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卫立煌去东北为何只身前往二级上将没有一支老部队?

发布时间:2025-09-05 09:05  浏览量:2

东北的冬天,那风刮得跟刀子似的。我常觉得人的命运也像这季风一样,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拐了个弯。1948年,东北解放战争势如破竹,陈诚这个国民党主帅被打得灰头土脸,好多人私底下都在说,“要是把陈诚给撤了,兴许局面能稳点。”甚至有点激进的还喊出“杀陈诚”这么狠的话。就在风声鹤唳的时候,国民党突然换了新头儿,把有“常胜将军”名号的卫立煌推出来,让他挑东北的重担。

其实谁都知道,这活不好干。卫立煌自己也犯了难,心里估计在盘算:“这仗我不想打啊。东北乱成这样,陈诚搅得鸡飞狗跳,形势基本上是一滩烂泥,真让我去收拾?”这世上怕就怕这种明知难挽的大局硬让人顶上,再厉害的将军,也难救已沉的船。

话说回来,卫立煌这次去东北特别有意思。你如果细究一下他,是只身赴任,身后竟然没带哪支老部队。他跟陈诚还不一样,陈诚十八军跟着几十年,走到哪心里都有底气。可卫立煌呢?身为国民党二级上将,自己那支打天下的老班底竟然都不在身边,这是怎么回事?

有些人看电视剧《大决战》时,觉得卫立煌轻描淡写,其实他后头这段军旅生涯真是坎坷得很。他早期不是黄埔系,跟许崇智在粤军混,那会儿蒋介石也跟许崇智结拜过当兄弟,两人同属粤军,所以蒋对卫立煌多少有点亲近,不过心里始终是半信半疑的态度。有点像老伙计,能用,但不真亲。

北伐那阵,卫立煌被蒋介石挑去当第9团少将团长。那个人,懂兵法,心也沉,战场上不是那种一头莽的,他打永定、松口两战,冷静敢冲,不搞花活。最后在松口那一仗,卫立煌亲自带着兵趟过林子,迎着机枪火力,硬是稳住了阵脚,这让蒋介石眼前一亮——“这卫立煌,是真能打!”所以他很快被提拔为师长。

那时候的中央军里,非黄埔出身能做师长的少之又少。说白了,蒋介石心里始终还是觉得黄埔是自己真嫡系。卫立煌靠本事上位,有点像外姓人做了家主,还是要小心点。后来,白崇禧指挥南京龙潭战役,卫立煌带队冲孙传芳部,干得虎虎生风。几年里,14师连战连捷。抗日战争一来,14师膨胀成14集团军,卫立煌成了这支劲旅的主心骨。很多老兵都记得他的风格,小心稳健,背后没啥花头。

但卫立煌的命运,没有给他一路开绿灯。西安事变的时候,周恩来和他谈过,说国家要集中所有力量对付侵略者,大家得放下私心,说句公道话,这种交心,在那个年代不容易。卫立煌是真信了,也的确在后来的抗战里帮了中共不少,有时候甚至把八路军的伤亡报告主动递上去,而且物资发得也挺痛快。一般人可能不信,这在国民党里算是“冒险行为”,蒋介石其实非常忌惮这些“夹了中共名字”的将领。

所以抗日刚一完事,蒋介石随便找了个由头,把卫立煌从第一战区司令的位置上撤了,弄去了闲职,甚至连手下那14集团军也“洗牌”了。卫立煌旧部,原本跟着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被分散到五湖四海,不少人还掉队了。刘茂恩后来接手当司令,整个14集团军的号码撤销,原本稳稳的班底被蒋介石拆得稀碎。说白了,就是不给卫立煌机会再自成一系。

人到中年,拐个弯都是事。当年组织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蒋介石最初是想让卫立煌带第一路军去。但偏偏有人在蒋面前添油加醋,说卫立煌跟中共走得近。蒋介石一琢磨,怕出岔子,就把罗卓英安排上去了。卫立煌这次算是主动想干活,却空手被搁置,这算是第二回“被撤”。

后来,缅甸那一仗,也不是顺风顺水。仁安羌大捷其实蛮激动人心,可到了野人山大撤退,尸横遍野,受伤士兵在丛林里啃树皮,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活下来的。等到要重新成立远征军,蒋介石却又想起卫立煌。大概那会儿真的没更合适的人选,卫立煌担了司令,指挥滇西反攻。这一仗打得艰难,那是真风里来雨里去,部队补给断断续续,敌人还会用毒气。打仗的时候还有士兵拿着穿了洞的鞋子上阵,卫立煌亲自下去看阵地,知道有几个连队已经三天没热饭吃。最后,还是远征军将士拼了命,在印缅地区跟驻印军合围,这才算收了个“战略会师”。

可惜,这批部队从组建到抗战结束,人员流动太大,战后卫立煌自己也不愿意再介入内战,他主动申请到海外考察。当时上海知识分子圈子里私下都传,卫立煌是“明哲保身”。他的老班底也就此分散,跟他没啥直接联系了。

等到东北再开战,卫立煌只能凭“昔日远征军老长官”的虚名,和当地国民党部队攀关系。其实,他的名头在军中还是值点钱的,有不少人愿跟着他办事,只是老蒋到底信不过他。为防卫立煌“偏向中共”,蒋介石专门让范汉杰做副总司令,表面看是帮手,实则在旁边钳制他。两人本就各有心思,彼此防着,一起做事,怎么都拧不成一股绳。

这事在东北军里早就传开了。某次部队会议,卫立煌刚发完一通指令,范汉杰立即反问一句:“这个计划,和总部之前的部署有冲突,要不要先请示?”现场不少团长都在底下推来搡去,甚至有人跟我说过,气氛冷得能结冰。这种官场上的隔阂,玩命打仗哪还顾得上?结果没多久,辽沈一战,国民党在东北就全线崩盘。

卫立煌被蒋介石第三次撤职。这回他心里彻底亮了——老蒋,终究还是信任不起来。很多人说,卫立煌那时候已经动了回头的念头,后来和我党合作,也算是形势使然。

人生的转折,有时候不是选择,而是被围困到无路可走。卫立煌三次被撤、三次被提、三次心冷,有些人说这叫“命里带煎熬”,也有人觉得他是世故的活法。不管怎么评说,东北的那个冬天,刀子一样的风里,他估计也是在百转千回地琢磨,这江山到底要往哪儿去。其实换了我们,遇上这种局面,又有几个说得清答案?

历史啊,很多时候,留着让人品一品,一下子看不透,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