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教过的学生中,已有6人回乡任教!”这位十堰人扎根深山13年做一件事!
发布时间:2025-09-17 11:37 浏览量:1
13年来
他扎根十堰大山深处
以山为砚、以爱为墨
将教育的火种代代相传
托举孩子们
奔向心中的星辰大海
他就是十堰市竹溪县丰溪镇
中心学校副校长
全国优秀教师黄春立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回信,我特别感动、特别自豪,倍感责任、倍增信心!”9月10日,黄春立激动得一夜未眠。
连日来,作为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的特岗教师之一,《人民日报》、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黄春立的事迹,全方位展现这位乡村教育“燃灯者”用师爱点亮大山孩子梦想的动人故事,也让“特岗教师”群体的奉献与担当被更多人看见。
回归母校
以师恩为炬,续燃大山师爱火种
黄春立所在的丰溪镇中心学校,地处鄂陕渝三省交界的大巴山脉腹地。从这里乘坐大巴车前往竹溪县城关镇,需近3小时,沿途要绕过上百个弯道。2012年,25岁的黄春立毅然放弃人社系统的“铁饭碗”,回到这里成为一名特岗教师。
这份看似“逆行”的选择,源于一段深埋心底的温暖记忆。1987年出生的黄春立,童年是在大山的寂静与留守的孤单中度过的:家境贫寒,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每天天还未亮,他就要踏着泥泞的山路步行上学,冬天手脚冻得青紫是常事。“是彭老师把我从山路上‘接’了出来。”黄春立至今清晰记得,当时学校数学老师彭兴忠发现他的难处后,每周都会骑摩托车准时在村口等他,载着他去上学。
彭老师的摩托车,载着黄春立走过了整个童年,也在他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师爱的种子。多年后,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了“回归大山、照亮他人”的坚定信念。
在这个充满书香气的校园,黄春立送走了一批批学生,让教育薪火相传。
初登讲台不久,一个孩子的提问,让黄春立真正读懂了乡村教师的使命。
班里的留守儿童小宇攥着纸飞机怯生生地问:“黄老师,山外真的有‘会飞的铁鸟’吗?它是不是比老鹰还大?”
黄春立蹲下身,指着远处的群山告诉孩子:“那是飞机,能载着人飞过山川,飞到很远的城市去。”话音刚落,小宇的眼睛亮得像山间的晨星:“我想坐着它,把山里的野核桃、猕猴桃带给城里人尝,再把外面的书背回来给同学们看!”
那天放学后,小宇跟着黄春立走了1.5公里山路,一路上不停地追问“飞机怎么飞”“城里的学校有没有塑胶操场”——这些细碎的提问里,藏着孩子对山外世界最纯粹的向往。
后来黄春立才知道,小宇的课外读物只有爸爸寄回的一张旧地图,他常常对着地图上的飞机图标发呆。从那以后,黄春立开始自掏工资给孩子们买绘本、订报纸,每天还会多留半小时,给孩子们讲山外的故事。
“看到小宇眼里的光,我突然明白——乡村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像一座桥。”黄春立感慨道,“学校8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我们守着大山,其实是守着孩子们心里的‘铁鸟’:既是他们对山外世界的向往,也是他们想改变家乡的念头。只要有人肯托一把,这些‘铁鸟’总有一天能飞起来。我愿意像当年帮过我的彭老师一样,做那个托举学生的人。”
巧思育人
创趣味课堂,搭建亲子连心桥梁
教育,是一场言传身教的“长征”,而黄春立始终在用心探索更贴近乡村孩子的教学方式。
在2021级毕业生邓子梦眼里,黄春立总以清爽利落的形象示人,上课的方式也格外新潮有趣。
语文课堂上,黄春立常常借鉴《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字音字形课变成紧张的“汉字听写赛”,古诗词学习化作“接龙”“连连看”等小游戏,再搭配限时抢答的刺激玩法,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每个学生都能在欢乐中收获知识。
黄春立为班里参加全县诗词大赛的获奖选手送花。
“九年级开学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收到了三本‘黄氏秘籍’,分别是语文基础手册、阅读材料汇编和优秀作文精选。”邓子梦回忆道,因为山村孩子很难买到额外的学习资料,黄春立便深入钻研教材,每年都会修订内容,亲手整理出一尺多厚的专题集,书页上是密密麻麻的圈点勾画;而优秀作文集里,更是攒着一届届学长学姐的佳作,成为大家最实用的学习范本。
