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万女骑手狂奔:中年妈妈们的外卖箱里,装着多少不敢哭的夜晚?
发布时间:2025-09-18 20:50 浏览量:1
当外卖箱成为中年女性的生存容器,一组数据揭示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美团研究院统计显示,2022 到 2024 年,女骑手数量从 51.7 万增长至 70.1 万,两年间增幅达 35.6%,而同期骑手总人数增长率仅为 19.4%,女骑手增速近乎整体行业的两倍。
这意味着每新增10个骑手就有3个是妈妈。截至2025年7月,全国1400万外卖员中,女性占比已达24.3%,即大约每4名外卖员就有1名女性。
社科院学者孙萍的研究为这个群体勾勒出清晰画像:平均 37 岁的她们,85% 已婚,96.6% 已育,72.8% 需要抚养未成年孩子 —— 这些数字背后,是 "谁的妈妈和谁的老婆" 的具象身份。
40 摄氏度的盛夏正午,亳州女骑手朱女士的蓝色工装已能拧出水来。外卖箱里,患重病的女儿蜷缩着,手臂上露出输液港的疤痕 —— 为凑齐治疗费,她每天要抱着孩子爬 20 多栋无电梯老楼,"每级台阶都像灌了铅,女儿的咳嗽声比导航提示还扎心"。听障骑手刘甲甲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 200 多条预设回复,"您好,我是听障骑手,餐已放在门口" 的文字,是她 6 年跑单 6 万多单的 "声带"。
体力与生理的双重枷锁更显残酷。武汉女骑手郝海燕曾为送 5 箱饮用水,在老小区楼下来回跑 4 趟,"夏天的柏油路烫得鞋底发黏,最后一趟腿抖得差点跪下去"。而 "少喝水、穿深色裤子" 是行业心照不宣的生存智慧 —— 生理期遇上早高峰,有骑手憋尿到膀胱刺痛,"实在忍不住就在绿化带解决,完事还得用酒精湿巾擦手接着送"。
女骑手数量三年增长35.6%,但男性收入仍比女性高,完成同样工作需付出更多艰辛。62.6%的骑手日均工作超10小时,一个站点近百名骑手中仅2-3人能月薪过万。
当西贝餐饮 "1.8 万员工面临就业压力" 的新闻刺痛公众神经时,传统服务业的收缩正悄然将大量中年女性推向命运的岔路口。调研数据显示,50.8% 的女性骑手入行前从事服务业,其中 45.5% 曾是餐馆服务员、家政阿姨等小微从业者 —— 她们如同被时代浪潮拍上岸的鱼,而外卖箱成了临时喘息的 "水洼"。
“推力-拉力”模型下的生存选择:传统岗位的“挤出”与平台经济的“吸入”形成奇妙共振。制造业回流、自助收银机普及让纺织厂女工、商场导购岗位骤减,而外卖行业“3天培训即可上岗”的低门槛,以及“周中跑单、周末保洁”的灵活模式,恰好接住了这些被时代甩下的女性。美团数据显示,31.6%的骑手因失业入行,近半数人工作不满3个月,这里更像“就业中转站”而非终点站。
政策热词与骑手现实的温差正在拉大。湖北 "妈妈岗" 承诺 "弹性工时 + 社保补贴" 的四赢局面,饿了么推出 "站长晋升通道",但现实是女骑手们的外卖箱里,装着孩子学费的同时,也装着 "仅覆盖重疾险" 的保障清单。
当 70 万女骑手的配送箱穿梭于城市街巷,她们不仅承载着餐食,更用耐心与共情重构着算法世界的冰冷逻辑。美团数据显示,女骑手在沟通耐心与服务细节上表现突出,谢一颖因 "微笑服务" 月获顾客打赏七八百元;刘甲甲 "敬礼比心" 的视频走红网络,让顾客感慨 "即使生活艰难,她仍未丢失善意"。T3 出行报告更印证了这一优势 —— 女性司机五星好评率显著高于男性,"开车稳"" 情绪稳定 " 成为高频评价。
然而,传统算法的 "性别盲" 曾让这种优势无处安放。专家批判早期平台规则具有 "男性气质",高强度体能要求、效率至上的派单逻辑,将女性置于 "闯入者" 位置。33 岁女骑手小顾的困境颇具代表性:"系统前后派多单,等餐齐了第一单已快超时,拒单就会被减少派单"
改变正在发生。2025 年平台算法加速向 "人本导向" 转型:美团探索标注订单重量、完善夜间安全辅助功能,饿了么引入实时红绿灯数据优化配送时间。更具突破性的是制度层面的响应:新修订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明确要求,平台算法需 "充分考虑女性生理特点"。算法重构的核心,正在于让冰冷数据学会“读懂”女性骑手的双重身份:她们既是高效的配送员,也是需要兼顾家庭的母亲。
朱女士收到社会捐款后的哽咽采访仍在耳边回响:"原来真的有人会心疼我们这些在风雨里奔跑的妈妈。" 这 70 万女骑手的背影,折射出社会支持体系的巨大缺口 —— 当 "妈妈岗" 还停留在政策文件,当职业伤害保险覆盖率不足 30%,当 "骑手子女暑托班" 仅在少数城市试点,我们是否该思考:这个社会是否欠她们一个真正安全的 "避风港"?
外卖箱装得下三餐温饱,却装不下一个母亲的完整梦想。让每个狂奔的女骑手都能体面停下脚步,或许才是文明社会最温暖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