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众生相:有人收益翻 4 倍,有人本金仍深陷泥潭

发布时间:2025-09-21 10:17  浏览量:1

当一轮牛市的浪潮涌来,整个市场都弥漫着一股乐观的气息。

从2024年9月到2025年9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A股市场的表现确实抢眼,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涨幅都超过了95%。

但落到每个人的账户上,就完全不同了。

一位有金融背景的北京高三老师,账户里取得了438.15%的惊人回报,本金翻了超过四倍。

而一位在香港开律所,整天和投行精英、基金经理打交道的律师,却连本金都还没能解套。

另外,一位中资投行的前首席,履历非常光鲜,在香港带团队管理过超过50亿的庞大资金。这样的人物,无论是经验还是资源,都应该是市场里的顶级玩家。但他在这轮牛市里,最终的收益只有4%。

他自己事后复盘时说:“今年大多数时间20%多仓位。现在90%,然后一天就把全年收益抹平。”

也就是说:即便是最顶级的专业人士,也无法持续准确地预测市场的短期拐点,他们同样会陷入“涨时轻仓观望,跌前重仓杀入”的人性陷阱。

一次两次的成功,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实力,但要把它当成一种可以长期复制的策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更像是一种危险的幻觉。

当我们只盯着那个翻了4倍的幸运儿时,却忽略了可能还有无数像这位前首席一样,在市场调整中黯然神伤的专业人士。

一位在芯片行业深耕多年的技术专家,业余时间做投资,主要仓位就放在自己最熟悉的芯片领域,最终取得了81.43%的不错收益。

他说自己会“深入企业一线,多了解他们的供应商、客户、公司的经营情况”。这说明,他获取的是基于产业的、外人极难接触到的一手深度信息。

而那位在香港亏钱的律师,他身处全球金融中心,每天接触的都是最新的市场资讯,按理说信息优势巨大。

但是,他为了规避内幕交易风险,主动避开了自己不熟悉的高科技领域。

而且,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能轻易获取的所谓“快讯”,和能转化为投资优势的“深度信息”,完全是两回事。

对于绝大多数人,包括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看研究报告的投资人来说,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都已经是层层传递后的“N手货”。

想靠着这些公开信息去战胜市场,无异于想在迷雾里开快车。因此,承认自己在信息获取上的局限性,放弃在信息不对称的游戏里挣扎,或许才是做出正确决策的第一步。

放弃试图战胜市场的执念,转而选择一种与市场同行的策略,用纪律来对抗人性。

这就是定投策略的核心思想。

它不需要你预测市场何时见顶、何时触底,而是通过设定一个固定的周期(比如每月)和固定的金额,持续不断地买入。

市场下跌时,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份额,自动拉低成本;市场上涨时,虽然买入的份额少了,但已持有的资产在增值。

这种看似“笨拙”的方法,恰恰能完美规避那位前投行首席所描述的散户困境。

它把投资决策从情绪化的“我觉得”,变成了机械化的“我执行”。

无论是只投沪深300这类大盘指数的“纯指数派”,还是进行股债平衡配置的“稳健派”,其本质都是相信国家和市场的长期发展,用长时间的坚持去换取复利的果实。

不管选择哪种定投产品,最大的变量不是你选了什么,而是你能否在市场暴跌、人人恐惧时,依旧坚定不移地投入。

这是一场关于信念和纪律的游戏,考验的不是智商,而是心性。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成为那个万中无一的“股神”,而是选择成为那个在漫长岁月中,让财富稳健增值的普通人时,投资这件事,或许才真正回归了它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