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挫到自驱!凯平拆解孩子敏感、抗挫力差难题,家长必看干货

发布时间:2025-09-20 17:32  浏览量:7

各位当爸妈的读者,是不是总被各种养娃问题搞得头大?比如看到孩子高考失利走不出来,自己急得团团转。

青春期孩子跟自己对着干,气到血压飙升;想让孩子有自驱力,却总忍不住用压力逼他……

其实这些问题,心理学专家彭凯平在跟新华网主持人聊天时,都给出了特别实在的答案,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唠唠。

先说说为啥有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强,有的却特别敏感。不是孩子“玻璃心”,这背后有三个原因。

天生的遗传占一部分,有的孩子对压力本来就不敏感,遇到事儿分泌的压力激素少,恢复得自然快;

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也很关键,要是咱总跟孩子说“别怕,爸妈一直陪你”,孩子心里有底,遇事就敢闯;

还有后天的生活习惯,慢慢也会影响孩子面对压力的反应。

而且敏感也不是缺点,你看那些摄影师能捕捉到光的细微变化,靠的就是敏感,关键是把这份敏感用对地方。

那遇到孩子焦虑、敏感,咋帮他切换到理性状态呢?别觉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定死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有三个办法特管用:要是孩子当下就紧张,让他赶紧深呼吸,告诉自己“别急”,这是能马上用的近端防御;

要是情绪缓不过来,让他找朋友聊聊天,多跟人打交道,这是中端防御;

从长远看,得让孩子接受生活里的“无常”,知道人生不如意是常事,这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远端防御。

还有大家常说的“松弛感”,不是让孩子躺平,而是遇事别慌,能快速恢复正常。

比如突然听到巨响,有的人两分钟就平静了,有的人一直紧张,松弛的人就是能更快稳住。

想让孩子有松弛感,别让他按“人设”活,不管是别人的期待还是自己的期待,都别太较真。

平时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比如有的孩子学习一般,但特别会跟人相处,这就是他的本事。

咱们养娃总躲不开“比较”,比分数、比工作、比婚姻,其实人本来就需要通过比较认识自己,但得选对比较的对象。

要是跟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比,人家一年赚5个亿,咱孩子一年赚5万,这不找不痛快吗?

不如让孩子跟自己比,跟身边人比,跟过去的自己比,看到自己的进步就好。

还有应试教育和孩子个性发展的平衡问题,很多时候是孩子被短期的学习压力困住了,忘了还有交朋友、找成就感这些重要的事。

比如孩子爱打游戏,可能就是学习太累想放松,咱先别骂他,跟他说“妈妈知道你今天累了”,再一起找更合适的放松方式,慢慢帮他找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青春期孩子“对着干”是很多家长的痛点,其实孩子跟你对着干,可能是在探索自己的边界,也可能是想宣泄情绪,甚至可能是你的想法真的不对。

咱别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要是孩子在探索边界,就陪他一起找答案;平时多跟孩子一起做些事儿,比如打打游戏、跑跑步,每周定个固定时间聊天,雷打不动。

跟孩子聊天别总讲大道理,多说说自己的故事,比如当年怎么谈恋爱、工作中遇到啥困难,让孩子知道爸妈也需要他的关心,用感情打动孩子,比讲一百句道理都管用。

最后说说孩子的自驱力,别以为压力能逼出动力,尤其是需要动脑子的事儿,压力越大效果越差。

真正的动力是孩子自己对事情的兴趣和快乐。

比如孩子做完作业特别开心,咱别立马问 “还有作业没”,得让他开心够4分钟,这样才能形成奖励回路,下次他才会更愿意主动做。

要是看到孩子写作业时哼着歌、面带微笑,甚至进入 “物我两忘” 的状态,那就是他学得最投入的时候,千万别打扰。

这种时候的心理奖励,比给多少钱都管用,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

养娃就像跑马拉松,不用总着急往前冲。咱们少点控制,多点理解。

少点比较,多点欣赏,跟孩子并肩走,他自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长成又有自驱力又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