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掷520亿拿下海航的神秘股东:“黑马”方威,与他身后的辽宁方大集团
发布时间:2025-09-16 20:53 浏览量:8
(全文9000字,阅读约14分钟)
就在短短四年之前,豪横的东北神秘富豪方威还曾被网友戏称为“铁憨憨”。
2021年7月,中原河南暴雨倾盆,省城郑州水漫成灾,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这其中,有一家名为辽宁方大集团的公司慷慨解囊,给河南灾区一次性捐赠了1亿元现金+1亿元物资,大方程度毫不亚于那些知名互联网和房地产巨头。
更夸张的是,辽宁方大联系上河南省慈善总会时已经过了当晚9点,银行间跨行大额转账系统已经关闭。为了确保捐款资金能在当天内到位,辽宁方大愣是将1亿元现金给分成了100笔,每次转账100万元,重复操作了100次。
好奇的网友们经过一番搜索后发现,辽宁方大的乐善好施不仅体现在应急救灾上,它对自己的员工更是毫不吝啬物质激励。
为了让员工充分感受到财富的震撼力,辽宁方大在每年终给员工发放奖金时,都会将一摞摞沉甸甸的纸质现金当场摆放到员工面前,并将这些现金堆砌成一堵“现金墙”,用最原始的体积、重量、色彩来彰显金钱的张力。
有时候,这种奖励也可能采取其他实物形式。
2020年秋天,辽宁方大曾斥资5亿元,给旗下一家企业的员工一举发放了4116辆汽车作为奖励。为了彻底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辽宁方大甚至向受奖励的员工承诺,这些车辆未来5年的保险费用、车船使用税支出将全部由公司承包。
作为辽宁方大集团的老板,方威出身于“铁”,作风又“壕”,于是很快在网络上赢得了“铁憨憨”的绰号。不少网友希望通过购买他们家的产品来表示支持,然而却无奈发现,辽宁方大生产的大多是碳素、钢铁、医药这类工业产品和特殊商品,涉及普通消费品的领域并不多。
一直等到了两个月后的 2021年9月,网友们才真正看到了能够拿真金白银给辽宁方大捧场的曙光。因为彼时的辽宁方大集团终于问世了首个面向全社会提供的消费品,那就是通过旗下的海航集团来向国内外广大旅客售卖机票。
当时,辽宁方大战胜了均瑶集团、复星集团等一众声名显赫的劲敌,以一匹黑马的身姿逆袭成为了海南航空集团的战略投资者,以新控股股东的身份接盘了业已陷入破产重组危机的海航集团航空主业。一夜之间,辽宁方大集团和它的老板方威的威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辽宁方大集团的官网介绍中,一张“方大系”资本产业版图已经隐约浮现:
目前,辽宁方大集团旗下拥有方大碳素、方大特钢、东北制药、中兴商业、海南航空等5家A股主板大型上市公司,方大炭炭复合材料等4家新三板上市公司,江西萍钢、四川达钢等2家大型钢铁企业,以及北方重工、天津一商、鼎成肽源生物、方大总医院、重医大附三院等一众产业平台,经营领域覆盖炭素、钢铁、医药、商业、航空五大板块。
2024年,辽宁方大集团的总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员工总数近13万人。几年下来,这位习惯于低调和神隐的辽宁方大老板方威,已经在辽宁省、东北地区、中国钢铁行业各种眼花缭乱的排行榜中陆续摘得了“首富”的桂冠。
*
1973年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偏僻小村庄里的方威,幼年时的生活异常贫苦。
80年代初,南方的经济特区建设已经是日新月异,然而在改革大潮中掉了队的东北却仍然是一派破败萧条的光景。
当时只有七八岁大的方威跟在父亲后面,一边靠收铁片、铁丝、铁棍废品“捡破烂”为生,一边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讨吃“百家饭”。其实,方威父亲当时是有一份正经国企工作的,但估计是厂里效益不善,方威父亲这才需要通过“捡破烂”的副业来补贴家用。
不过,恰恰是这段“捡破烂”的经历启迪了方威此后的商业头脑:其一是懂得了如何“变废为宝”,其二是善于从庞大却笨重的国企中寻找合作商机,其三是学会了行走江湖广交天下。
80年代末,已经在抚顺新钢当上了生产车队队长的方威父亲,把刚刚中学毕业的方威招进新钢,让他做了一名学徒。
1991年,学成手艺的方威瞅准时机下海开办了一家螺母厂,专门制作螺丝钉和螺丝帽。而这个螺母厂的主要客户就是抚顺新钢。
当时并无多少财富积蓄的方威属于真正的“白手起家”。他开办螺母厂的启动资金几乎全都是从村子里的亲戚朋友手中借来的,“一家200元、一家500元的借,有的人家比较有钱,就借了一两千元,最多的还是借几十元的”。
那会儿村民之间过年走亲戚,人们都喜欢拿方威开涮:说小孩子要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去方家螺母厂工作”。不过说笑归说笑,这些当年借过钱给方威的村民中,有不少人后来都拿到了方威旗下公司的股份,“虽然持股不多,但好歹比上班挣的工资高”。
