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12首中秋冷门七绝诗,从唐到清,每一句都道尽人间悲欢
发布时间:2025-09-17 03:18 浏览量:1
中秋月,是中国人心中最浪漫的文化符号。诗人们或叹时光易逝,或抒思乡之苦,或赞月色无私,或寄闲适之趣。这12首七绝作品,藏着独特的中秋意趣,每一句都裹着最真挚的人间情感。循着这些诗句,我们既能赏尽不同时代的月色之美,更能读懂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中秋情怀。
1.中秋月——唐·薛莹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
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赏析:以一年光阴的流转喻指月亮的圆缺往复,恰似人生百年里悲欢交替的无常。诗人劝人莫要错过月下登楼的片刻欢娱,只因云雾散去后那皎洁月色转瞬即逝 —— 字句间藏着对时光易逝、美好难留的淡淡怅惘,语浅意深间,道尽了中秋赏月时人们心中交织的欣喜与遗憾。
2.中秋旅舍 ——唐·薛能
云卷庭虚月逗空,一方秋草尽鸣虫。
是时兄弟正南北,黄叶满阶来去风。
赏析:开篇用 “云卷”“庭虚” 勾勒出旅舍的清幽空寂,月光仿佛带着灵性,悄悄洒满空荡的庭院;秋草间虫鸣声声不断,以动衬静之下,更显旅舍的孤寂冷清。由眼前之景转入心中之情,中秋本是家人团圆的时节,诗人的兄弟却天各一方,满阶黄叶在秋风中飘来荡去,恰似游子漂泊无依的愁绪,每一个意象都裹着浓浓的思乡念亲之苦。
3.中秋对月—— 晚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赏析:中秋之夜,无云的夜空格外澄澈,众人一同仰望那轮从海上升起的圆月,月色圆满皎洁,如银盘般照亮天地。笔锋一转,诗人赞明月光的公平无私 —— 无论天涯海角,它都均匀地洒向人间,不偏私任何一户人家。这不仅写出了月色的广阔无垠,更暗喻着对世间公平正义的向往,境界开阔,立意远超寻常赏月之作。
4.中秋月——南唐·成彦雄
王母妆成镜未收,倚栏人在水精楼。
笙歌莫占清光尽,留与溪翁一钓舟。
赏析:想象奇特,将圆月比作王母梳妆后未收起的明镜,仿佛月宫就是王母的梳妆台,那面明镜高悬夜空,清冷又璀璨;而赏月人倚栏立于水晶般剔透的楼阁中,人在楼中、月在天上,构成一幅空灵优美的中秋图景。诗人还劝诫宴饮的人们,莫要让笙歌占尽月色的清辉,需留几分给溪边垂钓的老翁,字里行间透着对自然之美、闲适之趣的珍视,满是超然淡泊的心境。
5.中秋不见月——北宋·韩琦
中秋宜月不教晴,人倚危楼意未平。
任是他时圆更好,争如今夜略分明。
赏析:中秋本是赏月的最佳时节,偏偏天不放晴,连一丝月色也难寻见。诗人倚着高楼,心中满是失落与不平 —— 即便他日有更圆的月亮,也比不上今夜能稍稍见得月色的珍贵。只因中秋承载着团圆的特殊意义,寻常月色也因这个夜晚变得与众不同,将 “不见月” 的遗憾写得细腻又真切,道出了人们对中秋月色的深切执念。
6.中秋夜酌 ——北宋·张耒
一片秋天碧万寻,月华初上水沈沈。
遣愁不用先愁醉,更看清光到夜深。
赏析:秋日夜空澄澈辽阔,如一块碧蓝的绸缎铺展至远方,月光初洒在水面上,让静谧的秋水泛起粼粼波光。中秋夜饮酒赏月,诗人却有着别样的洒脱:想要借酒消愁,不必先担心会喝醉,只求能伴着这清辉一直到深夜。字句间满是疏朗意趣,将借月消愁却又沉醉于月色的豁达尽显无遗。
