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宁静致远 拼搏担当——记领衔广元中学的苏国刚和他的教育团队‖杨明强
发布时间:2025-09-19 14:53 浏览量:1
宁静致远 拼搏担当
记领衔广元中学的苏国刚和他的教育团队
杨明强
广元,这座以“剑门蜀道”和“女皇故里”闻名于世的川北重镇,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素有蜀北门户之称。金牛古道与嘉陵水路在此交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遗迹与现代思想交相辉映,英才辈出,文脉千秋。2300余年的建城史上,三国文化风起云涌、荡气回肠;女皇文化开天辟地、泽被苍生;蜀道文化跨越天堑、通联古今;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现存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18项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
广元中学大校门
广元中学就是闪烁在这座古城之巅的明星,她发轫于公元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置“嘉陵书院”;1890年,修葺嘉陵书院,增其旧址,名曰“汉寿书院”;1929年,更名为广元县初级中学校,现代广元中学诞生;1943年,改名为广元县立中学;1949年12月,三校合并,统称广元县立中学;1953年,更名为四川省广元中学;1994年,成为省重点高中;2005年,创建成国家级示范高中;2013年,转评为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2023年转评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引领型)。三百年风雨兼程,三百年启智润心,学校以“博学广才、器识为先”为校训,秉承“立德树人”的使命奋力前行;如今,学校总面积达172亩,教职工451人,学生6600余人。
21世纪以来,广元中学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文化建设比翼齐飞。2013年,以苏国刚为校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审时度势,通过回顾、反思、前瞻,痛下决心革积弊,狠抓管理促发展,学校驶入与教育强国建设征途同频共振、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校风校貌和教育教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黉门巍峨,莘莘学子志鸿鹄;展馆弘毅,百年文脉传薪火;馆藏琳琅,独冠巴蜀耀日月;作品璀璨,融贯古今纳春秋。
凡此种种,真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格局,源于什么?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广元中学的“领头雁”——苏国刚及其教育团队。
转变:从人心和风气开始
苏国刚,男,1971年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1992年从绵阳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绵阳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母校苍溪中学任教,先后任苍溪中学德育处主任、办公室主任、副校长和校长,2013年调任广元中学校长。从一线教师到中层干部再到校长,苏国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学校党委书记苏国刚(右一)、校长赵崇杰(左一)和老校长邓义初留影
2013年,苏国刚到广元中学后,沉下心来,深入师生群体,关切得与失;深入教研组,诊断教与研;深入课堂,把脉教与学。第一手真实、丰富的资料,让他快速找到症结所在,为革故鼎新和传承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针对广元中学当时人心涣散、工作散漫的现状,苏国刚意识到,凝聚人心和转变风气是当务之急。他倡导全校教职工树立“我们都是广中人”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学校形象,杜绝诋毁、伤害学校的言行;以“为学校增光添彩”为己任,确立了“凝心聚力、精细管理、内强质量、外树形象、矢志不渝、振兴广中”的工作思路,以“广中是你一生的骄傲”为坚定的信念,以“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为价值取向,树立信心,团结一心,努力奋斗,重振雄风。苏国刚带领班子成员,在全校切实构建“三和谐”关系,即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和谐、家庭关系和谐,进而促进“三有”格局,即有尊严感地活着、有成就感地工作、有幸福感地生活。
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提升教职工的政治站位和职业操守;狠抓制度落实,扭转工作作风;开展评优活动,弘扬昂扬正气;推行竞聘上岗,激发拼搏精神。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人心初步凝聚,斗志得以激发,绝大多数教职工从消极观望转变为热情投入,精神面貌明显改观。
习惯在规范中养成,风气在习惯中形成,境界在风气中升华。全校教职工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将个人事业追求、幸福期望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师生,“爱校为校”的动能得到充分调动。
“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位师生尽显风采,是广中多年来不变的追求。通过积极开展新课程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和科研能力培训,努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以梯队建设激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开展阅读经典、聆听名师讲座、一周一练、新老互学、教学反思等活动,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保障教育教学质量“高位求进,稳中有升”。
质变:狠抓重点环节