方威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是在1995年。
当时,抚顺新钢因为资金链断裂,欠下了方威的螺母厂一大笔货款。为了抵债,抚顺新钢就给了方威一座铁矿。就这样,方威以一种被动的方式获得了经商生涯中的第一口矿井。
出人意料的是,随着90年代国内基建和城建工程领域如火如荼,钢材立马成了市场上紧俏的抢手货,整个钢铁行业都迎来了一轮如日中天的景气期。原本因抵债而拿到手的铁矿,很快就在方威手中成了挤不完的“现金奶牛”,飙升的钢材价格给方威带来了极其可观的利润回报。
1999年,方威正式将北宁市大市铁矿厂升格为抚顺市兰岭矿业公司。大约在同一时期,方威又成立了抚顺市万达商贸中心和抚顺市方达物资贸易中心。
至此,方威以产业链配套为切入点构建多元化商业帝国的思维已初见端倪。
*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各地正好处于国有企业重组改制高潮迭起的年代,大量经营困难、步履沉重的老牌国企都走到了被迫破产重整的边缘。
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一次次纠结之后,国家和企业都终于认识到了要想真正实现国企改革,就必须从所有制上动刀。至于具体的解决方案,说到底就是私有化。
在此背景下,看着原本在国企手中属于累赘的铁矿成功地在自己手中“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方威不由地心动了。
方威盯上的第一块“肥肉”是沈阳碳素厂,这是一家原本属于抚顺市重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名下的国有企业。
2003年,方威获得了抚顺炭素65.54%的股权,这便是后来上市公司方大炭素最早的前身之一。同时借由收购抚顺炭素的机会,方威在2004年正式组建了日后大名鼎鼎的辽宁方大集团。
在方威入手之前,这家深陷泥潭的抚顺碳素其实已经不堪重负奄奄一息了。方威入主后果断打破了企业原有的陈旧管理制度,推行了一系列市场化经营和员工绩效激励的举措。仅仅两年之后,抚顺炭素就实现年产石墨电极3.5万吨,其中80%出口国外,行业排名高居全国第三。
让抚顺碳素起死回生的成功经历,再次给予了方威莫大的信心。也就是从这时起,方威将收购国企的视野放眼到了全国,一名日后“国企猎人”的形象逐渐跃然纸上。
从2003到2005年间,从国企私有化中尝到甜头的方威乘势追击、如法炮制,先后拿下了抚顺莱河矿业、成都蓉光炭素、合肥碳素、沈阳炼焦煤气等国有企业的股权,涉足产业也从原有的碳素、钢铁、贸易运输进一步延伸到了机械机电、冶金交通领域。
靠着一次次“点石成金”,方威擅长整合资源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在改革开放的前二三十年里,不论是中国本土的牟其中、柳传志,还是从境外舶来的李嘉诚、谢国民,他们成功的要义就在于:一旦判断清楚形势之后就果断进场布局,否则这些依赖政策突破而涌现出的商机就一定会稍纵即逝。
而方威之所以能一次次让陷入亏损深渊的国企重新焕发生机,除了因为赶上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的快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老牌国企由于此前无比僵化的体制束缚而太过于暮气沉沉。
作为一个没有历史包袱的外来者,方威对收购企业所采取的市场化经营、市场化管理、市场化激励改造手段其实并算不上多么高明。可当这些举措被放置到那些坐拥巨大优质资源却整日躺平的国企身上后,就能瞬间激发出一种惊人的生产力,这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机制解放所带来的改革红利和报复式反弹。
到了2005年,辽宁方大集团总资产突破2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5亿元,集团员工总人数达到3600人。
*
紧接着,在国企私有化改制的好运被基本消耗殆尽后,方威再一次准确预判了趋势走向和周期演变。这一次,方威把宝押注在了资本市场。
方威的第一个猎物是位于甘肃的兰州碳素,这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碳素生产企业。
2006年,辽宁方大通过竞拍拿下了兰州碳素51%的股权,随后又通过把旗下原有三家碳素厂以2.81亿元估值注入兰州碳素旗下上市公司海龙科技的方式,实现了对兰州碳素此前占用海龙科技2.77亿元款项的债务重组。
