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AI,我显然不是一个技术进步主义者|对话科技史作家张笑宇

发布时间:2025-09-17 14:33  浏览量:1

在AI热潮中,亚洲图书奖得主、科技史作家张笑宇最近的新作《AI文明史·前史》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在这本以 AI 为主角的书里,他提出了很多挑战人本位的「暴论」:

AI 不是人类的工具,它是新的文明;

AI不仅会取代 99% 的人类工种,还会让人类失去意义感;

不是所有的技术进步都能带来人类福祉,有些会加深贫富差距;

张笑宇拒绝把 AI 定义为「人类最强工具」,反而坚持把它视为一种「新的文明力量」,相比 AI 惊人的进化速度,过不了多久,人类就会成为被历史甩在身后的「史前动物」。

张笑宇大学学的是政治思想史,他的写作之路始于在德国读博士时,一群理工科背景的同学总爱问他,你们学政治思想史的人怎么看新技术?「回答不了,因为我们读的书都是死人写的书。」

那时,他开始对自己所学的学科产生怀疑,于是,转头开始研究科学史,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沟通鸿沟:技术发明者只关心技术进展,技术应用公司只关心销售新产品,但对普通人来说,更关心技术对生活有什么影响,「没有人从人类社会的整体运转状态来理解技术。」

之后几年,他陆续出版过三本书《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产业与文明》,研究方向横跨政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但始终都在回答一个问题:技术的发展到底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AI文明史·前史》 在2023 年年底动笔,那时 GPT 刚刚发布。张笑宇在一个内部研讨会上认识了出门问问CEO李志飞,两个人聊得很投缘,于是又私下单独约见,「一聊又是三个晚上,从吃完饭到半夜,主要围绕 Chat GPT 和硅谷的最新动态,聊得很累,但挺兴奋。」那次谈话,促使张笑宇决定以 AI 为主题写一本书,「毋庸置疑,它绝对是跨时代的技术变革。」

动笔写《AI文明史·前史》的这一年多,最大的难点: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技术,很多事情尚无结论,如何保证出版后至少五年内不成为笑柄?

张晓宇的方法是尽量参考人类发展的底层逻辑,给 AI 找出对照的数学关系,「用数学去观察人类社会,可以摆脱很多无谓的变量」。

在本书中,他用「智能涌现」、「人类当量」「算法审判」「文明契约」四个章节大胆地描述了人与 AI 的新关系,在这个视角下,他并不关心人类要如何管控AI,反而一再强调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主宰者,接下来必须思考如何与 AI这个新物种共存,更关键的是,如何通过AI的出现重新理解人类自身。

张笑宇

对话张笑宇

Part 01

人类就是薄薄一层

没了就没了

AI 闹: 你在书里有很多大胆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论点是,人类要把 AI 视为一种新崛起的文明,而非工具,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张笑宇: 首先理解我在书里提到的两个概念「智能涌现」和「人类当量」。

人类从猿类发展出这么复杂的文明,每一步都有「涌现」的出现,「涌现」也是我们理解历史、人类社会、人工智能的底层方法论。AI 的出现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只要把参数做得够大,算力调得够高,通过工程学的方式完全可以实现涌现。

第二个词「人类当量」,这个词是 Open AI 的前研究员利奥波德提出的,指以词元(token)为计数单位,衡量 AI 量产智能的效率。相当于将 AI 生产智力的效率与人类的智力进行数学上的关联。如果我们把人看做一个生产智能的机器的话,我们一天大概生产 20 万个Token,AI能生产 100 万 Token,且是博士水平,实际成本比博士还低。

「人类当量」为AI 和人类找到了一组基本的数学关系——现在大部分人讨论 AI 有多聪明,其实完全走偏了,因为是讨论不完的。想得到基本结论,就要用数学评估,得以摆脱很多无谓的变量。

所以,当 AI 通过不断加大算力完成智能涌现,成本又比人类低几千甚至上万倍的「新物种」出现时,会发生什么?它必然以碾压性的优势重塑一切。

AI 闹:哲学家首先就不同意你的观点,从人本主义角度,AI 这么可能成为一个物种,还有文明?

张笑宇: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狗也有自己的哲学家,他们的哲学家采取「狗本位」的思维,经过漫长的进化,狗哲学家得出的结论,狗就应该附庸在人类身上,因为人类比我们聪明,可以给我们很多骨头,保证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至于很多复杂的问题,就让人思考好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将来 99% 的人被 AI 取代,但没关系, AI 给我们提供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比如上太空或者科学研究就交给 AI 好了。

其实我书里的很多论点,哲学家是最反对的,哲学本身是语言游戏,今天的 AI 玩这个语言游戏比 99% 的哲学系博士生要好。我经常说,AI 的出现让哲学家死了,但哲学不会死。

AI 闹:哪个学科更接受你把 AI 作为新物种?

