需紧密结合具体场景。机器人落地后,往往需要针对所在场景收集专属数据,甚至要为该场景专门训练垂直领域的模型。

第二个因素则是硬件层面的长期可靠运作能力。刘斯坦表示,由于机器人最终要替代人类在物流等场景中开展拣选、搬运等工作,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运行,因此硬件可靠性必须达到极高标准,就像人类除生病外基本能持续在岗,机器人也需要尽可能接近这一状态。

例如,餐厅的炒菜机器人,就需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且因为替代的是厨师这样的技术工种,一旦出问题掉线就会极大程度上影响餐厅运作,造成巨大损失。

以开普勒机器人为例,该机器人目前已能像人一样每天连续工作8小时。在造船厂等重工业场景中,机器人需频繁搬运钢筋等重物,对硬件耐用性的考验远超普通场景。

开普勒旗下机器人

在物流场景中,往往会首先重点评估智能程度,若智能不达标,机器人连基础使用需求都无法满足,然后,硬件的耐久性却无法仅凭前期测试判断,必须通过实际落地后的长期服务验证。

类比人类身体的损耗规律,人类长期跑步会导致膝关节劳损,机器人长期搬运重物,其手部、腕部等关节同样可能出现劳损,夹具的耐用性也会面临持续考验。

“只有在具体应用场景中运行一段时间后,机器人本体的优势与缺陷才会逐步显现,后续的硬件迭代优化才能有明确方向。”刘斯坦总结道。

综合这些要求,可以看出,机器人行业的产能爬坡远非增加几条流水线那么简单,背后需要攻克一连串实际难题:首先得保证零部件规格统一,同时推动供应链各环节成熟稳定,避免因零件差异影响整机质量;其次要实现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与良品率的同步系统性提升,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会拖慢整体进度;此外,还得搭建起现场运维响应机制和售后数据反馈闭环,确保设备交付后能持续稳定运行。

这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原本象征业绩增长的订单,就可能变成拖累企业的“负债”——要么因交付延迟面临违约风险,要么因设备故障频发增加售后成本,最终影响企业口碑与长期发展。

资本试图通过“砸钱抢单”和“大水漫灌”推动行业快速扩张,这种做法固然是新兴行业快速吸引社会资源投入的必由之路,但太多社会资本如果缺乏足够的认知而过快投入,又因为泡沫破裂而一地鸡毛,这显然不利于行业保持平稳的发展节奏。

资本是配速员,而非加速器

无论是从交付能力到技术路线的确定度,还是从历史教训到现实困境,都在提醒市场:机器人行业目前涌现的爆单,远不等于“成熟”。

行业中也不乏反例。

作为国内最早创业的一批机器人公司,达闼科技曾备受资本市场青睐,曾中标中国移动2.7亿元5G云端机器人项目,而从2024年初起,达闼机器人陆续出现欠薪、裁员现象。

2025年3月,其上海总部及北京、深圳等分支机构数百名员工卷入长达一年的讨薪纠纷,还被列入被执行人,被执行标的金额总计超2500万元,且分公司大门紧闭,空无一人,水电供应已中断多日;4月,有消息称达闼科技的机器人项目已出现实质性停摆,核心研发团队已解散。大额订单自然也就随之“烂尾”。

资本的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

“从2024年开始,我们的融资变得特别难。”达闼创始人兼CEO黄晓庆此前曾公开表示,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去年一年,人形机器人涌入众多创业公司,投资人的选择变多了,可以用较低估值去投天使轮、A轮等融资轮次靠前的机器人公司,反而像达闼这一类融资靠后的高估值独角兽鲜有问津。

“关门”的达闼创始人

此外,作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明星项目,松延动力在2024年完成4次A轮融资,但估值从2亿元飙升至12亿元后,因商业化进度滞后遭金沙江创投退出。其核心问题在于:团队过度依赖融资输血,在单台机器人售价3.99万元的情况下,仍未实现现金流转正,最终陷入“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恶性循环。

达闼与松延动力的命运转折,恰恰暴露了过去机器人行业与资本互动的核心问题——资本的“快进快出”与行业慢周期存在错配。

早期资本的狂热追捧,让企业在未充分夯实技术商业化根基、未建立可持续现金流模型的情况下,就凭借资本推力拿下大额订单、扩张团队,陷入“重规模轻造血”的陷阱;而当资本风向突变,从“追逐成熟独角兽”转向“布局早期低估值项目”,缺乏自主造血能力的企业就瞬间失去支撑,最终走向项目停摆、订单烂尾。

当前的机器人企业发展如果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须让资本“降速陪跑”。

烈火烹油,不如文火慢炖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爆单潮”,无疑是行业发展的信号,但绝非成熟的标志。

机器人行业的核心从来不是签了多少单,而是能在场景里解决多少问题,没有场景的真实磨合,再大的订单也只是“空中楼阁”,但没有订单提供的场景,真实的磨合也不可能落实。

而具身智能的终局,大概率也不是比拼谁融资最多,而是谁活得最长。

所以,与其“烈火烹油”,执着于大订单的狂欢,不如换成“文火慢炖”的耐心——让机器人在具体场景里跑起来,让问题暴露出来,让技术跟着需求一点点迭代,这样行业才能从“虚火”走向“实热”,把技术、场景、资本炖成一锅真正可复制的商业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