此役对方威来说可谓一举三得:一是通过较少的资本投入成本,实现了对兰州碳素的控制;二是获得了海龙科技这个A股上市公司的“壳”,不仅将连续3年亏损的海龙科技从濒临退市的边缘给拉了回来,还推高了海龙科技的市值;三是帮助甘肃地方政府化解了兰州碳素这个“大麻烦”,并填补了它的资金窟窿。
后来,由海龙科技改造而来的方大炭素成为了辽宁方大旗下的首家上市公司,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炭素联合企业、国内唯一具有生产核级炭素制品资质的企业。
方威的第二个猎物是位于江西的钢铁国企。在当时,南昌钢铁、萍乡钢铁、新余钢铁等3家钢铁厂合计粗钢产量占到了整个江西省的90%。
2009年,此前仅控制有乌兰浩特钢铁公司这一家钢企的辽宁方大,竟然意外战胜了宝钢、五矿、华菱等一众知名大型钢铁企业,取得了南昌钢铁57.97%的股权。
随后几年中,辽宁方大又接连发起了对萍乡钢铁、新余钢铁的狙击。
随着南昌钢铁被方威收入麾下,原先隶属于南昌钢铁的A股上市公司长力股份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方威的囊中之物。后来,长力股份更名为方大特钢,如今方大特钢不仅是中国弹簧扁钢和汽车板簧精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甚至还成了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辽宁方大也由此成为了江西省最大的钢铁制造商。
再后来,方威又将目光投向了全国四大老牌医药企业之一、辽宁省内排名第一的A股上市公司东北制药(另外三家全国老牌药企是太原制药、新华制药、华北制药),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东北制药总厂。
2018年,东北制药被沈阳市确定为唯一一家国企混改试点企业,而沈阳市为东北制药嫁接的投资方便是辽宁方大。在股改完成之后,辽宁方大控制了东北制药57.55%的股权,原先的国有资本则彻底退出。
在此之前,东北制药人事臃肿、管理混乱、产品过时、连年亏损,跟同在东北的恒瑞医药比起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而在辽宁方大入主之后,方威把他此前屡试不爽的市场化激励招数全部复制到了东北制药,将全员定岗工资一次性上调50%,并引入了奖优惩劣、股权激励等一系列措施。
于是,东北制药当年就实现了业绩大翻身,营业收入同比暴增32%,净利润同比暴增64%。
在最近一二十年中,方威还连续收购了*ST锦化、中兴商业等公司,辽宁方大旗下各种大小法人企业也扩充到了300家之多。自此,一个来自东北黑土地的“方大系”在中国资本市场和民营经济版图中冉冉升起。
*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学会与政府官员打交道都是一名商人的必修课。
在西方,商人们是通过干预选举、游说政府部门、向政客提供献金、在政坛推出本派系代理人等方式去实现的;在东方,商人们则主要通过结交政界要员、打通政府人脉的办法来完成。
有些人总喜欢指摘政商交往过程中是否存在权钱交易、利益输送、串联勾结这样的不公平甚至是不合法嫌疑,的确,从评价一种社会现象的角度来说,这种质疑固然无可厚非;
可当立足于一个商人本位的角度看时,他所面对的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即退的丛林社会,讨论有无阴暗面的价值观问题是毫无意义的,能够快人一步占得先机、最终拿财富结果来说话才是更加现实的,谁能够在政商人际圈中如鱼得水、人见人爱,谁就能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那个明星。
而方威,恰恰就是一位在政、商两界都游刃有余的人际高手。
通过梳理辽宁方大集团的商业版图扩张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辽宁方大的发迹和壮大与历史上某位官员的仕途履历存在不少交集。
2006年辽宁方大收购兰州碳素、重组海龙科技时,这名官员正是时任甘肃省委书记。2009年辽宁方大收购南昌钢铁、以及此后收购萍钢时,时任江西省委书记还是这名官员。
在这名官员2006年底调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后,方威曾于第一时间前往拜会他,并请求准予辽宁方大派遣党员干部参加党校轮训,当即得到了这名官员的赞许和首肯。几年后在辽宁方大收购完成萍钢的重组签约仪式上,已经履新江西的这名官员也曾亲自发来贺电。
2009年,江西省属国企江西省冶金集团在省产交所挂牌出让南昌钢铁的股份时,将有权摘牌的受让人资格严格框定为“必须符合2007年、2008年及2009年1-6月连续盈利,资产总额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等受让条件”。
