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秋季养生:做好这8件事情,血糖不难控制

发布时间:2025-09-17 12:43  浏览量:1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

入秋后,昼夜温差加大,空气也变得干燥。像我们陕西关中这边,气温30°到15°,时而阴雨绵绵,让人惆怅。

那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季节交替不仅是换身衣服那么简单,更是血糖容易波动、并发症容易冒头的“多事之秋”。

但别担心,只要我们顺应天时,做好下面这8件事,就能稳稳当当地度过秋天,让血糖控制事半功倍!

秋天最大的特点是“燥”,糖尿病人本身就有阴虚燥热的特点,容易口干舌燥、皮肤干痒。

推荐多吃:

滋阴润燥类:秋梨(炖食更好,不生吃)、银耳、百合、莲藕、冬瓜。这些食物生津止渴,热量不高,对血糖影响小。

优质蛋白类:鸭肉、鱼肉、豆腐。顺应“贴秋膘”但不上火的原则。

切记少吃:

辛辣刺激物:生姜、大蒜、花椒、辣椒等虽能祛寒,但性辛散,会加重“秋燥”,耗伤阴液,不宜多食。

油腻大补物:避免大量食用羊肉、狗肉等温燥补品,以免助燥伤阴,引起血糖波动。

天凉了,出汗减少,人对口渴的感觉会变迟钝,更容易缺水。脱水会导致血液浓缩,血糖值升高。

原则:不要等渴了再喝水。养成主动、少量、多次饮水的习惯。

选择:温开水是最好的饮料。可以泡点淡绿茶、菊花茶、枸杞水(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少量枸杞),既能补水又能清热润燥。

“寒从脚起”,糖尿病人常伴有神经系统的问题,足部感觉迟钝,对冷热不敏感。

秋季脚部受凉,不仅容易感冒,更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足部血液循环,是“糖尿病足”的重要诱因。

行动:及时穿上宽松、舒适的棉袜和鞋子,睡前可以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切记先用手肘试水温,避免烫伤!),促进血液循环。

传统的“贴秋膘”不适合糖尿病人。

盲目进补,尤其是吃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或不明成分的保健膏方,极易造成血糖、血脂失控。

原则:以“清补”为主,而非“油腻大补”。最好的补品是均衡的三餐和适当的运动。如需进补,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季节变换,人体内分泌也会随之调整,血糖更容易出现波动。绝不能凭感觉用药。

我们秋季应比平时更勤快地监测血糖。尤其要关注餐后血糖和夜间血糖。及时记录,发现异常波动,尽快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秋高气爽,是运动的好时节。适度的运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糖。

推荐运动: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注意:

早晚温差大,注意保暖,准备一件外套。

运动前后记得监测血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再进行晨练,避开寒冷的清晨。

秋季干燥,皮肤容易失水,糖尿病人皮肤更为脆弱,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甚至皲裂。一旦破损,极易感染且难以愈合。

我们洗澡后可以全身涂抹保湿身体乳,尤其是小腿、脚后跟等容易干燥的部位。

选择温和的沐浴露。感觉瘙痒时不要用力抓挠,可用轻拍或涂药膏的方式止痒。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季草木凋零,人容易产生凄凉、低落的情绪。

而情绪波动会通过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导致血糖升高。

我们主动调节心态,多晒太阳(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改善情绪),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下棋、赏花、听音乐等安静的爱好,保持内心平和。

秋季控糖,重在“润燥”和“维稳”。

做好以上 “吃、喝、防、慎、测、动、护、调”这八字诀,我们就能顺应天时,将秋天的挑战转化为稳定血糖的机遇。

让我们一起健康安稳地迎接冬天的到来。祝各位糖友秋日安康,血糖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