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拿下2000台大单,交通安全场景首度规模化落地!
发布时间:2025-09-16 22:38 浏览量:1
一场静悄悄的机器人革命正在全国各地的车管所、交通路口和商业场所上演。多伦科技与众擎机器人签署战略协议,未来三年将部署超过2000台人形机器人,这是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知的最大规模商业化订单之一。
2025年9月12日,深耕大交通领域三十年的上市企业多伦科技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头部企业众擎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
双方明确了深度合作的核心方向,未来将围绕三大领域展开协同:场景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协同与融合创新、联合推广与品牌建设。
此次合作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明确的场景落地规划。不同于以往停留在实验室演示或小规模试用阶段,这批机器人将直接投入到公安、交通、新零售等垂直领域的具体场景中。
针对公安、交通、新零售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痛点,双方将联合开发系列定制化机器人产品。
这些产品包括智能导办机器人、交通安全劝导机器人、安防巡逻机器人、机场安检机器人、智能移动零售机器人等。
其中,查验机器人原型机已研发完成并进入试用验证阶段,计划2025年底投入市场;导办人形机器人与交通疏导人形机器人原型机预计2025年底完成研发出样。
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规模化落地,离不开底层技术的迅猛发展。就在合作宣布的前夕,宇树科技在9月15日开源了其UnifoLM-WMA-0架构。
这是一个跨多类机器人本体的开源世界模型-动作架构,其核心成分在于一个可以理解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物理规律的世界模型。
该世界模型具备两大核心功能:一是仿真引擎,作为交互式仿真器运行,为机器人学习提供合成数据;二是策略增强,可与一个动作头进行对接,通过预测未来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过程,进一步优化决策性能。
这意味着机器人不再是简单地执行预设程序,而是能够真正理解环境并做出智能决策。
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珍品”走向“规模化应用”的背后,是成本的显著下降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曾经动辄数百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如今价格已下探至数十万元甚至数万元区间。谐波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通过本地化生产,实现成本大幅降低。
政策方面,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今年以来,相关政策持续加力。3月,“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和美国正展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优势。
美国以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更加注重技术的前沿探索和底层突破。特斯拉Optimus继承了特斯拉在硬件集成方面的优势,如其线性执行器、轻量化材料和运动控制性能都处于先进水平。
中国企业则更聚焦硬件创新与性价比,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凭借大量工厂场景,使人形机器人能在真实环境中快速迭代。
在供应链方面,中国实现核心零部件100%自主可控,供应链份额占全球63%,而美国依赖日本与欧洲供应高精度零部件,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在量产能力、成本控制和工业应用实用性方面更具优势,而美国产品在算法创新和复杂任务处理能力上表现更突出。
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赛迪研究院发布的研报显示,2023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产业规模增长至39.1亿元,同比增长85.7%。
预计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根据高盛的预测,在技术得到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况下,2025年至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94%。
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将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10万亿元级别。
车管所里,机器人引导员正在耐心解答市民疑问;交通路口,安全劝导员不知疲倦地提醒行人遵守交规;机场安检区,机器人助手协助旅客快速通过检查...
这些场景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想象。
多伦科技与众擎机器的2000台订单,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宇树科技等公司开源核心技术的推动,整个行业将进入更快速的发展阶段。
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这些都是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的催化剂。
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这些机器人从示范应用走向大规模推广,从单一功能走向多功能集成,真正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