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铜镜中的乔妇人1:老赵闲聊花钱铜镜中的社火图像乔妇人4
发布时间:2025-09-21 07:03 浏览量:1
六、花钱铜镜中的乔妇人
从上述考古艺术图像中乔妇人的特征我们可以获得以下认识:
1、乔妇人就是与持花伞的男子一起组成小组而呈现的,既然称为乔妇人,虽然其人外表是妇人,其实是男子扮演的,至少在现场效果上,可以营造气氛,抓眼球搞怪,搞气氛,逗大家一乐。
2、乔妇人的妇人服装总体显得臃肿,头上多披着一块头巾,而乔妇人本人双手往往去再两边拉扯头巾。
3、持伞男子,或者成年样,或者童子装,发型有时童子发型,丫髻造型,有时浑裹打扮,样子低微,有时朝天襆头,充满戏剧味,不一而足。
4、乔妇人略为扭捏羞涩,而持伞男子则往往一足抬起,或者先后走步,呈现某种活跃的行走的动感。
5、乔妇人往往与杂剧角色以及鼓乐、村田乐等形成有机队列。
由此,我们可以凭借这样的特征要素的认识,去辨识其他艺术图像中的乔妇人主题。比如花钱铜镜。
其一
万姓快活社火花钱 胡坚藏品
本花钱人物故事一面,既然左右成组,为乔妇人组合,则上下理当也是一个组合,从穿上姿势看,类似扛冬瓜之类的村田乐,则穿下漫灭之图,大致也是村田乐或者伴奏鼓乐。
持伞者发型类似丫髻,则此类丫髻持伞者也有同类参照如下:
其二
胡坚藏品
本钱中2图主题,我们日后会聚焦,今天先聊1图内涵。1图中,穿右,穿下,都是击鼓人众,而穿上,穿左侧人物,则明显构成了上述我们阐述的乔妇人“男欢女嬉”图像。本钱中的右侧男人持伞,左侧妇人却持扇,这个变数也符合情形,因为宋金乔妇人图像中,不仅有前述的拉头巾姿势,也有妇人持扇的样本存在。如下图所示:
而与乔妇人表演相配合的鼓乐,也就是社火文本中经常出现的”社鼓咚咚“,鼓乐伴随了。这种鼓乐相伴的状态,在乔妇人艺术图像中也频频出现,其中一种呈现方式,就是鼓乐与乔妇人表演处于同一画面,如下列图所示:
山西屯留宋村金天会十三年墓杂剧表演壁画右半部分
其中另一种呈现方式,就是鼓乐与乔妇人表演虽然不处于同一画面,但是分处于同一组序列的组画之中,如下图所示:
南范庄金代墓葬东、西壁各有一组九件乐舞社火表演砖雕
其三
宋代社戏风俗钱,胡坚供图
本钱图像线条诸多磨灭漫延之处,我们择优选择可以辨别的要素加以讨论。第一面上图内容我们日后在聚焦,我们先来聚焦第二面下图中的乔妇人造型。
最显著的,图穿上右侧为明确的持扇浑裹男子,按照此前我们所阐述的,当是社戏活动中乔妇人组合中的男人。所以,我们回头看他左侧的人物,也符合乔妇人中持扇妇人的角色,可见,这大致就是社火中的乔妇人组合。
这个组合的状况与下图花钱中的乔妇人组合相比照,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只是左侧乔妇人所持扇子,较下图花钱中的妇人所持团扇,显得柄十分长。这个问题我们日后再讨论。
至少可见本花钱也是一枚难得的社火主题花钱。
其四
宋代社戏风俗钱,胡坚供图
本花钱中,在人物画面一面上,我们同样可以仔细辨别出两类两组人物角色,一类是穿上穿左的鼓乐小组。
上图中,右侧为击鼓,左侧为横笛。
上图为手鼓。
本钱人物画面上,除了这些乐队组外,还有表演组。
上两图为一个整体空间,人物分别为持伞者、拉头巾的乔妇人,以及丫髻发型的持物童子。在下列图中,除了打板、扛牌的角色,剩余的三个人,一个持花伞,一个乔妇人,一个持团扇,与本花钱上三个表演角色完全吻合。
而花钱上这个童子所持之物,就类似长柄扇子。参见下列同类画面。
可见,此钱的主题也是社火主题。也是乔妇人加杂剧加乐队。
乔妇人表演外加乐队就组成整个画面,也并非孤立案例。请看以下两钱的比照。
那么,为什么花钱上的乔妇人角色,除了持伞男子与发乔妇人,还有类似持扇等人物的存在呢?接着,神助攻来了,请看下面一枚难得的铜镜。
思考题:社火乔妇人中的持扇为何长柄而扇面团团
在英雄阿鲁巴嗷嗷的微博中,对此有过专门的观察描述:
“在唐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中,两位宫女手持丝绸或布包裹的团扇,仿佛在户外树下悠闲地散步”。
“而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街上有三位路人同样手持包裹丝绸或布的团扇“。
”宋代杂剧中,有一个典型人物头戴东坡巾,手持裹着丝绸或布的团扇,出现在传朱玉的《灯戏图》和传苏汉臣的《百子图》中。“
”黄小峰老师在《公主的婚礼: 与南宋婴戏绘画》一书中提到,这种裹布可能是扇套。从壁画和绘画来看,这些场景大多发生在户外“。
”猜测他们所拥有的团扇必定是精心制作的风雅之物,用料和上面的书画都非常珍贵。走在街上或户外时,为了避免磕碰损坏,用布或丝绸扇套包裹也是一种可能的保护方式“。(本段蓝体文字及所配图像均摘自英雄阿鲁巴嗷嗷内容)。
所以,长柄扇与扇套,就形成了视觉上的要素特征,但是在宋金社火图像中,乔装妇人还是以短扇为主。长扇则仪仗所用,不利于随手道具。我们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