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七绝解码王禹偁:欧阳修苏轼都受他影响,为何我们却忘了他?

发布时间:2025-09-08 07:52  浏览量:1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初期的文学家、诗人、散文家,因直言敢谏、关心民生而著称,为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对后来的欧阳修、苏轼等影响深远。

他主张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学习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对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纤丽的文风。他强调文章应“传道而明心”,既要宣扬儒家之道,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在诗歌创作上,他追求语言的平易自然、晓畅易懂,力求使诗歌具有充实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他的散文也具有质朴简洁、明白晓畅的特点。

陆羽泉茶 北宋 · 王禹偁

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

唯馀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首句"甃石封苔百尺深"以触觉与视觉的双重意象开篇:人工砌筑的泉石被苍苔层层封裹,"百尺深"既状井泉之幽邃,又暗喻茶道精神的深远难测。石与苔的质感对比,传递出岁月沉淀的静穆气息,为全诗铺设了清冷而古雅的底色。

次句"试茶尝味少知音"陡转人文情怀。诗人煎茶品茗之时,蓦然发现真正懂得茶之真味的知己寥寥。这里的"知音"双关茶道知音与人生知己,在茶香氤氲中渗出孤怀独往的寂寥。王禹偁作为宋初倡行"平淡"诗风的革新者,其"少知音"之叹,恰似陆羽《茶经》问世时"举世少能辨"的千年回响。

后两句"唯馀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笔意升华。当尘世知音难觅之际,唯有泉中月影亘古相伴——这轮照彻陆羽煮茶时光的明月,此刻依然清辉如昔地映照着泉底。诗人以"半夜"这一特殊时辰强化了孤独感的纯粹性,而"一片心"的收束尤为精妙:既指陆羽"精行俭德"的茶人本心,亦暗喻诗人自己坚守的文人品格。月光与泉水的永恒对话,构成了超越时空的精神契约。

南园偶题 北宋 · 王禹偁

天子优贤是有唐,鉴湖恩赐贺知章。

他年我若功成去,乞取南园作醉乡。

首句“天子优贤是有唐”,起笔高远,将视野拉回到气象恢宏的唐朝。“优贤”二字,高度概括了唐朝统治者对贤才的重视与礼遇,展现出那个时代海纳百川、尊崇文人的盛世气象,为后文的典故铺垫了宏大的历史背景。

次句“鉴湖恩赐贺知章”,聚焦于唐朝的一段佳话。诗人选取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赐鉴湖这一具体事例,生动展现了唐朝优待贤才的具体表现。贺知章以诗名世,晚年归乡,皇帝赐予鉴湖,既是对他一生贡献的肯定,也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此句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让“天子优贤”变得鲜活可感。

后两句“他年我若功成去,乞取南园作醉乡”,笔锋一转,从对历史的追述回到现实与自我的期许。“他年我若功成去”,直白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像贺知章一样,在建立功业之后能够全身而退的心愿。“乞取南园作醉乡”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归隐情怀,“南园”是眼前具体的园子,也是诗人心中宁静、自由的象征;“醉乡”并非真的沉醉于酒,而是表达了对远离尘世纷扰、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言怀 北宋 · 王禹偁

宦途日日与心违,人事纷纷任是非。

却为游山置行李,渔家船舫道家衣。

首句“宦途日日与心违”,直抒胸臆,如利剑破空。“日日”强调时间之长,“与心违”则直白地揭示出诗人在宦途中的痛苦与无奈。每日身处官场,却始终无法顺遂内心所向,这种日复一日的违背与挣扎,让诗人对宦途的失望不断累积。一个“违”字,凝聚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奠定了全诗抑郁的情感基调。

次句“人事纷纷任是非”,将视角从个人的宦途感受拓展到整个官场环境。“纷纷”描绘出官场人事的繁杂与混乱,“任是非”则表现出诗人对这种是非颠倒、纷争不断的官场生态的无奈与超脱。在这纷纷扰扰的是非漩涡中,诗人感到无力改变,只能选择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任其发展,进一步凸显了他在宦途中的孤独与迷茫。

后两句“却为游山置行李,渔家船舫道家衣”,笔锋一转,展现出诗人心境的微妙变化。“却为”表示转折,将前文的压抑情绪轻轻拨开,透露出一线希望。“游山”代表着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置行李”则是为这一向往付诸实际行动的开始。“渔家船舫道家衣”,具体描绘出诗人所向往的生活场景:身着道家衣服,乘坐渔家船舫,远离官场的喧嚣与是非,回归到自然与宁静之中。这两句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勾勒出一幅超脱尘世的归隐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

泛吴松江 北宋 · 王禹偁

苇篷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鹚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首句"苇篷疏薄漏斜阳"以工笔细描营造视觉空间:稀疏透光的芦苇船篷间,斜阳余晖如碎金般洒落船舱。这个充满质感的意象既点明泛江时辰,又以"疏薄"暗喻诗人仕途的通透与孤寒。"漏"字精妙传神,既写光线穿透的物理过程,又隐喻诗人内心情绪的悄然外泄。

次句"半日孤吟未过江"推进时间维度:"半日"的漫长与"未过江"的短距形成张力,暗示诗人精神世界的踟蹰。孤身吟咏的身影倒映江中,与缓缓移动的孤舟构成双重孤独意象。"未过江"不仅是地理空间的阻隔,更象征着诗人对理想彼岸的遥望与未达。

后两句"唯有鹭鹚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陡转生情。当人间知音难觅时,诗人将心灵投射于自然生灵——白鹭翘足船窗的特写镜头,成为全诗最富生机的画面。这个拟人化的意象处理极见匠心:白鹭"知意"的默契,既是对宦海无人理解的慰藉,又暗含文人雅士与自然灵物精神相通的传统美学。翘足凝视的姿态,恰似诗人独立船头、守望理想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