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如何走得更远更好?(一)丨国医湘声·议堂④

发布时间:2025-05-23 17:03  浏览量:2

编者按:民族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健康理念与实践智慧,在基层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政策支持、文化保护与产业创新的推动下,其发展呈现多元融合态势,但仍面临人才短缺、传承断层、理论未系统化、执业资格受限等瓶颈。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话题进行了探讨,大家提出了多项建议,涵盖立法保障、人才培养、资源保护、产业融合、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到,民族医药应与现代医学结合,一方面需尊重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另一方面需通过政策松绑(如灵活执业认证)、科研投入(如成分分析与临床试验)与市场拓展(如创新传播和品牌出海)实现现代化转型。未来,只有在传统智慧与现代机制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构建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介绍,民族医药是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一级学科中医学下的二级学科民族医学范畴。当前,以湖南省土家医、苗医、侗医、瑶医为代表的多数民族医学,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诊疗规范及人才培养机制,缺乏独立的执业医师资格认证体系。

何清湖认为,应从3个方面破解瓶颈,构建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基础。首先,应构建标准化学科理论体系、诊疗标准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参照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体系,研究建立民族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明确从业资质标准,推动民族医药合法合规传承。支持民族自治区、自治县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地方性法规,认可民族医师的执业资格,让民族医师合法行医。

其次,应推动民族药物产业化研发。应以中药产业政策为导向,支持民族医药机构、执业医师开展药物研发,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民族医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深化产学研协同,开发准字号药品、功能性食品、医疗器械等多元化产品,推动民族医药成果转化,实现民族医药学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更广泛用于人民防病治病、服务全民健康。

第三,应强化文化传承与宣传推广。可以针对民族医药的药物炮制工艺、特色诊疗技术(如外治疗法)等,系统整理其历史文化与现实价值,建立数字化传承档案,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做好保护与传承。同时,加大对民族医药的宣传推广和科普力度,让这一民族瑰宝被更多人所认识与接受。

“在遵循医学科学规律与产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应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激活民族医药的文化与经济价值,服务湖南地方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多元化思路,探索更具包容性的疾病防治方案,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何清湖说。

让民族医师体面地“活下来”

“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让民族医师能够体面地‘活下来’。”湖南省民族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实践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光慧建议,大胆改革创新,突破制度束缚,对民族医师进行合理分级分类,授予合法行医资格。

张光慧认为,民族医师的生存危机首先源于身份合法性缺失。当前,仅有藏、蒙、维、傣等少数民族医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体系,湖南省内的几个主要少数民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医师从业者难以获得合法行医资格,导致大量民间医师处于“无证行医”灰色地带。

对此,张光慧建议,推动《中医药法》与地方立法衔接,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权,学习借鉴贵州民族医师执业资格制度,扩大民族医执业资格覆盖范围。近年来,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实践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民族医师的真实世界研究,为民族医师的治疗疗效、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评价,为民族医师执业资格考核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传承断层是民族医师存续的核心挑战。调查显示,民族医师传承人中60岁以上占比超60%,且存在‘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传统束缚。”张光慧介绍,吉首大学开设了土家医课程;贵州中医药大学申报了苗医药本科专业,将口传心授的经验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云南西双版纳通过立法明确傣医人才招录制度,支持西医医师学习傣医技术,形成“老带新”的传承网络。他建议,湖南加大苗、侗和土家族医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尽快建立健全民族医师人才培养体系。

“民族医的存续依赖民族药的资源支撑。当前野生药材过度采集导致冬虫夏草、红景天等资源濒危,需建立种质资源库与可持续利用机制。”张光慧说,贵州成立关岭喀斯特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中心,青海完成1636种中药资源普查。这些做法都进一步保障了民族医的物质基础。他建议,推动民族药民族地方自治立法,准许民族药地方备案,让民族医药进入地方医保目录,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民族医的生存空间。

创新民族医药传播推广路径

有着30余年瑶族医药临床实践经验,第五、第六届永州市政协委员,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刺络疗法传承人伍萍认为,瑶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瑰宝,蕴含着瑶族人民千百年的智慧结晶,当前应强化文化抢救性保护、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创新传播推广路径。

伍萍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系统性收集整理瑶医古籍、民间诊疗技艺及特色方剂,建立文化资料库,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瑶乡,对濒临失传的诊疗技术进行影像记录与文字归档,建立数字化传承平台,实现瑶医文化资源的长效保存与开放共享。

