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红就翻车?50岁李乃文剪彩装可爱丢彩带,甲方老总黑脸全场尬住

发布时间:2025-09-18 19:58  浏览量:1

一次剪彩,两种场面。

这头是笑语喧哗、自称“老男孩”的综艺咖,那头是品牌方老总铁青的脸和落地的不祥彩带。

娱乐圈永远不缺反转剧。

“人红是非多”,这句话在50岁的李乃文身上得到了最新验证。

这位从中戏毕业、艺术世家出身的演技派,在《我不是药神》《悬崖之上》《大秦赋》等作品中贡献了不少经典角色,被誉为“剧抛脸”却始终“戏红人不红”。

没想到,让他真正破圈的,不是深耕多年的演技,而是一根剪不断的彩带和随手一扔的“潇洒”姿态。

9月14日的剪彩事件,不仅让品牌老总当场黑脸,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评论区恶评如潮。

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娱乐圈人设经营的脆弱性,以及艺人跨界的尺度难题。

李乃文的演艺之路堪称典型的大器晚成。

中央戏剧学院科班出身,母亲是国家一级演员,他在话剧舞台磨炼多年,最终在影视圈站稳脚跟。

细心观察他的演艺轨迹,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几乎从不重复同类角色。

在《我不是药神》中,他是唯利是图的医药代表;在《悬崖之上》中,他化身冷血特务鲁明;在《大秦赋》中,他又成为深谋远虑的李斯。

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却让观众记住了角色而忘了演员本人。

这种“剧抛脸”特质既是褒奖,也是一种困扰。

直到2021年,李乃文开始尝试综艺节目,才真正找到了破圈的突破口。

《哈哈哈哈哈》成为李乃文事业转折点。

导演组精准地捕捉到了他屏幕下的另一面,与银幕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搞笑一面。

一次直播中,他不小心露出香烟,急忙抿嘴、拉长人中,手忙脚乱藏烟,随后模仿他人说话转移视线。

这段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获得数百万播放量,弹幕纷纷刷起“原来你是这样的李乃文”。

在节目中,他与邓超玩猜歌游戏笑点不断;

追击战中与范志毅撒欢奔跑,结果摔得人仰马翻,被网友调侃为“两个百岁老人的倔强”;

在《地球超新鲜》中切西瓜不听指挥,被叫“叔叔”就追着人理论,还学会了“恶心巴拉”的撒娇。

这种反差萌迅速圈粉无数。

观众忽然发现,这个看似严肃的中年演员,其实有着不装不端的“老小孩”劲儿。

各大综艺制作方嗅到这一气息,纷纷抛出橄榄枝。

李乃文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从实力派演员成功转型为综艺宠儿。(张溥杰)

9月14日,某品牌剪彩活动现场。

李乃文作为新任代言人,一身白色西装,风度翩翩地站在C位。品牌方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和礼遇,却没想到换来了一场公关危机。

剪彩环节成了灾难现场。

当其他嘉宾利落剪断彩带时,李乃文手中的金剪刀却迟迟剪不断那根细细的彩带。

时间一秒秒过去,场面一度停滞,两位品牌高层不得不伸手帮忙。在众目睽睽之下,尴尬值瞬间拉满。

更令人费解的是,他全程笑容满面,仿佛正在录制综艺节目,对周遭凝固的空气浑然不觉。

剪断之后,他随手将彩带扔在地上,如同丢弃垃圾,转身就要离场。

一旁的老总注视彩带良久,最终弯腰拾起,重新递到他手中。

老总面色铁青,他却依旧笑呵呵招手互动。

这强烈反差的画面被现场观众完整记录,很快在网络上发酵。

视频上网后,迅速引发热议。

评论区迅速被恶评占领:“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懂?”“飘了吧?”“综艺人设害死人”、“商业场合当综艺现场,太不专业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风波已蔓延至他的演艺作品。

