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的月经耻辱:女人每个月都要被放逐一次,结束后才允许回家
发布时间:2025-05-23 20:52 浏览量:3
尼泊尔位于南亚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其北部边界与中国西藏自治区接壤,正处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一侧。
这个地处高山与谷地交错地带的国家,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万。
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到封建制度、王室更迭以及21世纪初的内战的影响,尼泊尔社会结构和人口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
尤其是在战乱期间,男性大量参与战斗或外出务工,导致部分地区女性人口比例上升。据尼泊尔中央统计局的数据,部分山区乡村女性比男性多出15%以上。
经济方面,尼泊尔是南亚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截至2023年,尼泊尔人均GDP不足1500美元,乡村地区依旧以自然经济和小规模农业为主。
汇率差距和当地消费水平极低,造就了外国游客眼中的“超低物价”。
例如,在加德满都的一些传统市场,一公斤猪肉价格约为150尼泊尔卢比,而5公斤季节性蔬菜的总价甚至不到人民币2元。
日用品也极为廉价。手工制作的珠串、铜质佛像或传统生活用品,如水壶、围巾、香料等,在露天市场通常只需人民币几角至数元不等。
这种价格水平常被外来游客比作“穿越回几十年前的中国”。
尼泊尔的婚俗具有浓厚的宗教与文化特色,尤其在尼瓦尔人等传统族群中仍保留一套特殊的女性“多重婚礼”仪式,被称为“三婚制”。
第一次“婚礼”一般在女孩7至9岁之间举行,称为“伊希·布育”,又名“贝尔果婚礼”。贝尔果是一种果皮坚硬、象征恒久的植物果实,代表永不分离的象征配偶。
家长会在仪式前采摘最圆润完整的贝尔果作为“新郎”,为女儿求得未来幸福。
仪式由婆罗门主持,包括祭拜神明、供奉供品与传统舞蹈。完成后,女孩即被视为“已婚女性”,即便未来丧偶亦不被视作寡妇,避免传统社会对寡妇的污名化。
第二次“婚礼”是“巴鲁·巴鲁”仪式,又称“与太阳结婚”。
该仪式发生于女孩初潮之后,由女性长辈负责主持。女孩需在全封闭的黑屋中独处11天,不见天日,不得讲话,被视作“净化与转化”的过程。
第12天黎明前,她会被带出屋外,在山顶等待日出。日光照耀面部的瞬间即象征与太阳神“成婚”,此礼被视为女性步入成年与生育能力成熟的象征。
第三次婚礼,才是与真实男性的结合。尽管现代社会逐渐放宽婚姻自主权,但许多乡村仍遵循“父母包办、媒妁撮合”的模式。
婚礼当天,新娘需将其第一次仪式中使用的贝尔果置于枕下,象征好运与多子多福。
由于历史人口结构失衡及经济原因,在一些地区男性相对稀缺,再加上婚姻成本低,传统婚俗中往往无需男方支付高额聘礼。
相反,如果女方家庭条件较好,还会反向陪嫁羊只、铜锅家具或手工织物等物品。
尼泊尔对宗教文化的投入非常突出。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超过80%人口信仰印度教,另有10%为佛教徒。
政府及地方社区每年投入大量资源用于修缮寺庙、举办宗教节日及培训僧侣。例如,单在加德满都谷地就有数千座规模不一的佛塔和庙宇。
尼泊尔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全国超过八成居民信仰该教义。
印度教教义中存在一种被称作“朝帕蒂”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在月经期间或刚分娩之后,处于“污染状态”,他们觉得月经期的女人“不干净”,会带来坏运气,甚至是灾祸,因此必须被隔离。
所以这段时间,女人不许进家门、不许碰家人、不许进厨房做饭,连剪指甲、照镜子这类日常行为也被禁止。
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或出身富裕家庭的女性,在遵循“朝帕蒂”方面也难以例外。
为了实践这种隔离,一些家庭会在院落边缘或村口修建小屋,用于“关押”月经期女性。
这些小屋子条件特别差,通常是用泥巴、石头或者木头搭起来的,无窗、无锁,也不具备任何保暖措施。对条件更差的家庭而言,女性只能被安置在牲畜棚附近、田间地头,或被迫露宿野外。
冬天冷,只能裹条薄毯子硬扛;夏天又热又潮,蚊子虫子满天飞。女人就得在这破地方待上好几天,等月经完了才能回去。
每年都有女性在“朝帕蒂”期间因寒冷、饥饿、蛇咬、野兽袭击等原因丧生。
2016年,尼泊尔有个15岁的小女孩,因为月经被关进小屋,结果窒息死了。因为她晚上冷得受不了,生火取暖,结果屋子不通风,一氧化碳中毒。同一年,还有两个女人因为同样原因死了。
隔离期间吃的喝的也特别少,家人送来的往往是剩饭剩菜,营养跟不上,有时候连水都不够喝。
根子在宗教和文化上。尼泊尔好多地方信印度教,他们觉得月经是“污秽”的象征,女人这时候是个“污染源”,得隔离起来,不然会惹怒神灵,家里就要倒霉。
这种观念已经传了好几代,尤其在尼泊尔西部和中西部那些偏远山区,特别根深蒂固。
除了宗教,还有性别歧视的影子。女人本来在这些地方地位就不高,月经这事更被拿来当借口,把她们当“外人”对待。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这是“正常”的。
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尼泊尔政府于2017年正式立法,将“朝帕蒂”式的放逐隔离定为刑事犯罪,明确规定强迫女性在月经期住进小屋者可面临最高3个月监禁或罚款。
政府还在部分村庄设立“经期庙宇”,即专门为安置家庭佛像而建的小型公共设施,使女性在经期期间可“象征性”与神明隔离,以调和传统信仰与现代法治的冲突。
然而,法律实施面临显著挑战。
在法律施行六年后,西部偏远山区依然有超过60%的村落保留“朝帕蒂”小屋或类似隔离场所。
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之监管不力、女性法律意识薄弱,不少女性出于对神明震怒的恐惧,仍主动接受隔离。
在打破“朝帕蒂”的过程中,当地女权组织与教育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紫手带项目”通过在学校开展卫生教育与文化辩论,鼓励青年女性公开谈论月经、挑战禁忌,并建立“月经友好卫生间”。
当然,这些努力要完全根除千百年来的观念传承,仍面临长路与艰难博弈。
参考资料:
1、妇女的公共生活,一部介绍尼泊尔女性历史的视觉档案 澎湃新闻 2023年11月23日
2、尼泊尔八成女孩生理期被隔离 “月经小屋”变“死亡之屋” 海外网 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