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给大同的四点建言,建议收藏
发布时间:2025-09-21 09:37 浏览量:1
大同,这座承载着千年辉煌的古都,正站在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御东新区的广阔马路、古城内的仿古宅院、十里河的待治理河道以及城西北角的滞发展区域,共同勾勒出一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图景。
一、御东新区:从“拓荒”到“精耕”,杜绝“睡城”隐忧
御东新区经过十余年发展,城市框架已然拉开,如今面临的核心问题已经从“有无”转向“优劣”。现在看着气派,宽马路、新小区,可住那儿的人都知道——买个菜得开车,孩子上学得接送,晚上想溜达会儿也得走很远。御东不缺房子,缺的是生活气息和便利度。公共服务设施“补课”势在必行,不仅需要增建中小学,更应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提升教育质量;医疗资源布局需要向下沉淀,构建“15分钟医疗圈”,让居民日常看病拿药不再困难;交通优化则需发展公交干线和微循环线路,完善慢行系统。只有培育产业与商业活力,才能避免御东成为“睡城”。鼓励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入驻,实现“产城融合”,打造特色商业街区,让新区白天晚上都充满活力。
二、古城保护:从“标本”到“生命体”,留住城市的“锅气”
预制菜与现炒菜之别,在于锅气;景区与家园之异,在于生活气。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宏大的蓝图,更需要对细节的精心雕琢和对人本的深切关怀。古城这几年变化不小,修得漂亮,游客很多。可不少老大同人心里嘀咕:这城市咋越来越不像咱的家了?
古城保护不是打造一个精致的建筑标本,而是维护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位提出“预制菜和现炒菜”之别的观察者一语道破天机——古城需要的是生活气息,而不仅仅是旅游人气。现在进古城,全是民宿、饭店、纪念品店。好看是好看,可总觉得缺点啥——缺的是生活气息,缺的是老街坊坐在门口唠嗑,缺的是孩子满街跑的热闹劲。所以,现在应当减少或者停止对原有居民社区的拆迁,转而采用“微更新”和“绣花”功夫对传统民居进行修缮改造,完善内部现代生活设施,让里面的居民“愿意留下”且“住得舒服”,给外面的居民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搬进来,舒服的住着。让“老街坊”成为古城的“活化石”和文化讲述者。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古城里也很多店铺经营或者从业者就住在店里,也是人。可这个人和常住居民还是有区别。
三、十里河该好好收拾收拾了!
十里河之于云冈区,恰如御河之于平城区。治理十里河是打通城市任督二脉,实现东西均衡发展的战略之举。十里河现在那样,看着都心疼。一条臭水沟横在城西,谁愿意往那边去?要是治理好了,城西立马就能活起来,云冈区也很快就发展过来。
必须将十里河治理提升到全市战略高度,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水利、环保、规划、城建等部门,强力推进治理工程。生态系统修复是治理核心。不应简单停留在清淤和硬化河岸的层面,而应借鉴御河治理经验,采用生态堤岸、恢复湿地植被、构建水生生态系统等手法,提升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真正的生态廊道。
滨河空间开发需要与城市功能联动。规划建设沿河公园、绿道和慢行系统,并将这些空间与云冈区的城市功能区连接起来。一条美丽的河流能极大提升沿岸土地价值,吸引投资和人口,自然带动城西发展,破解东西不平衡的困局。
四、城西城北不能老是破破烂烂的!
咱大同不能光顾着好看的地方,忘了那些破旧角落。城西北那边,拥军路(北苑路)坑坑洼洼,晚上黑灯瞎火,公交车都没几趟。先把路修修,不说多宽多好,至少平整干净,有路灯照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通几趟公交车,不能让老百姓出门都得打车或者自驾。老人孩子,出个门太不方便。弄几个小公园、小广场。不用多大,有块地方让老人锻炼、让孩子玩耍、让邻居唠嗑就行。花不了多少钱,但老百姓记你好。
大同的城市发展正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御东需要“精装修”提升品质,古城需要留住“烟火气”传承文脉,十里河需要变身“绿丝带”串联东西,城北城西需要搞好“基本盘”补齐短板。
这四大战略协同推进,大同将不仅能拥有辉煌的历史名片,更能成为一个全域宜居、富有活力、发展均衡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生活。让大同成为每个人心中的美好家园,这或许是我们对这座千年古都最好的致敬。说到底,城市是让人住的。大同是咱的家,不能光图面子好看,里子难受。盖那么多楼,修那么漂亮的古城,最后老百姓过日子不方便,这算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