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爆火,行业分歧激烈:上云能否解决数据难题?

发布时间:2025-09-21 14:05  浏览量:6

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在国内科技圈掀起热潮,各类展会、赛事层出不穷,行业气氛异常火爆。但就在不少人憧憬着“终结者”式机器人走进现实的同时,关于其现状和未来的质疑声也愈发高涨。

火爆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泡沫和技术短板?产业到底卡在哪些环节?云端训练和行业标准化,能否带来真正的突破?

2025年,机器人在国内的关注度可谓前所未有,春晚表演、马拉松赛事、展会竞技,话题不断。但从行业内部来看,分歧也不少。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曾公开直言“人形机器人是泡沫”,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业内人士也承认,现阶段机器人距离真正的“上岗”还有不少难题。

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技术路线还未统一。到底是强化学习更有前景,还是世界模型更具突破性?是该重视数据本身,还是倚重模型设计?这些问题在行业内并无定论,不同公司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但争议归争议,若回归本质,机器人产业的终极目标其实很明确——参与劳动,提升生产力,推动社会效率提升。现实却是,离这一目标最近的门槛,叫做“数据”。

或许有人会说,机器人技术进展这么快,数据应该不成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业内共识是,要让大模型实现智能涌现,至少需要100亿到1万亿Token的数据量,这一规模是模型参数的十倍以上。而目前,主流研究的数据量普遍只有几个亿,最大的公开数据集也就10亿左右。

缺乏足够的数据直接导致两个问题:任务种类有限,泛化能力极弱。实验室里的机器人看似灵活,但一旦离开控制环境,面对真实世界就“抓瞎”。难怪业内会用“等米下锅”来形容现状,数据瓶颈死死卡住了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家庭的通路。

有人可能会质疑:既然数据如此关键,为什么不能直接采集更多真实场景数据?实际操作远比想象复杂。数据采集成本高、效率低,尤其是高质量、带标注的真实场景数据,更是难以大规模获取。

从另一个角度看,解决数据难题或许要依赖新方法。行业开始关注“上云”。通过云端平台,虚拟世界中可以生成、增广海量数据,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训练。

例如,华为云CloudRobo平台,利用自研MetaEngine引擎,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真实物理场景复刻到云端,再在虚拟场景中模拟各类机器人,生成RGB图像、深度、时序等多维第一视角数据,并实现自动标注。

这种合成数据与真实数据结合的训练方式,极大提升了训练效率。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就曾指出,未来训练数据中,合成数据可能会成为主力,且门槛极高,需要企业有长期积累和核心技术沉淀。

更进一步,云端平台还能让机器人在虚拟世界中通过模仿学习进行“虚拟劳动”,大幅降低试错成本,加速技能学习。过去依赖真人操作采集数据的方法,效率低下且不易扩展。云端训练则完全由算力和电量决定,企业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训练,显著提升机器人能力。

数据和训练之外,行业还有一个长期痛点——标准不统一。各家机器人厂商如同早年的手机厂商,接口、协议各自为政,难以协同作业。对此,华为云推出R2C(Robot to Cloud)协议,类似于“Type-C”接口,致力于推动行业协议标准化。

目前,国家及地方机器人创新中心、拓斯达、优艾智合等行业头部企业已经加入R2C协议。通过统一接口,机器人厂商能够实现即插即用,带动整个生态的协同发展,有望逐步打破行业壁垒。

或许有人会乐观地认为,上云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实际情况没有那么简单。对实时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企业依然倾向本地计算。云端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复杂场景识别、任务规划、模型调用等对算力要求极高的环节。机器人本体则更专注于具体执行,设备有望变得更轻、更便宜。

近期,华为在AI算力方面加大布局,发布了最新Atlas 950 SuperPoD和Atlas 960 SuperPoD超节点,支持8192及15488张昇腾卡,集群规模最大可达百万卡,位居全球前列。这些超算资源将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提供强大保障,加速创新突破。

人形机器人是否“泡沫”,行业内外分歧明显。有人担心技术噱头大于实际价值,更多人则关注产业链的现实短板。质疑有合理性,但对行业前景过早下结论,未免失之偏颇。