思路决定出路,榜样引领前行。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苏国刚兢兢业业、尽心竭力,心系学校、情系师生,全校教职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凝聚力在增强,责任心在复苏,执行力在夯实。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苏国刚带领班子成员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将巡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校风、教风和学风得到根本好转。办学策略的重点环节改革从教学模式转变开始。
抓课堂教学环节
推行小组合作学习,锚定课堂效果。以6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互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把“课堂”变为“学堂”。苏国刚要求全体教师充分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学生有所收获才是教学的关键。老教师们放弃了滔滔不绝的自我表演,放下身段走进年轻教师的课堂,学习他们如何激发学生动能。赵老师说:“以前总把自己讲得很累,效果还不理想,现在当好课堂的‘主持人’,学生自己就进步了。”
坚持推门听课,提升课堂实效。学校领导、年级管委会、备课组长及学科教师不定期进入教室听课,课后交流改进。刚开始实施的时候,老师们意见很大,觉得学校不信任自己,吐槽说“上课都要派一个‘监工’”。苏国刚在教职工大会上说:“推门听课就是要改变老师们上课随意的状态,要杜绝‘橡皮课’。”当推门听课变成了一种习惯,老师们不再觉得别扭。贾老师参加省级赛课获得一等奖后,感慨道:“一点都不紧张,只不过是多了一些人听课而已,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完善“五学”课堂教学策略。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反思,广中的课堂形态开始发生质变——从被动到主动,从识记到探究,进而凝聚广中教师集体智慧的“五学”课堂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导学—读学—群学—练学—悟学。“五学”课堂立足从记忆课堂转向探究课堂,从独白式转向对话式,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模式。而今,“五学”课堂升级为不讲模式讲原则(和善坚定,因材施教,先学后教,及时反馈,刻意训练)。2024年,应届生王皓考取清华大学后,回校给学弟学妹们作报告时说:“一个人或许走得很快,一群人却走得很远。我很有幸,在广元中学遇到了这样的一群人。”
标本馆
抓干部队伍建设
打破僵化机制,激发队伍活力。面对中层干部六年未作调整的局面,学校果断推行公推公选制度,首次公开选拔6名中层干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采用个人自荐、民主推荐与竞聘上岗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选人渠道,鼓励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四届累计完成59人次的干部选任调整,建立起一支有活力、有闯劲的管理梯队。
强化制度管理,实行任期制、目标制与责任制,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这一改革将选人用人权交给广大教职工,增强了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效激发了教职工主人翁意识。2014年,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中,多名青年教师主动报名,经过演讲答辩、民主评议等环节,最终入选者普遍反映:“过程公平公正,即便落选也心服口服。”
注重培养输送,发挥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学校不仅内部盘活干部资源,还积极向外推荐优秀人才。近年来,已有3名中层干部获提拔担任市内其他中学的主要负责人,广元中学成为培育校长人才的摇篮和基地。从广元中学党办主任成长起来的张楠,现任广元市树人中学校长。她总说:“在广中的历练为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经历终身受益。”
抓教师队伍建设
围绕教师专业成长与价值实现,系统推出“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机制,持续拓宽教师视野。经学校多方争取,获得师培资金,每年分批次组织教师赴成都、长沙、宜川等地全国名校跟岗学习,全年培训达到1000余人次。邀请张宏杰、葛剑雄等国内知名专家来校举办“汉寿讲坛”专题报告100多期,提升教师眼界与胸怀,“汉寿讲坛”被打造成学校明星品牌,老师们都说:“足不出户也能与国内顶尖专家对话。”
重视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优化队伍结构。十余年来,学校累计引进特殊人才和硕士研究生130余人。同时,强化1369“青蓝工程”,各年级备课组实行集体备课与资源共享,推动陈昕、张宇东、李现文、李凤耀、严敏、张桂蓉、王璐、王秋、刘小军、李成、徐斌等一批学科带头人及优秀团队快速成长,形成了互学互鉴、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
教师队伍结构显著优化,年轻化、专业化成效突出。通过持续引进高学历人才和内部调整,教职工平均年龄从2013年的52岁降至42岁。近三年,每年新引进约30名硕士研究生,目前全校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近30%,为一流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2020年以来,大批新进研究生教师勇担重任,在德育管理、教研教学上大放异彩,为学校注入新鲜动能。
加大现代化办公力度
推动教学技术现代化,彻底变革传统授课方式。学校为所有教室配备一体交互机,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全员使用PPT授课。2014年至2017年间,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比例从5%迅速提升至95%。学校专门邀请了信息化老师,对全校教职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培训,尤其针对个别老教师,更是手把手教学,直到教会为止。临近退休的黄老师说:“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禁不起新技术的冲击,现在课堂容量大了,学生感官更直接了,我也算赶上了现代技术的末班车。”