由于在那之前的几年中,国内钢铁企业盈利普遍下滑,负债率也是居高不下,所以能够像辽宁方大这样满足条件的意向投资人并没几个,于是这就被当时的人们说成是给辽宁方大“量身定制”。
后来,由于受到2014年这名官员落马案所带来的冲击,以及2016年辽宁省人大代表拉票贿选案的曝光,方威的人大代表身份也曾两度遭到“摘除”——第一次是被罢免,第二次是被认定无效。
一直等到了两起案件都尘埃落定之后,方威才算彻底摆脱了头顶阴影的笼罩。也就是从那时起,此前并不刻意避讳风头的方威才学会了低调行事、深居简出。
尽管是一家民营企业,但方威对于党建的重视却不只是在口头上说一说,他是真的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
在辽宁方大的官网主页中,企业文化只有极为凝练的四个字——“党建为魂”,企业方针也只有高度概括的一句话——“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就连辽宁方大的官网域名都是“和谐方大”的拼音。作为辽宁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榜样,辽宁方大甚至还特意编撰了一本名为《党建在方大——民营企业党建新篇》的书。
方威本人更是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方大,是党和政府的企业!”;“我做企业挣钱是实现梦想的工具,是为党和政府、为社会作贡献,为干部员工谋福利!”;“等我老了干不动的那天,整个方大集团捐给党和政府!”。
最近几年来,随着那些历史案件逐渐隐入尘烟,重新活跃起来的方威又再度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和知名高校的座上宾,这位通晓世故、人情练达的中年商人又一次展示出了他行走江湖、纵横捭阖的本事。
就在上个月,方威拜会了不久前刚刚调任长春市代市长的顾刚。
巧合的是,顾刚——这位年方46岁就成为了副省级干部的年轻官员,几年前曾临危受命出任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组长兼海航集团党委书记,牵头负责清理陈峰留下来的烂摊子。
所以严格说起来,顾刚和方威恰好就是海航集团的前后两任掌舵人。
*
在海航期间,几乎天天挑灯夜战留宿公司的顾刚曾在一封写给员工的内部信中,用极其愤懑的语调说过这样一句话:
“每周开例会的时候,想起这一周工作的艰辛,想起过去那种野蛮生长挖下的要处理的一个个大坑,想起很多过去决策的粗糙,想起要研究一个个被别人利用商业条款灭失掉的资产,我就会充满愤怒和不满,这么好的一个集团怎么就走到了今天?”
在联合工作组两年接管期满后,海航集团的航空主业、机场业务、供销业务三大板块被分立重组。这其中,顾刚为海航集团航空主业板块最终选定的那名“白衣骑士”,就是方威率领的辽宁方大集团。
2021年,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和招募外部战略投资者的公告一经发出,国内各路资本豪杰便蜂拥而至。这其中既包括拥有承包航线运营经验的均瑶集团,也包括曾在国内外并购市场屡屡进击的复星集团,甚至还包括传说中也想来分一杯羹的京东和平安。
但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是,最终打败了一众环伺强敌、成功拿下海航航空主业的战略投资人,竟然是一个此前几乎名不见经传的辽宁方大集团。消息宣布后,海航控股股票刚一复牌,股价就先来了个跌停为敬。
一直以来,总有人习惯于把像方大收购海航这样的股权并购动作称之为“蛇吞象”——然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相当外行的说法。
所谓资本运营,其要诀就在于以小搏大。这里的“小”是指买方当期投入的现金,这里的“大”是指目标资产账面的规模——一个是在今天银行账户里肉眼可见的余额,一个是在明天财务报表上无法立刻变现的数字,这两者怎么能够划等号呢?
若能通过1块钱的资本金撬动10块钱的杠杆,这将是一件买卖双方皆大欢喜的事情,因为买方考虑的只是1块钱资本金,而卖方看中的却是10块钱杠杆,这是双方能够达成交易的共识所在;
相反,如果卖方还要纠结于买方的资金实力,买方也没有加杠杆的足够空间的话,那么不仅双方的谈判和选择将旷日持久,而且双方也极难达成一个彼此都满意的价格。
再者说了,承担今天银行账户里余额会减少1块钱的确定性成本,博取明天财务报表上数字可能增加10块钱的不确定性收益,这本就是一个企业家或者资本家该去考虑的事情;
相反,若是承担今天银行账户里余额会减少10块钱的确定性成本,博取明天财务报表上数字可能增加1块钱的相对确定性收益,那只是一个普通会计主管、业务经理才需要去考虑的事情。
所以说,世界上但凡像样的资本运作都必然是“蛇吞象”,否则还“运作”什么呢?
