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撤资、项目停摆,英国制药行业危机谁来买单?
发布时间:2025-09-19 14:22 浏览量:1
英国制药行业最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随着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国际制药巨头接连撤资,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药品投资不足、定价机制僵化、监管效率低下……种种矛盾正在将英国这一曾经的生命科学强国推向边缘。
英国科学大臣帕特里克·瓦伦斯在议会发出警告:“我们不能再看着这个行业继续衰退,这十年的下滑趋势必须结束。”
上周,美国制药巨头默沙东突然宣布,取消其在伦敦建设价值10亿英镑的研究中心,并裁减在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125名科学家。默沙东的理由很直接:英国在解决生命科学行业投资不足的问题上毫无进展。
而这并不是个例。阿斯利康也紧随其后,宣布推迟原计划投资2亿英镑在剑桥建设的新实验室项目。
更早前,今年1月,阿斯利康还放弃了斥资4.5亿英镑的疫苗生产基地项目。这些决定背后,反映出制药行业对英国商业环境的不满:政府支持不足、药物定价机制混乱、审批效率低下……这些问题让药企的投资信心遭到了重创。
阿斯利康英国总裁汤姆·基思-罗奇直言,药物投资环境“持续恶化”。英国制药行业协会(ABPI)主席理查德·托比特也警告,英国在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爱尔兰等国家的竞争中正逐渐落后。
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国国民健康服务(NHS)在药物开支上的持续下降。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NHS药物开支占比一直在减少,目前仅为9%。这不仅削弱了药品市场的活力,也直接影响了制药行业的研发和生产计划。
更让药企失望的是英国的药品定价机制。药品定价由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和国家卫生与护理卓越研究院(NICE)共同负责,但审批流程冗长且不透明,加上对高成本前沿药物的价格压制,让制药公司在英国市场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默沙东英国负责人本·卢卡斯表示:“我们非常重视与克里克研究所的合作,但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我们只能撤退。”
与此同时,高昂的研发投入与英国政府的支持缺乏形成了鲜明对比。默沙东的撤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药企可能会跟进,进一步加剧英国生命科学产业的下滑。
面对当前的困局,英国政府不得不开始反思。科学大臣帕特里克·瓦伦斯,曾是葛兰素史克(GSK)的高管,他对行业现状的担忧不无道理。他强调:“过去十年,我们的药品投资一直在下降。这不仅影响了行业发展,更让英国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岌岌可危。”
瓦伦斯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增加NHS药物开支比例,加强药品审批效率,简化定价机制,并与制药行业重新开启谈判。他还提到,英国需要像阿斯利康和葛兰素史克这样的本土巨头来支撑整个行业,失去它们将是不可承受的代价。
新任健康副部长祖比尔·艾哈迈德也呼吁,从经济效益和临床效果的角度重新审视药物定价模式,以适应昂贵的前沿治疗药物。他认为,英国需要在“公平分配药物”和“支持药企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制药行业的危机不仅是英国的问题,更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药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但如何将这些药物以合理的价格普及到更多患者手中,却始终是一个难题。
英国的生命科学领域曾是全球的领先者,但如今却被困在药物投资危机和商业环境恶化的泥潭中。要想破局,英国政府必须迅速采取行动,修复与制药行业的关系。
瓦伦斯的表态或许能给行业带来一丝希望,但仅靠言辞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默沙东和阿斯利康的撤资风波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更多企业会逐步放弃英国市场。
对于英国来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药物定价问题,而是一场关乎产业未来的生死战。能否扭转局面,重塑信任,最终决定了英国制药行业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