实现办公沟通高效化,升级组织协同机制。全校400余名教职工的工作联络和会议通知,从微信群全面迁移至钉钉平台,所有公务活动和改革举措均通过钉钉发布。这一转变显著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透明度,构建起快速响应、全员参与的数字化办公环境。
强化民主决策与凝聚力,凸显教师主体地位。借助钉钉平台,学校广泛征求每一位教职工的意见建议,极大增强了“广中人”的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各科室推行“马上办”,聚焦老师们的建言献策,第一时间办理,第一时间反馈,老师们对学校的行政效能满意度逐步提高。
做好师生关怀工程
突破职称评审瓶颈,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制定科学严谨的量化评分与考核细则,职称申报材料及评分数据多次张榜公示,职评小组成员由全校各学科高级教师组成,职评领导小组按比例现场抽取,实现全程透明、公平公正。十三年来,学校职称评审工作始终保持“零投诉”,并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使一批扎根一线、业绩突出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周萍老师常说:“公平公正的职评方式,让我们行动有方向,能者上,知不足,我们从不把精力浪费在人情世故上。”
落实安居保障,切实缓解青年教师压力。为解决新进教师住宿问题,学校争取到32套设施齐全的两人间青年人才公寓,新入职教师实现“拎包入住”。改善了青年教师的生活条件,解决了后顾之忧,为他们专注教学、奋发进取提供了坚实保障。
优化后勤服务,守护师生“笔尖上的幸福”。广元中学始终将师生关怀置于首位,通过系统化、人性化的后勤服务改革,构建包括膳食保障、基础设施升级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体系,致力打造安全、温暖、高效的校园环境。尤其是在膳食服务中,切实把牢“舌尖上的安全”,将食堂作为服务育人的重要场所,通过明厨亮灶智慧监管、食材溯源、膳食委员会监督等措施,确保食品安全与膳食健康。每日提供150余个花色菜品,中西餐结合,深受师生欢迎。在2025年上期的家长满意度测评中,食堂满意率达95%以上,进一步守护了“舌尖上的广中”的金字招牌。
这些关怀措施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教师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有效激发了全员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苏国刚常说:“学校就是教师的港湾、靠山和110,大事小事都可随时呼叫;校长是教师的家长和亲人,关心、帮助和呵护教师是应尽职责。”
艺术节
腾飞:跨越发展,硕果累累
近年来,学校党委书记苏国刚和校长赵崇杰,带领何晓华、侯静、汪贵平、房铭伟、谭强、赵怀勇、康锦秀、李俊等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勠力同心。在重大事项和决定上,总是通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群策群力,实行民主集中制,达成共识后推行。学校确立的“三高”(高起点思考、高效率运作、高质量展示)标准和“四实”(踏实、扎实、稳实、坚实)准则,让教育的本真照进每一位师生的梦想,并让求真的品格成为师生恒久不变的人生信条。
在领导班子带动下,广元中学通过思想引领、机制激励、制度保障、人文关怀和文化凝聚,校园生态更加和谐,教育教学教研呈现蒸蒸日上、跨越式发展的喜人态势:教师更加勤奋敬业,通过培训与时俱进,教学水平和育人本领不断提升;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拼搏意识更加强烈,整体成绩持续攀升。
经历了百年沉淀的广中,以及10多年的淬火和历练的广中师生,都随之拥有一份与众不同的沉静。几度春秋,物欲横流。但广中人始终坚守精神高地,始终坚持泰然处事的态度,抱朴守真的定力,坦然面对冲击,保持教育初心。苏国刚常说:“教育需要安静和平和,需要耐心和耐性。安静下来,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广中校园在这场持续10多年的静默而深刻的变革中,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从队伍建设、德育建构、课堂转型、教师培训、对外宣传等方面入手,继续在“变革、精细、落实、规范”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跨越发展,获得了显著成效。
美丽校园
一串串数字,绘就了一幅整体提升、人人成长的壮丽画卷——近年来,广元中学的高考质量更是连年跨越式增长:
一本上线人数从2014年127人到2025年924人,一本上线率增长了近十倍;本科上线人数从2014年1050人到2025年1717人,一本上线率增长2.72倍;学校先后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伦敦大学等国际国内一流名校输送了上百名优秀学子,年均向北京体育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一流艺体名校输送10名优秀学子;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近100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美丽校园
作为学校“领头雁”的苏国刚书记也实至名归,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四川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副会长,四川省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面对一系列的骄人成绩和荣誉,苏国刚和他的团队,总是虚怀若谷,谦逊有加,毫无骄尚之情和自我陶醉。正如苏国刚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年广中,不进则退。作为新时代的广中人,行进在教育强国的征途中,我们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唯有如履薄冰、不懈进取、励精图治,努力传承和弘扬广中百年积淀形成的人文精神,才能继往开来,自策自励,用不懈的奋斗创造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说到这里,苏国刚目光坚毅,自信满怀!
名人雕像见证悠久的办学历史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文/图:杨明强(网名晓风皓月,作家,摄影家,知名媒体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直作协副主席,省招考委、省教育考试院《招生考试报》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