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普通人不要随便买保险!银行推荐的“高收益”保险可能是个坑
发布时间:2025-06-13 20:55 浏览量:2
“保险都是骗人的!”这声叹息的背后,常常是这样的剧情:听了银行理财经理的建议,以为买到了“安全保本、收益高达3.0%”的理财替代品,结果:
需要用钱时发现,前几年退保,别说利息,本金都要亏一大截!
熬过了封闭期,放满了十年,发现十年下来还不如都存定期收益高;
继续放下去,发现经济复苏,利率又开始上行,还不如买其他收益更高的产品。
无论是增额终身寿还是年金险,这类产品都是中长期投资,未来几十年利率如何变化谁都不知道,保险合同上锁定的收益,在加息周期里可能就显得非常鸡肋。而超长的封闭期(,让这笔钱完全丧失了应对人生变故的灵活性!
这份失望的核心在于:很多人(尤其是被银行渠道引导的普通投资者)错把这类储蓄型保险(年金险、增额终身寿)当成了“高收益理财”来购买。当你抱着“获取收益”的期望去买保险,失望几乎是必然的:
前期零收益/负收益是常态:保险公司需要时间覆盖运营成本和建立资金池,初期现金价值低于已交保费是普遍规律。
流动性天生受限: “提前支取”相当于“退保”,必然伴随巨大损失;“长期持有”是其设计内核。
锁定的收益未必“香”:几十年的时间里,宏观利率环境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合同上看似不错的复利(如2.5%、3.0%),在未来高息环境下可能变得没有吸引力,但你的资金已被长期锁定,无法转投更高收益资产。
费用藏得深:前期费用、保障成本等会被淹没在复杂的计划演示表中。
那么,这类保险的真正价值在哪里?答案是:安全、定向、确定的传承和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安排!
比如一位45岁父亲,完全不指望这份保单在短期内带来收益,拿出100万本金投下一份增额终身寿险,明确孩子为受益人。核心目标是:待孩子满18岁起,能确定地、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地为孩子提供一笔持续一生的现金流或一笔可观的传承金。这笔钱:
不会被父亲未来的生意挫折挪用;
不会被母亲的赡养需求消耗;
不会被任何债权人追索(合理规划前提下);
能跨越时空,精准地实现“父爱留痕”。
对比银行存款/理财:当家里买房缺钱时,孩子的教育款很可能就被挪用了。
对比基金/股票:市场暴跌时,你能确保未来孩子上学的钱还在吗?急用时账户里一定有足够现金吗?
对比其他投资:若遭遇亲朋好友重病,其他投资很可能被动用救急。
可传承型保险正是这把打开“确定性未来”的钥匙。它的核心功能是法律合同保障的资产定向转移(传承)和长期、稳定的现金流给付(如每年领取的教育金、养老金)。
不幸的是,很多人本末倒置了。尤其在被银行等渠道以“稳健理财”、“复利奇迹”等话术推荐后,他们眼中只剩下了那个演示表中的“收益数字”,而忽略了它“收益不高、前期亏损、流动性极差、锁定漫长周期”的巨大代价,更忘记了其保障/传承的本质。
普通人买保险的关键理念:消费为保障,储蓄为传承 (目的清晰)
先买消费型保险,解决当下的生存风险:
百万医疗险:是普通人应对大病的救命稻草。一场重病几十万上百万的花费,可能瞬间击垮家庭。它是纯粹的风险转移工具(交一年保费保障一年,消费掉),杠杆率极高。
意外险:是抵抗飞来横祸的头盔护甲。几十块几百元就能买到几十万上百万的意外伤残/身故保额,保障家庭收入支柱倒下后的生活不崩溃。
重疾险:是弥补重病后收入损失的薪金替身。当大病迫使你无法工作,它能提供一笔现金支持基本生活和康复。
核心:先用这类高杠杆、保费相对低、基本无现金价值的产品,解决“人没了/病了大钱没了”的生存难题。保障人身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础。
后用储蓄型保险,只为特定目标、长期规划(清晰知道自己在买传承): 当你已配足基础保障、且有长期不会动用的闲钱、有明确的定向给予目标(如孩子教育、自身养老、资产定向传承)时,才该考虑增额终身寿或年金险。
购入时必须清醒:买它就是放弃了短期收益、放弃了流动性、买了一份长达几十年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承受力。换来的,是对未来现金流的契约式安排和资产法律保障下的定向传承确定性。
核心:不是博取收益,而是通过牺牲流动性与灵活性,换取对抗人性的专款专用与法律契约的确定性传承!这是它与理财产品的本质区别。
保险真正的价值,是那份写在合同里、风雨无改的承诺。
它不是让你暴富的工具,而是:
当你或家人遭遇厄运时,消费型保险提供的托底保障。
当你想穿越时光,为至爱的人留下确定的关怀,储蓄型保险实现的契约传承。
人生最大的底气,不是账户浮盈的泡沫,而是明知风浪无常,你已为所爱之人,在时光深处筑好了一条永不改道、源头笃定的生命之河。
普通人买保险之前,务必问自己:我买的,究竟是渴望回报的幻觉,还是一份终将兑现的、沉甸甸的责任与心意?分清楚了,才不会被话术引入歧途,才能真正用好这份金融工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