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的春天来了?信贷市场迎变革,这些权益要知道
发布时间:2025-09-16 01:57 浏览量:1
深夜不再有催收电话骚扰,综合融资成本被划定24%红线,不良贷款低至0.15折转让……2025年的信贷市场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借款人的权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一分钱都没借过,就被这般频繁打电话骚扰,那些真正借了钱的人岂不是要死。”一位网友无奈地说道。他仅因注册了某助贷平台,就遭遇了长达半年的电话骚扰。
而这种情景正在成为历史。
2025年4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并规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而前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再度发布《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
近几年,不断扩大的借款人群体,也将迎来喘息之机。
催收行业的野蛮生长时代即将结束。
5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指出催收行为的具体限制:双方事先约定好催收时间的,可以按约定催收。没有约定催收时间的,不能在每天22:00至次日8:00进行催收。这就杜绝了深夜的电话骚扰。
同时,指引也给出催收的频次,每日拨通电话频次不应超过3次。
更值得注意的是,指引明确指出“不得骚扰借款人亲友”,只允许联系借款人本人或在必要时打听联系方式。这一规定将有效遏制“爆通讯录”等恶性催收行为。
部分助贷公司的背后银行资方,如洋钱罐和分期乐背靠的南京银行等发布了关于停止催收工作的通知,旨在解决当前催收行业存在的暴力催收、过度催收等问题。
助贷新规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将所有费用纳入综合融资成本,包括利息、担保费、保险费、各类会员费、咨询费等所有向借款人收取的费用,并明确要求所有费用合并计算后,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年化24%,这将彻底清理变相收费、先扣款、会员费等乱象。
消费金融圈近期掀起了甩卖不良资产的热潮。截至2025年4月23日,年内已有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和招商公告,整体呈现“量大价低”的特点。
招联消费金融第7期未偿本息总额高达10.7亿元,起拍价6235万元,折扣低至0.58折。蚂蚁消金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为5.81亿元,公开竞价起始价为5020万元,约为0.86折。
更令人咋舌的是,幸福消费金融转让1.14亿元不良贷款,标的起拍价仅为168万元,转让折扣低至0.15折。兴业消金2025年第一期1.02亿元的不良资产包,起拍价为457万元,约为0.4折。
银行零售业务风险也在增加。受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客群工作受限导致收入下降,新客入催持续上行,推动逾期率及不良资产规模有所攀升。
浦发银行2024年上半年零售贷款不良率由2023年末的1.42%增至1.54%。建设银行也不例外,该行信用卡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均较2023年末有所上升。
面对这一历史性变革,借款人应该如何应对?助贷新规为借款人提供了三大保护盾牌:收费更透明、非法催收更受限、综合融资成本上限明确。
政策明确提出,借款人如遭遇任何形式的不当催收行为,都有权进行举报和维权。相关部门将设立专门投诉渠道并提供法律援助,以迅速处理举报案件和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一些因为特殊原因暂时无力还款的债务人,政策还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展期、重组等支持,避免因债务问题导致更大的社会矛盾。
截至2025年4月23日,已有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起拍价低于一折成为常态。
这些数字背后,是监管正在重塑整个信贷行业的生态。在监管部门权费分离之后及消保条例的出台后。24%以上部分利率,可以合理合法要求平台退款了。
借款人终于能够挺直腰板,在沉重的借贷利率压力下,迎来一丝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