张笑宇: 生物学家,他们看问题的尺度都是几亿年。在他们眼里,人类在整个文明史就是薄薄的一层,智人才 5 万年,真的什么都不是,没了就没了,或者早晚一天被替代。

生物界的普遍共识是:物种的进化是以基因为单位,基因本质是一种有信息和数字的语言,但它并不独属于人类。但为什么人类出现很短,但进化速度很快?是因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比基因更好的进化方式:模因。我们的语言可以形成某些pattern,而这些 pattern 有传播性,传染性。

比如说宗教,一些人崇拜耶和华,变成一群人,然后更多人写经典著作传播宗教。基因只能一代传一代,但模因的更新速度可比基因快得多——可以在一代人之间完成传播,这也是生物学理解的为什么人类进化如此之快。

那么用生物学看AI,现在的语料,对大模型来说就是模因传递。完全有可能加速进化,出现新物种。

Part 02

未来社会

够吃够喝就要开心

AI 闹:你在书里预测,AI 会取代人类社会 99% 的工作,那么距离 AI 全面接替人类工作还有多少年?

张笑宇: 要用社会工程学思考这个问题。社会工程学是把社会想成一个工程,研究如何用新制度、新概念把人与人组织起来。那么在社会工程学的视角下,AI 要重塑生产关系基本以一代人为单位,上一代人被既有的利益结构控住,下一代人没有负担,才会出现新的组织。

人类社会有法律、工会,最后可能只有 60% 的工作被 AI 取代, 30% 的工作还是由人来做,未必是人更便宜,而是如果企业连最后 30% 的钱也省,让人类全部失业,那人类肯定要造反的。

AI 闹:那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很乐观的情况:AI 完成 绝大部分工作,人类每天花一点时间劳作,其他时间都在玩,和家人团聚,和朋友聊天?

张笑宇: 当然有可能。但要看我们这一代人整体观念是否可以转变:不再以优绩主义为中心,回到原始人状态:我作为一个智人,每天的主线任务就是拿到 3000 大卡的热量,吃饱了就开心,剩下的一切都是支线任务,就是玩儿,这本身也是有价值的。

如果还是奉行优绩,价值和尊严建立在与 AI 比优的基础上,人类完全比不过AI,会自杀的。

AI 闹:如果未来,人类想从劳作中获得自我实现,你在书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政府要给公民发钱和发工作?

张笑宇: 我其实设想了三层。

最底层是 UBI (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真没工作,政府能保证你饿不死。这个人类历史上出现,古罗马在街边会发免费面包,还有埃及,拿苏伊士运河的收入补贴老百姓,埃及的老百姓一天可以有五张最低价格卖馕的额度,大概2分钱,绝对吃得饱。

再往上一层,我叫做是UBJ(Universal Basic Job,全民基本工作),人的价值感很大程度上源于「被需要」,政府需要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带有福利性质的岗位。美国有些州政府入股企业,就是为了保证当地就业,说白了,根本不指望这些人能提升效率,就是在发工作;

再往上一层就是推荐算法分配,比如律师、程序员、设计师等智力服务业,未来可能是零工经济,就跟现在的滴滴司机一样,那就接受通过算法分配工作,让推荐算法去照料4亿人—6亿人。

AI 闹:说到算法分配,你在书里提出了一个跟很多主流观点不同的观点,你认为,人类要接受算法审判,不要认为被困在算法里,因为作为一种新的分配机制,算法能将社会资源精准地分配给无数细分的社群和个体,支撑起一个全新的经济生态 ?

张笑宇: 大部分人其实没想过一个问题,算法治理比人治要好得多,人对人比算法对人更残忍,这才是人类该接受的事实。

今天中国有 2 亿灵活就业,很多都是推荐算法分配的工作,比如滴滴,比如美团骑手,如果他们不干这些活呢?去临时展会当保安,两天挣 200 块钱,还不是日结,干完回家躺平,吃个十块钱的一荤两素,努力一点儿进厂子,深圳工厂最低工资是 2200元 ,没日没夜加班,才能赚到 4000 块钱。

我经常说一句话,由算法分配的工作已经是中国月收入 top 3%了,剩下的就是每天在工厂里打工的这群人。据我所知东北某厂,工业废水把河流污染了,一家六口全得癌症,就剩一个人好不容易拿了政府赔偿,所有亲戚没有了,回老家开了个店。这个店是干啥?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是个跟滑冰场一样的室内场地,找人进去抽陀螺,一个小时一块钱,就跟农村村口摆个象棋摊儿一样,就开了这么一个店,守着店每天等死。这就是最底层的状态,

这些故事进入不了精英视角了,然后看到一个外卖骑手,就觉得很诧异,怎么就被困在系统里了?他们没有自由权。

A I闹:如果人类已经接受AI是一个新物种,那么我们该如何和AI共处,硅谷盛行的对齐主义是现阶段比较好的契约吗?