7.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二首 其一 —— 南宋·杨万里
月到南窗小半扉,无灯始觉室生辉。
人间何处冰壶是,身在冰壶却道非。
赏析:月光悄悄照进南窗,只照亮了半扇门扉,没有灯火的屋内,竟因这月色变得熠熠生辉。用最朴素的笔触写月色的明亮,没有华丽辞藻,却满是生活气息。诗人自问人间何处有像冰壶那样清冷洁净的地方,却不知自己身处月色笼罩的小舟中,早已置身于 “冰壶” 般的清雅之境 —— 这份浑然不觉的自得,让整首诗多了几分妙趣。
8.中秋月——南宋·白玉蟾
千崖爽气已平分,万里青天辗玉轮。
好向钱塘江上望,相逢都是广寒人。
赏析:中秋时节,千山万壑间的清爽之气均匀地弥漫在天地间,万里青天之上,圆月如白玉雕琢的车轮般缓缓滚动。一个 “辗” 字生动写出了月亮在天际移动的动态,尽显天地的辽阔与月色的壮美。诗人还想象着若在钱塘江畔赏月,所见之人都会像从广寒宫来的仙人般清雅,浪漫奇绝的构想中,满是对中秋月色的沉醉与无限遐想。
9.中秋前夕三首 其三 ——宋末元初·方回
山头月到天心小,林下秋生夜半寒。
不待明朝已三五,四更仍续五更看。
赏析:中秋前夕的月亮尚未圆满,从山头慢慢升至天心,显得小巧又玲珑;夜半时分,林间的秋意渐浓,丝丝寒意透过空气弥漫开来。诗人用 “小”“寒” 二字,精准捕捉到中秋前夕月色与秋景的独特韵味。虽还未到中秋十五,他却从四更一直赏到五更,这份从深夜延续的等待,满是对中秋月色的急切期盼,质朴语言里藏着对月亮最纯粹的喜爱。
10.中秋大雨感旧 其一 ——明·沈守正
宝瑟金樽忆昔游,阖闾城下月当楼。
年随燕燕莺莺度,人对风风雨雨愁。
赏析:开篇便转入回忆,昔日在阖闾城下(今苏州一带),伴着悠扬的宝瑟声、捧着金樽饮酒游乐,那时的明月正高悬楼头,将热闹美好的时光照亮。可岁月在莺歌燕舞中悄悄流逝,如今中秋之夜降下大雨,诗人独自面对风雨,满心都是愁苦。今昔场景的强烈对比,将怀旧的思念与当下的孤寂写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动容。
11.中秋词 ——明末清初·高承埏
芙容坠露玉阶凉,小院银屏秋夜长。
一曲清歌人不见,水晶帘外月如霜。
赏析:芙蓉花瓣上的露珠轻轻坠落,玉质的台阶透着丝丝凉意,小院里白色屏风映着月色,让原本就漫长的秋夜更显悠长。细腻的景物描写层层递进,营造出清幽又略带凄冷的氛围。清越的歌声渐渐停歇,可唱歌的人却已不见踪影,水晶帘外的月光像霜一样洁白清冷 —— 以 “月如霜” 收束全诗,将满心的思念与怅惘都融入月色中,余味悠长,引人回味。
12.中秋——清·彭孙遹
疏星掩映夜将阑,露叶空林滴未乾。
欲泛秋河看明月,玉楼高处不胜寒。
赏析:夜将尽时,疏疏落落的星辰在夜空闪烁,空荡的树林里,带露的树叶上还挂着未滴干的露珠,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中秋深夜的静谧与清冷。诗人本想泛舟秋江去赏明月,却忽然想起 “玉楼高处不胜寒”—— 即便登上高楼或泛舟江上,月色再美,也难抵秋夜的阵阵寒意。字句间藏着对美好事物背后暗藏孤寂的深刻体悟,清冷的意境中透着几分耐人寻味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