对了,说到资本运作,野望谷不禁想起了著名印尼华裔富商、印尼第二大财团金光集团董事长黄奕聪的儿子黄鸿年。正是这个90年代初在中国叱咤风云的“金手指”,把“资本运作”这个词语首次带到了中国人的面前。
在彼时那样一个晦暗不明的历史时刻,黄鸿年靠着钻取法律规则设计的漏洞,利用大批中国国有企业亟待改变体制机制束缚的契机,单纯依靠资本收购、转股改制而成为了煊赫一时的商场弄潮儿。
黄鸿年看似是掌握了财富密码,但连他本人后来都说自己当时就是稀里糊涂、头脑发热式的蒙眼狂奔,他搞不清楚这些钱是怎么赚到的,也搞不清楚如何把这些财富稳稳地把持在手上。这从他收购企业后无力赋能经营、无力涉足管理,以至于这些企业的经营业绩在昙花一现之后,几乎又无一例外全都重新陷入困顿的事实便可见一斑。
与黄鸿年相比,资本运作只能算是方威收购企业的敲门砖。方威真正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他此后能够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让企业重新迸发生机活力。
资本市场对海航控股的股价来个跌停为敬并不稀奇,毕竟辽宁方大此前的名气跟海航集团相去甚远。这种状况要是放在别人手里可能就是个死局,而方威的能耐就是让这只看似已丧失了价值的股票又重新回了血。
在辽宁方大完成入主之后,方威在海航集团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
方威上任海航后仅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就将海航历史上的所有拖欠员工薪资全部结清,并向集团6万名员工发放了共计3亿多元的红包,不仅迅速稳定了军心,也让辽宁方大这个外来者在海航站稳了脚跟;
方威在海航内部上线了员工匿名论坛,并要求直面员工诉求、“绝不删帖”,这迅速拉进了辽宁方大这个新股东与海航老员工之间的关系;
方威在为海航注资纾困方面毫不吝惜金元,几年下来,辽宁方大已经累计在海航身上投入了520亿元真金白银,这大约相当于辽宁方大此前5年利润的总和;
方威在海航开源节流、精算成本、管控支出,查找一切可能在成本管控环节的“跑冒滴漏”,累计降本增效超过40亿元;
方威将内部赛马机制引入到海航销售、采购、服务等各个生产环节,甚至是安全、环保、宣传、食堂这些非业务条线的部门,赛马评价指标甚至能细化到合同条款中的一个用词;
而与赛马机制并行的,就是方威历来最为拿手的市场化激励手段,通过严格的奖优惩劣和夸张到惊人的绩效刺激,不仅能够把员工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而且能够尽最大程度让员工自发对企业忠诚、尽最大可能杜绝那些看不见的寻租腐败。
2023年,也就是辽宁方大入主海航后的第二个完整经营年度,海航集团的营业收入同比激增了110%,并实现了五年来的首次经营性盈利。
*
纵观辽宁方大的发家史不难看出,方威这些雷霆霹雳般的资本运作技巧和经营管理手段其实并算不上多么高明,甚至还显得有些土气。
辽宁方大的故事很难被写进大学的经济管理教材,方威本人也很难以一种商业教父的形象在各种高端论坛中登台亮相,这或许就是此前主流舆论对方大集团感到陌生、对方威个人起绰号“铁憨憨”的一个重要缘由。
可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方威这些扎根于中国土壤所发明的土办法,才恰恰最为适合中国的风土国情和商业世故,这些土办法的确摆不上台面,但它也的确管用。这就像方威沈阳老家的餐馆里,那些端着铁盆盛出来的东北炖菜一样,它们全都没有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卖相,但却样样都是货真价实的大鱼大肉。
鲜为人知的是,方威的“壕”气是自始至终都伴随他左右的。
早在2003年方威拿下抚顺莱河矿业时,他就给一线矿山工人提供了不菲的待遇。直到多年以后,曾在这里工作过的老矿工还记得方威:当时“这个矿山的待遇在清原县都是数一数二的”。
至于人们津津乐道的“A股打工皇帝”,同样属于早在十多年前就发生在了辽宁方大身上的故事。
2012年,方大特钢时任董事长钟崇武曾以1516.7万元年薪,高居当年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第二名,仅次于万科董事长王石的1560万元年薪。
2013年,钟崇武更是反超了王石,以1973.54万元的年薪登上了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之首,并蝉联了2014年和2015年的冠军之位。
2018年,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年薪榜单的冠军和亚军均被辽宁方大所包揽,冠军是年薪4076.97万元的时任方大碳素董事长党锡江,亚军是年薪3169.97万元的时任方大特钢董事长谢飞鸣。
而当面对员工时,方威出手阔绰的豪横气概就更加凸显了。