作为毕业班班主任,黄春立与每届学生相处不过一年,却留下了无数温暖的瞬间。他每学期都会为学生举办一场仪式感满满的集体生日会,而生日会上最大的惊喜,是学生父母提前录制的视频信——
“宝贝,你知道吗?因为你,妈妈改变了很多”“现在是凌晨一点半,爸爸在工棚里给你写信”“虽然没办法每天陪在你身边,但请相信爸妈永远爱你”……
孩子们盯着屏幕,指尖紧紧攥着衣角,眼眶渐渐泛红,泪珠不停地砸在课桌上……泪眼婆娑中,有对父母的想念,更有对父母的心疼与理解。
“帮孩子们补上亲情的‘欠账’,他们才能带着被爱的底气,轻装上阵、健康成长。”提起举办集体生日会的初衷,黄春立说。
黄春立的课堂注重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课堂之外,黄春立还带着孩子们创造条件开展各类特色活动:“3X时光对比”“3X时光影像”“3X时光成长”“3X时光寄语”“十元钱·千分爱”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悟成长;他还组织“床单排球”“啤酒瓶钓鱼”比赛,以及“最美寝室、最美厕所”评选大赛,帮毕业班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多年来,他和孩子们一共拍摄了1万余张照片,编印了3大本影集;他还带着孩子们参与“星辰教室”项目,一起写下50余万字,编印了30余本书籍。此外,他坚持写“每日200字”,记录与学生、家长的互动点滴。曾有一次,他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小军喜欢画画,便悄悄在小军的抽屉里放了一盒画笔。
不久后,他收到了小军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朵怒放的广玉兰,旁边写着一行稚嫩的小字:“老师,谢谢您。”
黄春立(右一)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13年的教学生涯里,黄春立骑坏了两辆摩托车,跑遍了丰溪镇所有村庄,累计家访500余名学生。
“与孩子、家长的每一次互动,都让我更加懂得因材施教的意义。”黄春立说,“只有看见每个孩子的欢愉与烦恼,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优点,让每个孩子都能闪闪发光。”
薪火相传
三代人接力,托举山村教育希望
播下教育的种子,在岁月中静待花开。
2018年,黄春立的学生陈杰从汉江师范学院毕业后,也选择回到丰溪镇中心学校任教。就像当年的黄春立一样,陈杰将大学所学的音乐、美术知识倾囊相授,还带孩子们参加各类比赛,获得诸多荣誉。
2019年,已经大学毕业的小宇突然回到母校,笑着对黄春立说:“黄老师,我坐过飞机了!我也要回家乡当老师,就像您当年守着我一样,去帮助学弟学妹们。”
就这样,一颗又一颗教育的种子在大山里破土而出,续写着属于乡村教育的传承故事。
黄春立(第三排右一)为学生组织集体生日会,送去温暖。
如今,黄春立已从一名普通的特岗教师成长为学校副校长,他教过的学生中,已有6人回到丰溪镇中心学校任教。
从教13年,黄春立连续带了11年毕业班,目送1000余名学生走出大山、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他所带班级的综合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县前列。
“13年守在大山里,后悔吗?”常有人这样问他。
“怎么会后悔?”黄春立笑着说,“我的学生有的考上厦门大学,有的考上华中师范大学,还有的上了中职、高职,他们都是我的骄傲。这13年,我不是‘熬’过来的,是跟着孩子们一起‘长’过来的——长了耐心,长了牵挂,也长了一辈子待下去的念想。”
今年9月10日上午,黄春立作为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参加教育部举行的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
“我的老师、我、我的学生,三代人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全部力量。”黄春立说。
以师爱为火种
点亮大山深处的求知眼眸
用坚守作阶梯
托起乡村孩子的星辰梦想
十三载青春
化作和风细雨
滋润希望的嫩芽
这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为所有像黄春立
这样的教育工作者点赞
点留言
- 上一篇:原来延期不杀头,陈胜心里苦
- 下一篇:糖尿病人秋季养生:做好这8件事情,血糖不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