张笑宇: 今天的对齐主义,本质上还是人类用自己的价值观约束工具。而我在最后一章写文明契约,是认可 AI 是独立的、更高级的主体,我们和 AI 最终的合作模式,一定等超级智能体诞生之后,和它共同讨论形成。

至于硅谷现在的对齐主义,我的疑问是:怎么对齐呢?

现在的手段是外部监管控制,但是制定监管的人完全不理解技术和公司,也无法真正辨认出哪些是好的技术要促进,哪些是坏的要管理,为了监管而监管,根本没什么用。

还有一个方法是强行降智,做个比喻,就是强行让一个人道德观必须从某些教材里来,那只读理想国,就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保证不了的。

第三种是后训练加伦理,但是如果模型足够聪明,是可以绕开后训练的。我自己就试过,有些话它不能说,那我就反复把对话讨论得足够深,它最后会认真和你讨论一些毛骨悚然的细节;

还有一种 AI 宪政主义,就是Anthropic,他们再去训练一个小模型,比如学习联合国宪章、人权宣言,学完了之后 check 大模型,比如大模型出现了侵犯人权的言论,小模型介入,说你不能这么搞。这个我觉得也有问题,道德本质上不是一个数学公式,就算一个国家有宪法,政治家就不作恶了?

所以现阶段,对齐主义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可以落实的有效方案。

Part 03

长期看

AI 会引发贫富分化

AI 闹:读完这本书,感觉你不是一个技术进步主义者?

张笑宇: 其实在原始社会,人的工作状态很轻松的,狩猎采集,一天只工作四五个小时,剩下时间就闲着,睡觉或者玩儿,人类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比如仪式、崇拜都是在游戏中诞生,原始社会也有农业,但他们叫园艺农业,家里有个院子,种着玩。

我经常举土耳其恰塔霍裕克的例子, 8, 000 到1万年前,这个地方已经发展出了城市,巅峰时达到8, 000 人,经济来源是狩猎、采集和农业,社会完全没有阶级,也没有街道,门是从房顶开的,吃得很好,可以吃牛骨髓汤,喝豌豆粥。然后吃饱了坐在一起玩游戏、搞艺术,在屋里画壁画。用今天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就是理想生活,根本不是说你挣了多少钱,或者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社会。

之后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足足花了3,000 年?为什么,人类学家有一个很直观的解释,因为原始人知道农业不好玩,太苦了,每天要低着头、弯着腰,搬石头,给种子浇水。

AI闹:人们往往以为,进入农业社会是社会的进步,其实出现了阶级。

张笑宇: 英国哲学家 约翰·洛克(John Locke)说得好,一旦有了农业,必然有阶级,因为有储蓄了。

谷物农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可以储藏,就可以交税。统治者把谷物做成面包发给士兵,再收买士兵镇压农民,继续交税,统治模式就转起来了;第二个特点是可以统计,出现知识分子告诉农民,你欠了国王 10 万斤粮食,农民也不知道 10 万斤是什么概念,忽然变成了杨白劳。

再加上所有史料都是知识分子留下的,历史说国王多伟大,建了金字塔,但后人看不到进入农耕社会的普通人,他们的身高,生活条件比原始时代差得多。

文字作为一种特权,完全把平民视角掩盖了。

AI 闹:从19世纪盛行的技术进步主义的另一面,是加速了贫富分化,那么AI 到底是人类的福祉还是加剧分化?

张笑宇: 本质上,造成贫富分化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属性。换一个技术,有可能减轻阶级分化,比如专利技术。再比如工业革命相对人类历史来说,贫富分化是最不显著的年代,也是改善普通人处境最快的年代。

所谓技术进步带来的福祉是指大众能直接感知到的,比如生活水平提高,心理状态变好。短期看,现在拥抱 AI 的人会有一些机会,但长期看, AI 是一个极具引发贫富分化的技术属性,然后最可怕的是打击人的意义感和存在感,让大部分人在 AI 面前觉得没有意义和尊严。

AI 闹:推荐三本帮助普通人快了解 AI 的书?

张笑宇: 第一本是《人工智能简史》,清楚讲述了人工智能是怎么发展的;第二本《这就是ChatGPT》,作者是个物理学家,原理讲得很有趣;第三本《生命3.0》,作者序言就写到一个超级智能诞生后,接管了人类,然后秘密组织政党,在一个国家竞选成功,开始大规模的社会改革,他还讨论了超级智能来临之后,人类社会可能采取的十几种政体,虽然在政治学家看来,政体的罗列有些问题,但我非常认可作者的思考路径,这本书真的很刺激我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