伍萍认为,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瑶医医疗机构合作,设立瑶医药研究专项,运用AI对瑶药有效成分、药理机制开展高通量筛选与模拟研究,快速分析药物作用靶点与机制;利用AI辅助药物研发,推动传统方剂标准化、现代化开发,缩短研发周期;支持瑶药企业与医疗机构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与特色产品。

伍萍认为,要壮大传承队伍,可以依托职业院校开设瑶医专业课程,推行“师带徒+学历教育”双轨培养模式;设立瑶医传承人培训基地,邀请瑶医瑶药行业专家开展技能培训与经验分享;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才投身瑶医事业,建立多层次、梯队化的人才队伍。

同时,以“文化+旅游+康养”为抓手,打造瑶医文化体验基地与特色康养项目,借鉴瑶医瑶药文化节的经验,通过新媒体平台、国际学术交流等形式,宣传瑶医诊疗特色与文化价值。支持瑶药产品申报地理标志,推动瑶医瑶药纳入国际传统医学服务体系,扩大国际影响力。

让民族医药数据库建设推动标准形成

第八届张家界市永定区政协委员、张家界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王作平认为,目前湖南省少数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力量仍较弱、文献整理挖掘与宣传不够、人才传承青黄不接、民族药标准滞后。

王作平建议,湖南省民族中医医院全面整合民族医药“产、学、研、用”资源,湘西、张家界、怀化等市州整合当地院校、医疗机构的民族医药科研资源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专门从事民族医药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由省牵头协调建立武陵山民族医药博物馆,进行武陵山地区民族医药文化、文献、器物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宣传;民族地区利用民族中医院、中医院建设苗医药、土家医药、侗医药、瑶医药文化展览馆和体验馆,保护、挖掘民族医药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名中医、名土家医、名苗医等评选活动,加大民族医药特色人才引育,支持民族医医疗机构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民族医药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技术骨干和传承人选拔和培养,鼓励知名的民族医药专家成立工作室带学徒,并每年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同时,倾力打造“民族医药”品牌,如深入挖掘和传承土家、苗、瑶、侗、白族等民族医药,建设省民族医药数据库,推动一批特色民族药如一口血(血水草)、红三七(野鸦春)、野棉花、胡豆莲等进入《湖南省中药炮制规范》《湖南省中药材标准》等省标准,推动已有省标准的民族药进入《中国药典》,上升为国家标准;大力支持开展特色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民族药饮片质量控制研究,积极研发民族药制剂,推动民族药的临床应用及产业化。

王作平表示,期待实现“民族医药+”跨界融合发展,通过推进民族医药+AI数字化改革、民族医药+健康食品、民族医药+健康养老、民族医药+休闲旅游、民族医药+乡村振兴等,不断拓展拉长民族医药产业链,促进民族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传承好“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外治技术

“少数民族医药中不乏充满特色又疗效较好的外治疗法,这些技术既重视天人一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又特别重视人本身的体验感。”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胡宗仁认为,发扬好这些康复保健技术,关键是传承其原汁原味的精华。

“首先是文化基因解析与活态传承。”胡宗仁说,如瑶浴是瑶医的瑰宝,因其独特魅力和养生保健效果而享有盛誉——瑶族人民常因地制宜采集草药来洗浴,将水、火、药完美融合成为瑶浴,追求身心与自然的融合,从而达到放松身心与调养身体的目的。

“其次是‘原汁原味’依赖完整的生态链。”胡宗仁认为,传承少数民族外治疗法,需将口传心授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阐释的文化符号,建立“技术档案库”,避免其失真、失味、失效。应注重少数民族医药技术场景存续,在发源地建设“非遗活态馆”,对少数民族医药特色进行发掘、应用和展示。此外,要选好传承人,因少数民族医药技术很多是口传心授,如湘西土家医“小儿提风疗法”要求传承人自幼辨识草药、感知人体“风毒”。 因此,挖掘和培养好传承人非常重要。

在胡宗仁看来,少数民族医药外治技术的精髓在于其“天人相应”的生态观与“身心共治”的疗愈逻辑,其外治技术的原真性传承,本质是对“人—技—境”共生关系的系统性守护,唯有在文化解码中锚定理论根基,在生态闭环中延续实践场景,在创新中划定文化红线,方能实现形神兼备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