就像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堵“现金墙”,在辽宁方大旗下的公司里曾经不止一次地上演。比如2018年在江西萍钢,伴随着这幢高耸入屋顶的“现金墙”被员工瓜分的,是全公司1万名员工平均每人拿到了5万元现金大奖。
还有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一幕令人惊骇的“汽车城”,是方大九钢耗资5亿元给员工购置了2933台江铃福特领界和1183台一汽大众迈腾作为奖励。而究其原因,只是为了兑现几年前方威在收购九钢时说过的一句承诺:如果九钢能连续5年实现预定利润目标,那么集团就向每位员工奖励一辆价值10万元左右的轿车。
不只是激励内部员工,方威在回报社会的问题上也是不假思索、仗义疏财。
除了文章一开头讲到的给河南暴雨提供捐赠的事迹外,近年来在山西暴雨、湖北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时,也总能看到辽宁方大火速驰援的身影。
尤其是在2022年疫情期间,抢药、囤药的现象一度甚嚣尘上,布洛芬的价格最高时被炒到了3000元一盒。然而辽宁方大旗下的东北制药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所有的退烧药都按2元一板的平民价格售卖,主动扛起了平抑药价的重担。
*
最后想谈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企业家?
野望谷把企业家归纳为6重身份的结合体——
企业家第一得是“革命家”,也就是身上要有煽动情绪、洗心入脑、把控舆论、涤荡人心的能力,以一腔热血吸引来那些想干事创业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敢打又团结的队伍;
企业家第二得是“谋略家”,既包括解决眼前危机的“短谋”、也就是能够让企业当前业绩增长的手段,又包括穿越周期波动的“长谋”、也就是能够让企业未来基业长青的路线;
企业家第三得是“社会活动家”,要能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使自己成为各种人脉、信息、资源的交汇点,所以政商关系就是一门必修课;
企业家第四得是“掌柜会计”,老板不需要亲自动手收钱算账,但是精打细算、降本增效的姿态必须摆出来,一个企业如果连老板本人都不计较“自己的钱”,那么他手下的员工就一定不会计较“公司的钱”;
企业家第五得是“球场裁判”,不要被那些所谓的专家、参谋、军师、智库蒙蔽了双眼,真正需要且有权做出决断的只有老板一人,而这种敢做、敢当、敢放权、敢制止的决断力恰恰是95%的人都缺乏的素质;
企业家第六得是“资本家”,一个企业若想稳扎稳打、按部就班,那么光靠业务经营管理的技能便足够了,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小富即安,而一个企业若想将竞争对手斩落马下、最终引领行业鳌头,那就必然要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机械式扩张、超常规增长。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这样一段话:
“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
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洁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这种豪爽到甚至有些粗犷的草莽气质和江湖作风,才是成就一家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社会的关键所在。
野望谷对于网络上一些人喜欢炒作企业家“原罪”的论调,一贯不以为然:
如果一名企业家确有违法犯罪事实,那么当然可以依据法律条文来审判他;但如果一个企业家不存在违法犯罪事实,那么谁都不该拿道德标准去审判他。
企业家说穿了就是个大号的生意人,谋利才是他的本分,他若愿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的话就足以被立为良心标杆了,企业家并没有义务去充当什么道德楷模。
在守住法律底线的前提下,拿利益结果说话、并包容道德污点,这才是一个现代社会对企业家应有的姿态。
近期,野望谷在知识星球更新的文章还有《深度起底:易会满与他的江湖朋友圈》《起底吴小晖的隐秘人生:昔日“安邦金融帝国”与他的万亿财富谜团》《万字长文:起底神秘华人首富赵长鹏》《揭开博裕资本的神秘面纱》等等,此外,一些有关宏观经济治理人物、资本商业曲折故事、国内外政策形势解读分析的内容,我都有在星球中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