不少观众反馈,如今再看李乃文演正剧,极易出戏。“一看他严肃就想起他综艺里撒娇的样子,直接笑场。”

还有网友指出,剪彩时彩带剪不断、落地本就是不祥之兆,在商业场合中象征“财气流失”,品牌方恐怕心生隔阂。

这种文化象征意义在商业活动中极为重要,却显然被李乃文及其团队忽视。

一场剪彩,不仅暴露了礼仪缺失,更反映出艺人团队对商业场合的重视不足。

流程培训、表情管理、物料处理,本是基本功课。这让人不禁质疑:团队是否只注重综艺效果,而忽略了专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张溥杰)

李乃文的遭遇并非个例。

近年来,“叔圈”崛起,正是观众对油腻小鲜肉的反叛,转而追捧有实力、有故事、不装不端的中年男演员。

从雷佳音的“前夫哥”到于和伟的“蹦迪大叔”,从刘奕君的“反派专业户”到王阳的“拽而不油”,观众渴望看到明星真实的一面。

这种需求催生了大量中年演员通过综艺节目转型,寻找事业第二春。

“老男孩”人设之所能圈粉,是因为它打破刻板印象,带来新鲜反差感。

观众乐意看到艺人在合适场合展现真实自我。

但当“真实”越了界,就变成不合时宜、不专业,甚至是对场合与他人的冒犯。

综艺里藏烟、摔跤是可爱,商业活动中嬉笑敷衍却是失职;节目里切大西瓜是搞笑,剪彩时剪不断彩带还大笑就是失礼。

这种人设与场合的错位,在娱乐圈屡见不鲜。

某女星因在综艺中表现“吃货”人设而走红,却在参加美食纪录片时被批对食物缺乏基本尊重;某男星立“学霸”人设,却在直播中连基本常识都出错...

人设能载舟,亦能覆舟。

团队也需要反思

在这场风波中,李乃文的团队难辞其咎,艺人参加商业活动前的必备培训显然不足。

剪彩作为常见的商业仪式,有其基本规范和礼仪要求:

彩带的材质和粗细通常经过特别选择,既要有足够的韧性以保证仪式感,又要容易剪断;剪刀的锋利度需要提前检查;剪彩后的彩带应当妥善处理,通常由工作人员收走或作为纪念品保存...

这些细节本应由团队提前了解和准备。

然而从现场情况看,李乃文似乎对这些基本常识一无所知。

团队是否只关注综艺节目的曝光度,而忽略了基础商业礼仪的培训?

此外,危机公关的处理也显得迟缓。

事件发酵数小时后,才有一些零星的解释出现,且多是粉丝自发行为,缺乏官方声音。

在舆情管理极为重要的当下,这种反应速度显然跟不上舆论发酵的节奏。

说到底,娱乐圈熙熙攘攘,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人设或许能短期吸睛,但作品才是演员最硬的底气。

回顾娱乐圈长青树的发展轨迹,无一不是以作品立身。

陈道明很少参加综艺,却凭借一个个经典角色赢得尊重;刘德华保持适度曝光,但始终以作品说话;即便是参加综艺较多的黄磊,也在《小别离》《小欢喜》等作品中保持专业水准。

李乃文有演技、有积累,本可靠作品说话。如今却因综艺人设反噬,波及影视作品口碑,可谓得不偿失。

若想在娱乐圈走得长远,适当收敛、分清场合是必修课。团队更应做好前置培训,避免此类“翻车”事件再次发生。

观众可以接受幽默,但不能接受失礼;能包容可爱,无法宽容傲慢。这次事件应该成为所有艺人的警示:人设是把双刃剑,使用需谨慎。

用得好看是锦上添花,用不好便是当众落地、被人捡起的尴尬。

在娱乐圈这个放大镜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转折点。这次,李乃文和他的团队该好好长点心了。

如何平衡,考验的不仅是艺人本身,更是整个团队的智慧和远见。(张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